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预告 | 大众传播的众多范式、古代经典与传统文化

学术   2024-10-19 00:00   陕西  

ChatGPT助力新闻传播研究:一学就会的论文写作与投稿技巧!

10月19日

01

侵华战争期间,日军频繁使用毒气,是违反国际法的战争行为,战时中国政府曾向国际社会揭露,呼吁制裁。但战后,大量的资料证据被日本军方系统的销毁,而中方的记载稀少且不详,造成相关研究的困难。1942年5月,日军为摧毁在中国浙江的机场,发动了浙赣作战。在过去浙赣会战的相关研究中,研究者主要倾向于细菌战的调查,而对毒气战的调查则相对较少。浙江省历史学会抗日战争史研究分会将于10月19日晚举办讲座,由本分会副会长何明敏主讲,主题为日军在浙赣的毒气作战——以中日战史资料为中心,他将通过梳理比对双方战史资料,浅析日军在浙江战场上的用毒经纬,探讨日军在浙赣会战中的用毒实例。


浙江抗战史研究系列讲座

主办:

浙江省历史学会抗日战争史研究分会

第三讲

主题:日军在浙赣的毒气作战:以中日战史资料为中心

主讲:何明敏  本分会副会长

主持:王长明  本分会副会长

点评:王   选  本分会会长

时间:2024年10月19日(星期六) 晚上19:00

腾讯会议:707230496

会议密码:407170

主讲简介

何明敏,浙江省历史学会抗日战争史研究分会副会长、抗战史独立研究者。










10月20日

10月21日

10月23日
从《平凡的世界》到《活着》:
读者接受与当代中国的情感结构
时间:2024年10月23日(周三)13:00
地点:闵行校区文史哲楼4330室
报告形式:线下
报告人项静(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报告概要
《平凡的世界》和《活着》作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两部现象级作品,拥有庞大的读者群体、国民接受度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近十年来大众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对《平凡的世界》的接受呈降低趋势,而对于《活着》的接受和认可度则逐步走高。在新媒介时代,两部作品召唤出全新的读者和阅读感受,对比两部作品的读者接受、评价及其变化情况,提供了一个观察当代中国青年情感结构和社会情态变化的视角。

评议人:杨宸(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讲师)

9


音系区别特征对音系结构变化的影响三例
时间:2024年10月23日(周三)13:00
地点:闵行校区文史哲楼4108室
报告形式:线下
报告人郑伟(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报告概要
汉语方言中有所谓的“模韵入虞”和“灰泰入虞”两种音韵现象。两者虽然在出现频率上有所差异,但有其共通之处,即均是音系变化T(s)u(ei) >Ts(y)的结果。锐音性辅音与钝音性元音组合后产生的协同发音是该变化的语音实质。这一观察既可以从实验语音的角度得到较为妥帖的解释,也能从藏语方言等其他相关语料中获得类型学方面的支持。

评议人:赵庸(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10


作册嗌卣銘文新解
时间:2024年10月23日(周三)15:00
地点:闵行校区文史哲楼4108室
报告形式:线下
报告人白于蓝(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报告概要
作册嗌卣是西周早中期铜器,器内底部铸有铭文61字(重文5字)。该器铭文文辞独特,为研究者所关注。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传世和出土文献,对作册嗌卣铭文通篇加以全新解释,指出该铭实为祝福子孙和告诫后人而作,与以往认为嗌子死亡之事无关。以往以嗌子死亡为出发点所得出的相关结论,似均不确。

评议人:汤志彪(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11


被遗忘的经典——与《西厢》齐名的“贩茶船”故事研究
时间:2024年10月24日(周四)09:30
地点:闵行校区文史哲楼4108室
报告形式:线下
报告人陈田珺(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讲师)

报告概要
贩茶船故事曾与西厢故事、明皇贵妃故事并称为曲中三大情史,自宋以来就以片段形式传播,至元盛极一时,至明却少被提及。该故事在流变过程中,数个叙事系统并存,人物形象多变,始终保留着被反复讲述、改写的空间。基本文献的匮乏、核心作者的缺位、传播链条的断裂,都导致了深入研究的困难。但这些困难正可反映该故事对管窥早期俗文学演变机制的独特价值。空白、缺位与断裂,事实上正是贩茶船故事的魅力之所在。

评议人:彭国忠(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10月26日

12


论明清小说评点中的
“穷愁评书”现象
时间:2024年10月29日(周二)09:30
地点:闵行校区文史哲楼4330室
报告形式:线下
报告人刘晓军(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报告概要
明清时期不少士人因生活贫穷、仕宦困窘而忧愁愤懑,通过评点小说来谋求生计、发摅愁思,形成小说批评史上的“穷愁评书”现象。“穷愁评书”本质上是“穷愁著书”的变体,评点者出于治生与立言的需要,采用批点、修订等方式,在他人的著述中嫁接、移植自己的思想情感,并通过出售小说评本获取经济利益。对“穷愁评书”现象的揭示,有助于将小说评点研究从评点文字、评点本等“物”的视角转向评点者“人”的视角,关注评点者的生存状态,了解评点者为他人写心、为自己代言的心理动机和行为方式。

评议人:谭帆(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13


从“多异美学”到“多元共生”
时间:2024年10月30日(周三)13:30
地点:闵行校区文史哲楼4330室
报告形式:线下
报告人吴攸(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报告概要
从谢阁兰、朱利安看法国文论阐释中国问题的范式及其发展: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问题是中西思想与文化相遇的重要场域,不仅以跨文化反思的方式呈现出中国形象,还促进了中西文明的对话与互鉴。谢阁兰建构的“多异美学”与朱利安主张的“多元共生”文化观均是西方文论阐释中国问题的重要范式:谢阁兰修正了此前欧洲文学/文论中异域猎奇式的方法论,重新阐释了“异域情调”一词的内涵并发展出一种大写的“多异美学”,赞扬多元文化的“差异”之美,超越并批判了西方殖民主义;而朱利安则是在强调多样性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形成了系统的对话主义方法论,不是立足于发现“差异”,而是借助中西文化“间距”进行“外部解构”“迂回-进入”,推动了寻求“多元共生”的范式成为阐释中国问题的方法。从“多异美学”到“多元共生”,这一发展反映出法国文论对中国问题的阐释与研究所经历的范式发展,也推动着中国问题成为世界知识生产与理论创新的动力。 

评议人:王嘉军(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刀刀90后
我遇到你,有缘,有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