“这是我们课题组在龙门县南昆山发现的丁氏缨口鳅,它的体侧有一些黑白相间的斑点,有一道明显的黑线……”讲起龙门水域发现的珍稀鱼种,龙门县龙城第一中学特级生物教师黄伟胜总是滔滔不绝。今天,这位特级生物教师兴奋地向我们介绍最新在龙门南昆山生态旅游区溪流发现古老珍稀鱼种——丁氏缨口鳅。这是黄伟胜及其课题组成员继在龙门水域发现珍稀鱼种“崩鼻鱼”、海丰沙塘鳢后的又一成果。而讲起丁氏缨口锹的发现及被最终确认,还真是一波三折,里面可是有着一段故事。
黄伟胜是龙门县龙城第一中学特级生物教师,多年来“情系溪流”,与各种小鱼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他的带领下,他的团队潜心搜索和发现龙门河系里的各种鱼类,并集结成书发表研究文章。特别是珍稀古老的鱼种更被他们视为“命根子”。近三年来,他们就曾发现了“崩鼻鱼”、海丰沙塘鳢。而作为最有条件在龙门水域存在的古老珍稀鱼种丁氏缨口鳅却一直未在龙门“现身”,这是黄伟胜的一桩心事。
直到今年10月初,中国水产学会科学传播专家提供了一条信息——“龙门县南昆山溪流,可能幸存有丁氏缨口鳅”,收到消息的黄伟胜又惊又喜,他马上带领团队成员带上装备,前往南昆山溯溪而行。但是“小鱼儿”竟跟他们玩起了捉迷藏。
在10月初,我们得到了一条信息,在龙门县南昆山可能有丁氏缨口鳅的分布。我们立马组织团队过来考察,经历了两次搜寻无果而归。在11月19日,我们团队终于在龙门南昆山这条大落差、水流湍急、很清澈的溪流当中采集到了目标样品,我们都非常的高兴,很激动!
这条让黄伟胜及其团队心心念念、锲而不舍追寻的小鱼儿到底生活在怎样的环境的呢?记者决定跟随黄伟胜看看小鱼儿的“家”。
11月28日,深冬的暖阳才刚撕开密林的霭帐,记者跟着黄伟胜课题组成员,深一脚浅一脚地蹚进南昆山星河谷,在一条幽静隐秘的山溪边,我们停下了脚步,原来这便是丁氏缨口鳅的发现地。
在溪流里采集样品并非一件易事,丁氏缨口鳅更甚。脚下的石头裹着青苔,滑溜溜的,每一步都得万分小心,稍不留神,就要摔得四仰八叉。成员们溯溪而上,猫腰,用力踏水,惊得水中生灵到处逃窜,将特制鱼网探入水中,搅起几圈波澜,大家的心也跟着悬起来。
网里那尾鱼,有经验的黄伟胜一眼便认定这就是他们一直苦寻的珍稀古老鱼种——丁氏缨口鳅。大家压制着收获的狂喜,马上进行拍照、录视频,做好相关记录工作,并将小鱼放回了溪流。
初步认定还是需要专家的权威判断。黄伟胜在11月19日首次采集到了样品后,随即将相关记录迅速发给了两位省鱼类专家。大家怀着忐忑的心情,等待了半个小时后,先后收到专家的答复——确认样品就是丁氏缨口鳅。
现在你们这次的发现证实了南昆山这边确实有丁氏缨口鳅,而且它的分布范围是很狭窄的,只在罗浮山和南昆山这边发现。这条鱼印证了龙门水生生物资源的多样性,也说明对这片山区包括南昆山在内的其他的林场、山区、流域进行调查,是有可能发现更多的喜欢高海拔溪流环境的类群,所以希望未来可以加大探索,重点保护,让龙门很多好东西更多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一直缺乏地模标本,丁氏缨口鳅的描述订名可谓一波三折。丁氏缨口鳅在1934年被订名,但一直没有获得模式产地罗浮山的标本,曾被误认为是另一种鳅类的同物异名。直到1990年根据南昆山采得的标本,才被再次确认该鱼种为丁氏缨口鳅。
丁氏缨口鳅的订名始于罗浮山,争议结于南昆山,一物喜联两名山。广东省推进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在这特殊的时期,南昆山生态旅游区发现丁氏缨口鳅就有了更深刻的意义。
其实,黄伟胜工作室课题组自2018年起就开始有意识地在龙门水域寻找珍稀鱼类。截至目前,他们发现和采集到的原生鱼类有106种,包括被宣告野外灭绝的唐鱼、龙门从未记载的“水中彩虹”兴凯鱊、珍稀鱼类“崩鼻鱼”、濒危鱼种海丰沙塘鳢等。此外,他们还自创了《水中彩虹》公益歌曲、开展“仁慈捕捞”公益活动、开设“鳑鲏天堂”公益课题、编写了《鱼跃龙门》校本教材等,不仅生动展现了龙门丰富多样的水生物资源,还身体力行地倡导大家共同保护好龙门生态环境。
丁氏缨口鳅、兴凯鱊、“崩鼻鱼”、海丰沙塘鳢等这些区域性的珍稀鱼种、濒危鱼种,在消失多年后,重新诗意安居龙门,不仅是龙门水体保护日益完善的一个积极信号,也是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的最好佐证。随着越来越多的珍稀动植物“现身”龙门,也提醒着我们,龙门必须持续实施生态赋能战略,坚决筑牢生态屏障,做好山水文章,全面构建更高层次的绿色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