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餐山路十八弯,跑出暖心加速度

文摘   2024-11-21 13:56   北京  


点击上方“中国社会报”关注我们吧



距离北京市区100多公里的延庆区珍珠泉乡,是北京最偏远的山区之一。与平原地区相比,这里人口密度低、老龄化严重,全乡144平方公里辖区内,常住人口只有2200人左右,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高达47%。为解决好山区老年人的吃饭难题,今年5月,珍珠泉乡探索建立“中央厨房+助餐网点+志愿服务”模式,在乡级打造集中供餐的老年助餐服务中心、在村级设置方便老年人就近取餐的助餐网点,组建志愿者队伍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送餐上门服务,推动形成全覆盖的老年助餐服务网络。
相对中心城区,农村地区受制于特有的环境因素,老年人空巢、独居现象更为突出,老龄化形势更为严峻,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难点和短板。前不久,北京市民政局召开新闻通气会,向社会发布“老老人”服务保障政策。会议提出,鼓励全市农村地区,像珍珠泉乡这样因地制宜推行“中央厨房+集中配送”等模式,采取社会化助餐、邻里互助等方式开展老年助餐服务,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珍珠泉乡的养老助餐模式运行得怎么样?当地在开展助餐工作时如何破解难点问题?老年人对中央厨房配送方式的反响如何?近日,记者赶赴珍珠泉乡进行实地探访。

统一采购、集中配送

山区里建起了中央厨房

初冬时节的延庆山区,寒风萧瑟、凉意重重。上午9时许,在珍珠泉村村委会的一个房间内,浓浓的饭菜香扑面而来,韩秀娥、李金凤、刘玉蕾3名工作人员正忙着把刚出锅的黄瓜鸡蛋炒肉、清蒸南瓜等饭菜装到餐盒里。
珍珠泉乡党委书记李志刚告诉记者,此处原本是珍珠泉村的老年餐厅,今年年初,该乡探索开展持续化、平稳化养老助餐服务,将这里改造成了具有集约生产、统一配餐功能的中央厨房。记者在现场看到,中央厨房面积约300平方米,里面配置了电磁锅灶、和面机、洗碗机、消毒柜等。
“在改造中央厨房前,我们专门组织人员针对老年助餐问题到各村调研,看看老年人的具体需求、听听老年人的建议和意见。”李志刚介绍,目前,该乡按照“一荤、一素、一汤、两主食”的标准,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每日两餐的助餐服务。工作人员每天早上7点半开始准备午餐、下午1点半开始准备晚餐。
“我们的菜谱定期更换,购买的都是应季蔬菜,菜品也是按老年人喜欢的少油、少盐、软烂等口味制作的。山区老人喜欢吃炖菜,我们就变着法地给老人多做几种,并在菜量上做好保障,让老人们吃好、吃饱。”李玉刚说,每逢节假日,食堂会为老人额外配发一些应景食品,端午节送粽子、中秋节送月饼、重阳节送糕点……让老人感受浓浓的节日氛围。从今年9月起,食堂还会给每位过生日的老人制作一份长寿面,二两面条加两个鸡蛋,为老人送去健康长寿的美好祝福。
据珍珠泉村第一书记周寅介绍,目前,每位老年人每个月收费300元,核算下来每人每顿饭大约只需5元钱。餐费由村委会代收,老人可按月订餐,进入和退出机制比较灵活。低于市场价收费,如何保障助餐服务的可持续运行?周寅给记者算了笔账:按照北京市养老助餐政策,助餐点可按实际就餐人数获得每人每天3元的运营补贴;养老助餐服务的对象大多为高龄、空巢、残疾等老年人,可享受温馨家园政策补贴和养老服务驿站政策补贴;再加上个人缴费和社会捐赠……“通过‘政策补一点、老人交一点、企业让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多元筹资机制,我们整合了各方资金,让助餐实现了可持续的发展。”周寅说。

有时间表、有路线图

往返山路风雨无阻

9点半,工作人员陆续将一个个餐盒装到大保温箱内,再将其搬到一辆印有“‘泉心泉意’ 老年服务爱心车”字样的白色面包车上。一切准备就绪后,车辆出发了。
“延庆山区的平均气温比市区低5℃左右,为了让老人吃上热乎乎的饭菜,我们采取了双重保温措施。外面的大号保温箱,保温效果达4个小时;里面的不锈钢分层饭盒也有很好的保温效果。”周寅介绍,保温饭盒是按照一人两套准备的。老人用餐后先在家中简单清洗,待下次取餐时把空饭盒交回。工作人员把饭盒取回后,再送到中央厨房进行进一步的清洁和消毒。
对于山区的养老助餐来说,最困难的是运输环节。山区的村落比较分散,不仅路途遥远,还有很多盘山路。为此,珍珠泉乡政府特地招聘了两位技术过硬的司机师傅。今年55岁的王永龙,曾是一名出租车司机,有着30多年驾龄。如今,他已成为珍珠泉乡养老助餐专职送餐员。
王永龙告诉记者,珍珠泉乡共有15个村,除了1个村整体搬迁、1个村有自己的老年餐桌外,中央厨房的助餐服务覆盖了其余13个村。“经过测试,我们摸索出了一条路线,能在不走回头路的前提下以最快速度将餐食送到老人手中。但即使是这样,每天送两餐也需要在路上花费4个多小时,往返路程达到180多公里。”对王永龙来说,一份清晰的送餐路线图早已刻在他的脑海里,每个站点该去哪,每户老人什么情况,他都清清楚楚。送餐时间也要尽量精准,这样才能确保每个站点的抵达时间。有了时间表、有了路线图,司机师傅心里有数,老人心里有谱,送餐之路越走越顺。
桃条沟村位于珍珠泉乡边界,也是助餐路线上最远的一站。村庄离主干道有6分钟左右车程的山路,坡急道窄,有的地方仅能容下一辆车通行。如果对面来车,往往要倒车让行、交错通过。遇到下雨天,路面还容易打滑,需要打起十二分精神。王永龙坦言,山区路况复杂,即使对技术娴熟的驾驶员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桃条沟村有3位老人有助餐需求,两位是80多岁的高龄老人,1位是残疾老人。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能通过我们的努力让老人吃上热乎饭,我觉得这份工作很有意义。”

有固定地点、有志愿服务

让老人准点吃上热乎饭

81岁的杨振有,是珍珠泉乡庙梁村人。老伴去世后,他一人独居。因子女平时上班,杨振有的吃饭问题成了一家人的愁事。中央厨房建起来后,老人的子女第一时间为他报了名。
杨振有的家,位于北京的白河支流菜食河边,走不了几分钟,就能来到河上的小桥。最近几个月,每天上午10时和下午3时来到桥头,一边晒太阳、一边等待送餐车的到来,已成为杨振有的习惯。
“杨大爷,给您送饭来啦,您趁热吃。”10时整,助餐车准时到达,王永龙将沉甸甸的饭盒递到了杨振有手里。
收回上一餐的饭盒后,王永龙开车前往下一个送餐点。他告诉记者,庙梁村共有5位老人需要助餐,马上要去送餐的对象是83岁的罗维枝。老人长期独居,在外打工的子女之前一个星期回来一次,把老人一周的饭菜一次性做好。
不一会儿,助餐车就停在了罗维枝的家门口。按照之前的约定,王永龙轻按几声喇叭后,老人笑盈盈地走了出来。“5元钱就能吃上一顿热乎饭,不仅花样多、有营养,价格还很实惠。”接过冒着热气的饭盒,罗维枝禁不住夸赞。
据周寅介绍,按照“方便老年人就近就便取餐”的原则,中央厨房设置了很多形式灵活的助餐点,有的送到村委会,有的送到家门口,还有的放在邻里互助点或村口的护林房内。“为了更好地给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珍珠泉乡还专门成立了助餐志愿服务队,由本村志愿者把餐食送到老人家中。”周寅说。
今年60岁的辛海田,是称沟湾村5位需要助餐的老人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作为助餐志愿者,他每天取到5份盒饭后,会将其中的4份分别送到其他老人家中。“我们5个人住的地方相距不远,不到10分钟就能送完。大家都是邻居,能帮就多帮一些。”身着蓝马甲的辛海田微笑着说。
看似简单的一餐热饭,却是很多老年人的期盼。在珍珠泉乡的蜿蜒山路上,“‘泉心泉意’ 老年服务爱心车”犹如一道流动的风景线,将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老年人身边……本报记者   安   娜


END




来源:中国社会报



编辑:伍   欣



制作:周晓明

中国社会报
《中国社会报》是民政部党组机关报,是民政部社会组织公告、基金会年度报告信息发布的指定媒体之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