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都市 文化名城丨云霄:走进开漳圣地 领略多元海洋文化

时事   2025-02-05 18:01   福建  



闽南文化是中原文化与闽南区域文化的结晶。中原文化与生俱来的农耕特质,表现在闽南人虔诚的民间信仰和祖宗崇拜中。伴随国人海洋意识的觉醒,海洋文化逐步走向蓬勃发展,今日多彩绚丽的闽南海洋文化,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有灵魂、有内容的文化标本。和记者漫步云霄,一起了解他们如何在山和海之间谋得一份自在与平衡,开启海洋文化新的篇章。

海防遗址 凸显智慧

始建于明朝的莆美堡张氏大宗祠堂——致思堂

唐武后垂拱二年(686年),南下戍边后因战功升任正议大夫、岭南行军总管的陈元光,获准在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与潮州之间增置一州,设治所于云霄屯营地的漳江之畔,定名漳州。刚到而立之年的陈元光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亲自勘定地点、规划蓝图,率领军众在城中建造三进建制的郡衙、武衙、监狱等郡治建筑。颇具规模的漳州首府作为唐代漳州郡治所在地长达30年之久。元代的漳州路总管同知陈君用都曾在这座郡衙里办公。郡衙周围至今存留古指挥台、军营山、演兵坛、古水井、将士喂马石槽、炮台山、圩场等遗迹,当地仍有军营巷、粮仓、盐馆、总兵寨、尚书府等古地名,还有以姓氏命名的李厝斜、伍街厝、徐厝望、许厝楼等遗址。1300多年后,西林旧漳州郡衙的主体建筑还在,坚固的三合土墙壁和规整的条石,依稀让人感受到大唐盛世恢宏的气韵。
具有独特明代闽南沿海建筑风格的菜埔堡,位于云霄县火田镇菜埔村,是寓民居于城堡的军事防御性建筑。城堡的外围是一个椭圆形的三合土夯筑,城墙高4米至10米,周长600米,占地面积2.5公顷。城墙上筑有利于作战的城堞,内辟走马通道,墙体广布孔眼与瞭望窗,一旦有外敌入侵便可通过这些孔眼和瞭望窗观察外部敌情,出其不意刺杀外部进攻之敌。菜埔堡东西南北各开城门。在冷兵器时代,为了加强防御能力,东门设内外二道形成瓮城,各堡门为突出的矩形墩台,兼具谯楼的作用。沿椭圆形外墙深挖壕沟,引来漳江水形成护城河,通过吊桥出入城门,借此实现了阴阳互补、刚柔相济的城防格局。
位于云霄县莆美镇的莆美堡,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为防倭患依山势而建。古堡占地约20公顷,尚存东、西、南、北四个堡门及四个小水门,建有二层城楼瞭望守备,环城辟有壕沟绕护。城内街巷民宅布局有序,北侧建英济宫,奉祀灵助戚继光抗倭破敌的英济夫人;东侧集中建有怡怡堂、致思堂、诒谷堂、世泽堂等四座明代祠堂建筑。“莆美堡规模庞大,布局合理,历史上多次成功抗御强寇,是研究福建省明清海防史的重要实物。”云霄县文体旅局文物股负责人卢虹说。

海外交流 赤子情怀

云霄威惠庙

云霄的威惠庙、高溪庙、云山书院等文物单位,均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阵地,通过多方面全方位的文化交流,产生积极而广泛的影响。漳州城市职业学院教授郑晨寅认为,文明的多样性是世界文明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作为中国东南沿海极具海洋开拓性的民系,闽南人始终保持着中国传统的农耕观念。在祖祖辈辈延续而来的基因中,耕读传家与敬天法祖仍是闽南人心中亘古不变的追求。同时,闽南人骨子里一直充满着海洋的基因。伴随着闽南人海洋意识的觉醒,闽南游子开枝散叶,远行重洋,但心中永远葆有对故土家园的孺慕之情和思念之意,无论走得再远,漂得再久,都剪不断对家乡“根”的情意。郑晨寅说:“闽南人心中信仰的不仅有个人的英雄情节,还有家国情怀。他们对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是一种对祖国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使命感。”

天地会发祥地——高溪庙

“地镇高岗一派溪山千古秀,门朝大海三合河水万年流。”高溪庙负责人方太章介绍,东厦镇高溪庙观音亭前便是漳江入海口,水流分为南北两条支流,与自东面流来的蔗港汇合,形成三河合流的特殊景观,也暗藏着中国知名民间会社——天地会的秘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着乾隆末年及其后的清代官书档案,南京大学教授蔡少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秦宝琦等知名学者在研究报告中披露了天地会的起源秘史。台湾林爽文起义后,清朝地方官员经调查才发现天地会的革命组织,并奉命寻找天地会源头,据捕获之从犯供出提喜(俗名郑开,人称洪二和尚)。据档案记载,提喜和尚取人生以天地为本之义,总结以往秘密社会组织经验,在高溪庙观音亭传播天地会并吸收会众。据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所收藏的《三合会》记载,最后在云霄县高溪村找到高溪庙。高溪庙和观音亭的发现与考证,引起各界关注。1993年4月,福建省考古博物馆学会、漳州市文化局和云霄县人民政府联合召开天地会史学研讨会。经考察论证,一致认为高溪庙为天地会发祥地。如今,高溪庙已成为国内民主党派致公党,港台、东南亚及欧美等地的海外洪门社团,以及史学界专家、学者观光考察、谒祖的地方。
山水灵动 英才辈出
紫阳书院又称朱文公祠,坐落于列屿镇剑石峰下,正堂悬挂“学达性天”,主祀宋理学家朱熹,配祀朱门高足陈淳、理学宗师黄道周。书院辟三齐门,门额悬匾“紫阳书院”,石门框镌联“紫气熏陶雄才辈出,阳光普照贤士日增”。跨天井而上主堂,为早期学子求学处,是列屿最早的学校,由列屿方、汤两姓共建,聘请名师吴士友讲学,后有14名入贡以上学子。岩壁上有摩崖石刻,镌朱熹题诗一组;后侧山坡剑石前建“山海亭”,嵌联“山耸奇石剑气云烟恋游客,海列群屿碧水沧波渡渔舟”;院前建“晓月亭”,嵌联“晓色初开海天阔,月辉长聚石山幽”。

紫阳书院又称朱文公祠,坐落于列屿镇剑石峰下

陈元光裔孙陈景肃早年师从理学家高东溪,学行优异,后考中进士。为政期间,轻徭薄赋,惩恶扬善,读书讲学,深得百姓的爱戴。绍熙元年(1190年)四月,朱熹任漳州知州,经杨仕训、陈淳引见,陈景肃、朱熹二人成为挚友。民间有朱熹与陈景肃探讨理学的传说,促进了朱子学说在漳州的传播。“忠孝节义、敬慎严慈、竭心尽名、静息致思……”在陈景肃开基的陈岱镇岱南村,陈氏家庙“浮光堂”悬挂着六十四字的家训,相传为朱子手书。家训体现了陈氏祖先对后代子孙殷切的期待与教诲。
马铺何氏最早渡台始于明末,族裔迁播台湾各地。何地相继出了何斌、何义、何祐等三位举足轻重的杰出人物,史称“何地三杰”。何斌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徙居台岛,随从郑芝龙开发赤嵌,是移民中较有学识之人。何斌看不惯荷夷扩张和掠夺,时时不忘报国驱荷。他三次秘密会见郑成功,激勉他挥师东征,“收复郑氏故土”,暗中替郑成功代征货物出口税款,还秘密探索港路情况,献上详绘台岛山海形势的“台湾地图”和标有水线深浅的港路航线图,并引导郑军进发台南赤嵌城,成为郑氏复台第一功臣。何义从小仰慕豪杰,崇尚武功,在铜山应征加入郑成功队伍,被封为偏将。郑成功攻打潮州,清守将郝尚久开城诈降,郑军开进浮桥,被城内伏兵杀溃,何义截住桥道,独自挺身掩护郑成功突围。何祐则率兵参加雅克萨战役,立下卫国功勋,官襄阳、梧州二处副总兵。何氏家庙内“一等伯爵”“内阁名臣”等匾额,无不盛载何氏家族的历史荣耀,彰显了云霄何地与台湾的历史渊源。2009年,何氏家庙被福建省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海丝印记 源远流长
具有航标功能的石矾塔,位于东厦镇漳江口入海处。康熙九年,云霄进士陈天达募款在岛礁上建起一座小石塔,后倾圮;嘉庆十九年振衣和尚倡议募款重建,云霄厅同知薛凝度亲自督建石矾塔,历时4个月建成,还用余款在漳江北岸石蛇尾渡头兴建码头,立《新建石矾宝塔捐金牌记》。1981年8月,修复了石塔北缘、南缘基座与第5层以上塔身错裂处,保持清嘉庆时的原貌。1985年,石矾塔为县首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收入《中国名胜词典》,2009年成为福建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2022年5月,云霄剪瓷雕入选云霄县第五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一处历史建筑上的剪瓷雕作品

剪瓷雕工艺是海边的建筑师们流传下来的绝活:选取颜色鲜艳的彩釉瓷碗、瓷盘,或利用残损价廉的彩瓷为材料,用钳子、木槌、砂轮等工具,剪、敲、磨成形状大小不等的瓷片,用来贴雕人物、动物、花卉、山水,装饰寺庙宫观等建筑物的屋脊翘角、壁画。《闽南传统建筑装饰》一书中记述:海洋文化根深蒂固,使红砖古厝呈现出屋脊曲翘、色彩丰富等特点,海洋性气候的闽南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剪瓷雕因此有木雕、砖雕等不可替代的功能。2022年5月,云霄剪瓷雕入选云霄县第五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届六旬的陈荣聪、陈翠女夫妇,因剪瓷技艺而结识,从此携手相伴,被当地人称为现代版“神雕侠侣”。

云陵镇溪美社区水月楼建于明代

云陵镇溪美社区水月楼建于明代,位于溪边路通往漳江码头的石砌拱形水门甬道之上。楼内供奉观音菩萨和十八罗汉,俗称水月楼观音亭。闽南文化研究学者、市委党校历史学教授何池介绍,楼的地理位置表明,水月楼与漳江水道海上贸易经济紧密相连,展现出宋代以来云霄海上贸易经济的兴起、繁荣与衰落的全过程。水月楼见证了明朝年间,云霄对外文化交流、海商船队在东南海面活动的兴盛,清代中后期漳台紧密的文缘、商缘关系以及“相春牛”“吃福肉”“攻炮城”“搭孤棚”等民俗文化活动。港口昔日的繁华,通过水月楼正门的对联可见一斑。庙门横批“水月金容”,对联“门前水秀通南海,楼外月明照慧云”。学者解读,从此对联可见楼门前就是天然港口,也是“五帆船头”避风港,来往客商甚是繁华热闹。


来源:闽南日报(记者  苏水梅 饶超毅)、学习强国

点亮分享、点赞、在看

扩散给更多人↓↓↓

云霄融媒
云霄融媒是云霄唯一具有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的官方主流媒体公众号平台。由中共云霄县委宣传部主管,云霄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