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结束,不少人却感到焦虑、失眠、疲乏、情绪低落,甚至心慌胸闷,这就是“节后综合征”。这种现象是长假后常见的身心反应,假期作息紊乱、过度沉溺手机、饮食不规律等都是诱因。调整方法包括规律作息、放松身心、减少电子产品使用等。了解这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节后不适,快速回归正常生活。一起来看详情↓
想到上班就烦躁?
可能是节后综合征
假期结束后,你有没有不想上班、不想上学、不想起床?
突然从“假期模式”切换到“工作模式”,不太适应是正常的。长假后,出现失眠、疲乏无力、精力不集中、情绪不太好,甚至有些人会感觉心慌胸闷,从而影响工作和生活,这就是“节后综合征”。
哪些因素会导致“节后综合征”?专家提示,如果出现下面几种表现,就需要引起注意了。
睡眠紊乱。假期期间,身体缺乏充足的休息,人体生物钟被打乱,睡眠紊乱就会找上门。
沉溺手机。假期长时间刷手机,不仅会过度依赖手机,还会因长期低头或久坐,引发头疼、颈痛、腰背痛等不适。
疲劳焦虑。节后可能会出现抑郁、烦闷等心理问题,还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精神紧张、疲乏无力等情况。
肠胃紊乱。假日里大吃大喝过后,有人可能会出现胃负担重、消化不良,导致腹胀、腹痛、恶心、腹泻等。
面对“节后综合征”,如何调整?
有“节后综合征”也不必太担心。从医学角度来讲,“节后综合征”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病症。
来源丨央视网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编辑丨蒋竹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