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预告 | 沉重与轻逸、甚深智与广大行的图像表达、浙传出版硕士招生宣讲、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新传招生宣讲、数字出版

学术   2024-10-06 00:01   陕西  

10月6日

【主题】沉重与轻逸

【时间】2024年10月6日(周日)15:00

【主讲】慈王樽(散文随笔作家、批评家深圳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主办】中共深圳市龙华区委宣传部

【观看方式】扫码观看





可扫码观看回放

10月8日

校庆将至,
华东师大的你们,
是否也准备好加入知识的庆典了呢?
中文系的十三场学术报告会为你而来!
让我们一起拓展知识的疆域,
见证学术的力量吧!


 讲 座 信 息


1


美学本体论的新世纪复兴

时间:2024年10月8日(周二)15:30

地点:腾讯会议:477569084

报告形式:线上

报告人刘阳(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报告概要

美学研究在晚近十五年中出现了本体论复兴的趋势。梅亚苏的非潜能本体论,排斥潜能而试图还原物的差异,把对物的思辨解释为索引性整体,提出了潜能与本体的一种关系模式。哈曼的非关系本体论,反对关系理论对递归的维持和对变化的消解,提出关系不决定物这一实体的本体论观点,提出了潜能与本体的另一种关系模式。这两种同样在美学上反对潜能和肯定生成、却路径相反的方案,都认为是在复兴本体论,都遗留下了值得深入研讨的学理问题。


评议人:吴娱玉(华东师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2


流氓的变迁——谈《阿Q正传》

时间:2024年10月9日(周三)13:00

地点:闵行校区文史哲楼4108室

报告形式:线下

报告人孙晓忠(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报告概要

通过文史结合的方法,通过考察阿Q与乡土中国的关联,理解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变迁。通过文本细读,分析阿Q形象的意义及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实质,以及阿Q意识与中国革命的关系。


评议人孙尧天(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





3


历数将易:〈天官书〉的文本编纂与司马迁的天人之学

时间:2024年10月15日(周二)14:00

地点:闵行校区文史哲楼4108室

报告形式:线下

报告人印志远(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讲师)


报告概要

以往学术史对于《天官书》的争论多集中于司马迁是否是文本作者的问题上。从出土文献来看,早期的天文类典籍多以单一的类型篇章进行流传,至于汉代,这些不同门类的天文文献开始融合成新的复合型文献,司马迁编纂的《天官书》即是如此。《天官书》材料来源杂驳,其融合了甘氏、石氏、唐都、魏鲜、王朔等学者单一的类型篇章而衍生出新的复合型天文文献。对比早期出土以及传世天文文献,可知早期的天文学说各有学术系统,《天官书》构建的天人体系是带有司马迁个人学术意志的一家之言,而这篇一家之言的学术系统影响甚远,其最终遮蔽了其他学派,成为古代天文学说的主流。同时,《天官书》的文本编纂也与汉武帝太初改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密切相关。《天官书》以太初元年为天文记录的分界点,既保留了旧有的天文数据,同时也预设了将来的星占之学。司马迁摹绘的天人系统试图囊括古往今来,其核心目的乃是为后世的哲王建立不易的终极法则。


评议人:徐俪成(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


4


基于聚类算法的多义词义位识别

时间:2024年10月15日(周二)14:45

地点:闵行校区文史哲楼4237室

报告形式:线下

报告人柏晓鹏(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


报告概要

词在使用中形成的词义称为义位,被收录进词典的义位称为义项。义项是相对稳固、被大量使用、广泛接受的义位。所以,词的义位数量大于义项数量,义项只是词诸多义位中的一部分。从实际的语言使用来看,(非义项)义位的涌现是真实发生的。这个现实对一些基于义项的研究工作结论的可靠性形成挑战。基于此,本文使用最近邻聚类算法(k Means),通过计算词义相似度的方法在文本中发现多义词义位,从而优化基于词义的研究工作。


评议人:金延伟(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讲师)


5


构形量化类纂与古文字信息挖掘

时间:2024年10月16日(周三)13:30

地点:闵行校区文史哲楼4108室

报告形式:线下

报告人刘志基(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报告概要

古文字构形是重要的历史信息载体,而既有古文字构形工具书限于前数字时代字处理条件,难以全面呈现古文字构形的系统信息。顺应数字时代古文字研究的精细化趋向,新型古文字构形工具书应形成穷尽数据、原形保真、精细分类、定量呈现的编纂格局,从而为古文字材料的断代分期提供多方面的依据,助力古文字学的现有理论认识的深化,为古文字考释“偏旁分析法”的运用提供理想的偏旁整理资源,推进以古文字为材料的历史文化研究,为古文字书法艺术等文创活动提供标准字样。


评议人:潘玉坤(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6


戴震孟子学的侧面

——戴氏与《孟子赵注》的重刊

时间:2024年10月16日(周三)15:00

地点:闵行校区文史哲楼4330室

报告形式:线下

报告人王耐刚(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


报告概要

相对于《孟子字义疏证》在学术史、思想史等层面所产生的巨大争议和深远影响,清代乾隆年间《孟子赵注》的两个刻本——曲阜孔继涵刊本和安邱韩岱云刊本——与戴震之间或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以及二本所反映的戴震校勘《孟子》的学术史历程,可以视作戴震孟子学的侧面。这个侧面包括戴震校勘《孟子》的文本来源,戴氏校勘《孟子》的特点和戴震校本的传播等维度。


评议人:张文(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


7


《史记》瞽议四则

时间:2024年10月18日(周五)13:30

地点:闵行校区文史哲楼4108室

报告形式:线下

报告人李慧玲(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


报告概要

《瞽议四则》是在研读《史记》点校本及今人注本、译本过程中的几点思考,分别是:一、“孔子正夏时”的“夏时”当作何解?二、论《史记》三家注把甲书认作乙书的一处疏失;三、论《史记》三家注的一处失校;四、《史记》征引《礼记》篇目再探讨。上述四点,都与经学相关。藉此四则爲例,关照前人对经史关系的探讨,覆按以刘勰《文心雕龙·史传》为代表的观点:“立义选言,宜依经以树则;劝戒与夺,必附圣以居宗。”揭示传统经学对史学的指导意义。


评议人:任莉莉(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


8


从《平凡的世界》到《活着》:

读者接受与当代中国的情感结构

时间:2024年10月23日(周三)13:00

地点:闵行校区文史哲楼4330室

报告形式:线下

报告人项静(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报告概要

《平凡的世界》和《活着》作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两部现象级作品,拥有庞大的读者群体、国民接受度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近十年来大众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对《平凡的世界》的接受呈降低趋势,而对于《活着》的接受和认可度则逐步走高。在新媒介时代,两部作品召唤出全新的读者和阅读感受,对比两部作品的读者接受、评价及其变化情况,提供了一个观察当代中国青年情感结构和社会情态变化的视角。


评议人:杨宸(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讲师)


9


音系区别特征对音系结构变化的影响三例

时间:2024年10月23日(周三)13:00

地点:闵行校区文史哲楼4108室

报告形式:线下

报告人郑伟(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报告概要

汉语方言中有所谓的“模韵入虞”和“灰泰入虞”两种音韵现象。两者虽然在出现频率上有所差异,但有其共通之处,即均是音系变化T(s)u(ei) >Ts(y)的结果。锐音性辅音与钝音性元音组合后产生的协同发音是该变化的语音实质。这一观察既可以从实验语音的角度得到较为妥帖的解释,也能从藏语方言等其他相关语料中获得类型学方面的支持。


评议人:赵庸(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10


作册嗌卣銘文新解

时间:2024年10月23日(周三)15:00

地点:闵行校区文史哲楼4108室

报告形式:线下

报告人白于蓝(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报告概要

作册嗌卣是西周早中期铜器,器内底部铸有铭文61字(重文5字)。该器铭文文辞独特,为研究者所关注。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传世和出土文献,对作册嗌卣铭文通篇加以全新解释,指出该铭实为祝福子孙和告诫后人而作,与以往认为嗌子死亡之事无关。以往以嗌子死亡为出发点所得出的相关结论,似均不确。


评议人:汤志彪(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11


被遗忘的经典——与《西厢》齐名的“贩茶船”故事研究

时间:2024年10月24日(周四)09:30

地点:闵行校区文史哲楼4108室

报告形式:线下

报告人陈田珺(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讲师)


报告概要

贩茶船故事曾与西厢故事、明皇贵妃故事并称为曲中三大情史,自宋以来就以片段形式传播,至元盛极一时,至明却少被提及。该故事在流变过程中,数个叙事系统并存,人物形象多变,始终保留着被反复讲述、改写的空间。基本文献的匮乏、核心作者的缺位、传播链条的断裂,都导致了深入研究的困难。但这些困难正可反映该故事对管窥早期俗文学演变机制的独特价值。空白、缺位与断裂,事实上正是贩茶船故事的魅力之所在。


评议人:彭国忠(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12


论明清小说评点中的

“穷愁评书”现象

时间:2024年10月29日(周二)09:30

地点:闵行校区文史哲楼4330室

报告形式:线下

报告人刘晓军(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报告概要

明清时期不少士人因生活贫穷、仕宦困窘而忧愁愤懑,通过评点小说来谋求生计、发摅愁思,形成小说批评史上的“穷愁评书”现象。“穷愁评书”本质上是“穷愁著书”的变体,评点者出于治生与立言的需要,采用批点、修订等方式,在他人的著述中嫁接、移植自己的思想情感,并通过出售小说评本获取经济利益。对“穷愁评书”现象的揭示,有助于将小说评点研究从评点文字、评点本等“物”的视角转向评点者“人”的视角,关注评点者的生存状态,了解评点者为他人写心、为自己代言的心理动机和行为方式。


评议人:谭帆(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13


从“多异美学”到“多元共生”

时间:2024年10月30日(周三)13:30

地点:闵行校区文史哲楼4330室

报告形式:线下

报告人吴攸(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报告概要

从谢阁兰、朱利安看法国文论阐释中国问题的范式及其发展: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问题是中西思想与文化相遇的重要场域,不仅以跨文化反思的方式呈现出中国形象,还促进了中西文明的对话与互鉴。谢阁兰建构的“多异美学”与朱利安主张的“多元共生”文化观均是西方文论阐释中国问题的重要范式:谢阁兰修正了此前欧洲文学/文论中异域猎奇式的方法论,重新阐释了“异域情调”一词的内涵并发展出一种大写的“多异美学”,赞扬多元文化的“差异”之美,超越并批判了西方殖民主义;而朱利安则是在强调多样性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形成了系统的对话主义方法论,不是立足于发现“差异”,而是借助中西文化“间距”进行“外部解构”“迂回-进入”,推动了寻求“多元共生”的范式成为阐释中国问题的方法。从“多异美学”到“多元共生”,这一发展反映出法国文论对中国问题的阐释与研究所经历的范式发展,也推动着中国问题成为世界知识生产与理论创新的动力。 


评议人:王嘉军(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刀刀90后
我遇到你,有缘,有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