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福建霞浦县:运用“大工委”机制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难题

文摘   2024-11-08 08:55   福建  
近年来,福建省霞浦县充分发挥“地县乡三级领导干部下访制度”首创地独特优势,按照“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思路,不断创新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把深化运用街道“大工委”工作机制作为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的重要举措,推动精细化基层治理,切实为基层赋能减负。

一、背景动因



随着霞浦县城乡一体化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外来务工人员和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区常住人口达全县总人口的55%。产生了城市发展规划和群众生产生活利益、属地管理和部门权责、基层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与群众生活期待等一系列矛盾。为了破解上述难题,霞浦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坚持党建引领,深入推进县直单位、各领域党组织融入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为“马”壮筋骨、减负重、增实效,切实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着力实现资源共享、组织共建、党员共管、服务共担,为推动新时代新霞浦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主要做法



(一)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体系,夯实基层治理基础,为“马”壮筋骨

成立三个街道“大工委”,健全以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为召集人,街道领导班子成员为专职委员,辖区内机关、国企、金融、教育、卫生等单位党组织主要负责人为兼职委员的组织架构,广泛吸纳社会企业、社工团体、义工协会、民间社团等65支社会力量加入街道“大工委”,将不同隶属关系的党组织凝聚起来,将各行各业联动起来,充分调动各领域各层级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网格建设。推动党建、综治、民政等功能网格“多网合一”,搭建“社区总网格—小区(街区)网格长—楼栋(街巷)网格员”的三级网格体系,全覆盖成立网格党组织157个,通过群众推荐、个人自荐、社区物色、公开面试等多种方式广泛选聘网格员,并引导“两代表一委员”“三官一律”及物业管理人员等共同参与网格服务管理,选优配强一至三级网格长(员)3500多名,不断提升网格队伍专业性、影响力。延伸服务阵地。坚持“城市工作延伸到哪里,党组织服务就覆盖到哪里”的理念,根据城市社区析置、增设的数量,整合、盘活城市边角地、部门闲置用房、社区办公用房等场所资源,新增建设旺海工业社区等5个功能型党群服务中心,精心打造城市党建社创中心、近邻文化广场等街道“大工委”工作阵地,全面搭建红色驿站、近邻中心等服务阵地40余处,不断完善和拓展“1+16+N”党群服务中心服务矩阵,形成“15分钟便民服务圈”。

(二)打造“力量共聚、资源共享”的服务格局,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为“马”减负重

巩固提升街道社区与县直单位的互联互动,将志愿活动、困难帮扶等社会性、公益性服务进行有效对接,推动4000多名机关在职党员干部在工作之余下沉到874个网格报到,收集噪声污染、违规停车、占道经营等难点问题180余条,征集工作建议近100条,解决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等各类问题50余件,协调化解矛盾纠纷240余件,实现共建资源与治理需求的高效匹配。聚合化推动。广泛吸纳律师、专家、能人等66人作为社区评理员,并组织离退休干部、小区党员、热心居民等各方力量成立17支矛盾纠纷调解队伍,依托近邻中心、红色驿站等场所打造睦邻茶室、居民议事厅等民主议事场所,定期开展邻里议事会、恳谈夜话等活动,广泛听取民意、吸纳民智、凝聚民力,有效破解物业管理难、服务群众难、纠纷化解难等问题200余个。数字化赋能。运用大数据技术和小程序平台,整合基层党建、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各领域线上平台资源,搭建“数智家园”网格系统,将可简化、可上线的社区服务清单搬上网络,引导群众通过手机上报信息、反馈问题、预约服务,系统后台根据群众事务的重要性、紧急性进行“分色治理”,通过线上受理、线下服务,有效办结群众诉求500余条,努力做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路”,推动形成“上下联动、网络互通、业务协同、快捷高效”的三级党群服务格局。

(三)健全“运行有效、运转有力”的工作机制,增强基层治理效能,为“马”增实效

搭建部门、街道、社区三方供需匹配机制,社区发挥网格员、民情联络员等工作力量,每季度收集基层困难和群众诉求,形成“需求清单”;街道党工委结合社区小区反馈问题,找准困难症结,归纳共性需求,每季度整理形成“问题清单”;成员单位立足部门职责权限,每季度牵头认领1至3项任务问题,形成“服务清单”,明确责任到人,限时完成办结。联席会商解难事。每季度召开1次街道“大工委”党建联席会议,研究讨论党的建设、民生保障、旧城改造等重大事项,找准政策文件与基层实际的结合点、突破口,推动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政策共享、信息互通、业务融合,实现难题共解。动态跟踪办实事。通过召开群众诉求征集会、设立群众意见箱、建立民情联络点等形式载体,广泛收集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由街道“大工委”制定年度“民生实事账本”,把好服务民生大方向,统筹协调职能部门“力往一处使、劲往一处用”,重点攻克违章搭盖、停车困难等“老大难”问题20余个,累计“销账”民生事项170余件,形成“问题入账、动态记账、解决销账”的动态管理机制,营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三、工作成效



(一)工作力量一线凝聚。通过落实街道“大工委”制度,从组织形态上实现各行业、各领域、各层级的组织联建共建,攻克了部门单位各自为战的局面,摆脱了属地管理闭门造车的困境,通过综合办公、联合执法、议事协商,有效化解占道经营、违章搭盖等涉及多部门的问题。从工作队伍上实现党员干部、社区人员、社工团队、居民群众等多方力量的整合统一,构建起了平急转化的工作队伍,有效减轻基层负担。

(二)群众诉求一线回应。通过下沉民情联络员、选聘兼职网格员、发动外卖骑手担任民情信息员,主动上门收集群众“急难愁盼”,由网格组织架构实现群众诉求的轮转交办,对于社区、网格内能办结的15分钟内回应,对于需要上级部门协调解决的24小时内予以回应。同时,通过“数智家园”网格系统,实现“人在家中坐,事在线上解”。

(三)民生实事一线办理。根据年度“民生实事账本”和部门“服务清单”,切实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按季度推动工作落实,做到“收集群众意见、核实研判方案、单位牵头领办、及时解决问题”,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的工作闭环,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让人民群众满意。

四、探讨



(一)加强组织建设是根本。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建立起健全完善的基层组织,才能保证基层治理的有效覆盖和有序进展。街道“大工委”通过横向、纵向、轴向的组织拓展,有效把各行业各领域各层级的力量整合起来,带动县直部门结合工作职能,积极履职;加强网格“微组织”建设,下沉工作力量,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二)强化党建联建是关键。协同合作是基层治理的必然要求,基层治理涉及多个领域、多个利益主体,需要各方共同参与,统筹发展与治理则是“一盘棋”。街道“大工委”搭建平台,让各部门、单位联合起来,实现从相互分离走向相融共生,将原先单一部门无法独自协调的民生事项,端到“桌面”上来共同解决,形成共同管事、共同干事、共同成事的良性循环,实现优势互补、共治共享。

(三)坚持民生导向是重点。民生保障是基层治理的重要手段,只有筑牢了民生底线,才能让大家走向共同富裕。街道“大工委”始终秉持“以人为本”这一工作核心,紧紧围绕“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始终聚焦老百姓的“急难愁盼”,切实提高基层治理的针对性,千方百计地为群众办实事做服务,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健全工作机制是保障。将创新结果机制化是基层治理的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街道“大工委”机制经过街道社区的创新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做法,进而出台的相关实施办法,从制度层面解决了目标、架构等一系列问题,实现了基层治理规律性总结和规范性保障,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社会治理体系,实现社会治理的创新发展。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作者|霞浦县委组织部

宁德组工
传承闽东精神、弘扬组工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