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湖南省人民医院的规培生曹丽萍在电脑上提交了最后一份出院病历后,采用割颈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3月14日,广西南宁一名男性麻醉科规培生,在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洗手间割颈自杀,年仅27岁。
3月19日,南宁第一人民医院再次发生医学生自杀事件,一名22岁的实习生烧炭自杀。
2024年以来,已发生了至少不下4起规培生自杀事件。我们不禁感慨道,规培生如此究竟为何?《新华每日电讯》刊登了一篇名为《谈工作时是医生,讲待遇时是学生》的文章,可谓是占了头版头条。今天笔者也借此机会和诸位谈一谈这规培的“不公正”。
首先,规培生的不公正对待源于身份的“不公正”。规培生虽然是一个整体,但细分可分为“单位人”“社会人”和“专硕”。其中,“专硕”占比相对最多,而待遇确是最低的。“社会人”相对较少,待遇相对来说较“专硕”丰厚。“单位人”数量最少,一般来说待遇最丰厚。可以说不同的待遇等级也将整个规培生群体巧妙的划分成了三个群体。在医院里,既不属于工作人员,也不完全属于学生,身份上的割裂和矛盾,也是造成了规培生们缺少认同感的原因之一。同时,由于不同身份导致的不公正对待更是加剧了规培生内心的不平衡。
除身份上的不认同以外,工作与待遇的不对等也是导致规培生压力巨大,心理失衡的原因。但从工作量来说,规培生的工作内容与住院医类似,但很多带教老师不敢放手、不会放手的让规培生去独立处理一些事,这也导致规培生在实际工作中虽然工作量大,工作任务多,但实际有意义的成长却不多,更多的是在干了三年杂工,熟悉了临床环境而已。
虽然写病历等文书工作是临床大夫的基石,但也不能三年只学基石,更不能很多规培的小伙伴只是按部就班的写病历,除了写病历别的什么也学不到。专硕同学还得同时兼顾医院的规培工作以及学校的科研工作,只能拿自己的休息时间和周末时间去处理科研工作。
而工作待遇上来说,以河北省某医院为例,专硕规培生每人每月有600元的研究生补贴,每年共发10个月,每月还有100元的全勤奖,除此之外并无“五险一金”等社会保障,以及其他补贴。社培和单位委培的小伙伴较专硕待遇稍好,除去“五险一金”外,大概有每月2000元—3000元的补贴(一部分医院私下是不给规培生上“五险一金”的)。可以说,这样一个收入水平,勉勉强强维持基本开销。专硕学生甚至无法维持基本开销,需要从家里要钱上学。干着住院医师的活,却拿着最微薄的收入,要知道,规培生最年轻的也得23岁,哪里还好意思总是朝家里要钱呢?
而规培生的横向对比,也是导致其心理失衡的重要因素。对规培生来说,各省份的收入待遇是完全不一样的。如北京、上海等部分地区,在逐步推行同工同酬政策,也就是规培生和住院医师收入相当,专硕生和社培生收入相当。
以北京某医院为例,其规培生年收入大概在12万左右,几乎可以碾压仅不足三百里之隔的石家庄,这对于大部分的规培生来说,心理如何能平衡呢?对比于其他专业的研究生来说,其他专业研究生要么时间比较充裕,可以去做一些兼职,要么老师会给一定的劳务费、劳务补贴,或者两者兼有,在学校中基本勉强够生活。而规培生还面临的问题是,在医院附近的生活成本是远高于学校的,所以同样的收入可能根本不足以维持基本的温饱。层层对比下来,规培生的心理如何能平衡,如何能投入到医疗事业的建设中呢?
其实,规培生受到的不公正,还是由于待遇与工作不对等,身份和工作内容不对等导致的。目前来看,提高规培生待遇,推行同工同酬,平衡规培生内部的收入情况已经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