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班味”太重怎么办?

时事   2024-11-09 21:01   北京  

打工人班味太重怎么办?做点愉悦身心的小事,或许可以稀释工作中积攒下的疲惫和心累。而且比起猛猛氪金,一些经济实用的休闲新方式更受追捧。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就能让自己在紧张工作之余,享受片刻宁静与放松。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有人偏好到户外去“捡破烂”,在没有天花板的地方度过心流时刻。在附近的公园、植物园收集落叶和果实,唤作“捡秋”;去海边拾捡好看的贝壳,为看海提供一种“捡海”的打开方式;当然,还有一些地域限定的,比如去云南“捡菌子”、在阿勒泰“捡玛瑙”、在青城山“捡板栗”等等。

大方分享“捡到宝”,甚至有点寓教于乐的意味;坦然接受“没捡到”,享受了沿途风景也不错。小心翼翼保存下捡来的新奇小玩意,甚至压根不从原地带走,光是放眼寻找、仔细拣选、认真研究的过程,就足够让人满足。恰恰是这种“无用之用”,带有纯粹的快乐体验,颇有一番“且陶陶,乐尽天真”之感。

也有人选择在室内上体验课,花点小钱换得丰富多样的生活体验。运动、舞蹈、音乐、手工等等,只要你想,万物皆可“体验”。在具体课程上,除了比较常规的选择,也不乏击剑、岩彩、手工蜡烛制作、胶片冲洗等小众兴趣。

“不到一杯饮料钱,解锁一项新体验”,是众多年轻人爱上体验课的主要理由。不少网友将“低价体验课”视作“夜校平替”,免于地域限制,也不用拼手速报名,喜欢再长期系统学习,即便是纯粹“次抛”,也能充实休息时间、带来新的谈资,岂不妙哉。

何为班味。图源网络

要想知道为何这些活动能散班味,恐怕要回到问题的起点,何为班味?这始于打工人的自嘲,更多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总之“一旦上过班,你的气质就变了”的模糊变化。这种气质包含了不修边幅的打扮和疲惫不堪的神态,包含了颈椎腰椎劳损、近视度数加深的状态,可能也包含把工作中的种种习惯、口癖不自觉带入生活的情形。甚至近期有医学科普表明,“班味”真的可能是一种实指,因为工作压力太大的确会减少唾液、带来更多出汗和油脂分泌,从而促使人体产生特定气味。

而与之对应的,散班味的活动,不论户外室内,不拘具体形式,其实都指向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学会和压力进行物理和心理隔离,制造“反差感”的场景,主动获取高沉浸度和正反馈。消除体力和脑力上的负担,需要配合健康饮食、规律作息、充足休息和适度运动,可谓老生常谈且知易行难。而对待情绪和心理上的疲惫,越来越多试图去除班味的花式尝试,也表达着上班族朴素而真诚的自我关爱。

这样的活动,也不必非得花多少钱,只要适合自己便是良方。可以是小长假的旅行,可以是周末的露营,可以是下班后的“公园20分钟”,甚至可以是工作间隙的“微休息”,都能帮助我们离开疲惫的惯性。喜欢倾诉的,不妨找家人、朋友、伴侣,在吐槽中重获能量;偏好独处的,则可以从气味、温度等入手,营造独属自己的“瓦尔登湖”。就像不要等到渴坏了再喝水一样,不要等到身心俱疲的时候再休息。世界破破烂烂,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缝缝补补之法。

稻盛和夫在书中写道:“劳动的意义不仅在于追求业绩,更在于完善人的内心。”既然彻底摆脱班味不太现实,那只能追求与之和解:认真工作,也要更关爱自己。在工作中探索出更多意义,将工作中的压力轻拿轻放;工作之外主动释放压力、获得新鲜体验,如此才能更好缓解班味、恢复元气。再回到工作中时,状态好了,效率自然也提升了,形成了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当然,当工作与生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班味的余波渗透到人们生活当中,去除班味就不能仅仅只靠打工人自救。散散班味,增加人情味,营造良性的职场文化和健康和谐的工作环境,需要全社会层面的共同努力。毕竟,这不止是打工人的个人问题,也是事关社会发展的共性问题。

这正是:

去班味增鲜味,体味生活百味。

做加法做减法,掌控节奏方法。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众号(作者:周珊珊)

原标题:花式散班味,总有你中意

本期编辑:梁冠群

喜欢本文,就点这里↓↓↓

学习大国
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