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汽车人还卷得动吗?

汽车   2025-01-06 23:56   天津  

关注「电动车公社」

和我们一起重新思考汽车


一转眼的时间,2024年就画上句号了。
不过,大家可别被一幕幕“销量再创新高”的欢天喜地蒙蔽了双眼,他们都是活过2024这场残酷的车圈“狼人杀”的幸运儿。

强如特斯拉,全球销量相比2023年都有小幅度下跌。那些没活过去的玩家,自然连出声的机会都没有了。

尤其是去年高合、远航、极越等品牌接连曝出负面消息,原先好端端的品牌就在众目睽睽之下轰然倒塌。有的永远化为了历史的尘埃,让行业笼罩上了层层寒意。

包括今天,哪吒汽车官网也显示“正在维护”,无法进入。虽然下午4点钟已经维护完毕、一切恢复正常,但还是让不少车主惊出了一身冷汗。

所有人都想活下来,但在高度内卷之下,终究会不断出现时代的牺牲品。没人知道2025年倒下的会是谁,只能祈祷下一个不是自己。

回忆2024年,车圈到底经历了什么?展望2025年,又会向什么方向发展?



01. 燃油车沦为少数派,BBA扛不住了



2024年开年的第一波价格战,不出意外的由特斯拉率先拉响,又一次创了价格历史新低。
随后,行业里大部分品牌都开始跟进。
不过与2023年那波价格战不同的是,那些积极应战的燃油车,早已不见踪影。
一方面是,燃油车除了BBA等豪华品牌以外,已经到降无可降的地步了。
另一方面,前几年大肆扩产的电池厂产能迎来集中释放,使得动力电池的采购价格“腰斩式”下跌,给足了新能源车降价的空间。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原先的“998秦”化身成了“798秦”,将价格战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潮。随后出现了1天以内9家车企降价,最高幅度4.7万的离谱场景。

虽说价格战终究是为了拼个你死我活,但这回新能源车企的“火力点”倒是相当统一,瞄准了燃油车。从去年的“油电同价”,变成了“电比油低”
原本固若金汤的燃油车市场,在不讲道理的价格战面前,终于扛不住了。
去年4月份上半月,国内新能源渗透率首次创下了突破50%的里程碑。侧面含义就是,燃油车彻底沦为了“少数派”。
到了2024年下半年,新能源渗透率已经基本稳定在50%以上了,燃油车的往日荣光不再。就连铁打不动的BBA,也守不住阵脚了。
车越来越难卖,BBA经销商大面积的出现了亏损的情况,一些经销商为了把车卖出去,甚至出现了5折甩卖,单车狂降50万元的离谱景象,促成了一波BBA的史诗级降价大浪潮。

最离谱的是,还没过俩月,宝马经销商觉得降价太狠了,没钱可赚,又用“压车不交”的方式逼宫主机厂。宝马只好以官方名义,被迫宣布退出价格战。
但俗话说,降价容易,涨价难。
因为从降价的那一刻开始,意味着昔日BBA能给予用户精神上的富贵和豪华感,已经所剩无几了。
所以在几经周折之后,原本退出价格战的宝马,又被迫回到了价格战之中,而且力度比以往更加离谱:
不管怎样,销量崩盘、利润暴跌,难以言表的一幕幕,已经写进了BBA们的2024年度总结里。
至于2025年,BBA到底是咬咬牙,跟自主品牌一起卷新能源?还是认怂保平安,稳住自家燃油车的基本盘?
无论哪种,都将是艰难的抉择。



02. 群情激奋下,价格战还打得下去吗?



激烈的价格战之下,受伤的不只是燃油车和BBA,没有任何一个人能独善其身。

到2024年6月份的重庆汽车论坛上,高压的煤气罐终于被引爆了,车企大佬们围绕价格战展开了史无前例的对撕。

以吉利、广汽、长城为首的车企,属于“内卷反对派”。认为无穷无尽的内卷,肆无忌惮的价格战,对行业非但没有好处,还会诱发偷工减料,劣币驱逐良币的隐患。
而以比亚迪、长安为首的车企,属于“内卷支持派”,认为所有人都应该拥抱内卷,只有内卷才能创造中国汽车产业的繁荣。
况且,他们还有一套说辞:电池价格高的时候知道涨价,现在电池价格下来了,不降价就是在耍流氓?
尽管行业里对于内卷,嘴里说的明确分成了“反对“和“支持”两大派系。
但落到实际的时候,往往身体要诚实的多。
一方面是,每到各家车企发布新车或是推出改款车型的时候,配置一个比一个高,价格却一个比一个低。
跟踪过近期新车发布会的朋友应该深有体会,发布会往往开了半个小时,底下的评论区就开始大面积出现“别叨叨了,赶紧公布价格”之类的留言。
这也没办法,在目前这个大环境下,多数用户最看中的东西,确确实实就是——价格

设身处地去想一下,就知道现在车企给新车定价到底有多难。
就算车是真的好,哪怕定价稍高了些、超出大家的心理预期,或是权益稍有不到位,一场新车发布会就会演变成一场“退定会”
从车型立项到量产落地几年时间、几千万甚至上亿的投入,瞬间付诸东流。
如果一咬牙一跺脚,定价就往低了定,同样要面临利润率大幅削减,现金流压力直线上升,投资人的压力就会增大。
能做到薄利多销还好,至少能靠规模化摊薄成本。但倘若薄利仍然做不到多销,就有概率因很资金问题“猝死”。

这也是为什么,飞凡和荣威、领克和极氪、几何和银河等品牌,都在兼并重组,压力之下,集中资源办大事比“多生儿子好打架”靠谱得多。
到广州车展那几天,明显感觉到,大家已经卷得精疲力竭了,于是我写下了这篇2024,汽车人卷不动了
那么2025年,价格战究竟会不会停止?我认为“惯性”仍然存在,想要刹住车很难,仅凭几个玩家的几张嘴肯定是不够的。



03. 学雷军,卷流量!



除了卷价格以外,“卷流量”也成了2024年的一个重点话题,因为“流量=销量”
雷军带着小米汽车汹汹来袭,制作精良的PPT,渲染如大片的MV,再加上雷总本身自带流量,又能将繁琐的技术掰开揉碎了讲清楚……
直接给重度依赖提词器念稿的传统汽车高管们,来了场营销层面的“降维打击”

所有人都想复制小米汽车开局即爆单的神话,于是炸出了不少原本隐居在幕后的车圈大佬们——
开始大批量的录视频、做直播、上节目,包括古惠南、朱华荣、魏建军、尹同跃、朱华荣等等元老级前辈,也有哪吒张勇和极越夏一平。

但有一说一,雷总这种“劳模”真不是一般人能学得来的,瞧瞧人家2024跨年还在工厂做直播呢。

所以说,营销革命,贵在坚持。仅仅一时兴起学个皮毛,最终的效果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从大趋势上来说,车圈的营销模式必然会向消费电子圈那样简单直白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让汽车真正成为普世化的大宗商品。
让普通用户更懂汽车,何尝不是中国汽车产业的进步?



04. 卷技术,还是炒冷饭?



当行业里大部分玩家都讲精力放在“卷价格”的时候,在成本压力之下,车企在技术创新上投入的精力,就会一定程度上受到牵制。
回顾一下2023年会发现,那一年车圈迸发出的新技术真的特别丰满。
比如小鹏G9的800V高压纯电架构,比亚迪原地起跳的云辇-X,原地掉头的易四方,还有初步落地的“无图”城市领航辅助驾驶等等……
但2024年,就显得有些匮乏了。
首先就是,原先屡遭吐槽技术落后的“增程”,今年瞬间成了香饽饽

以前只有理想和问界两家做增程,现在多了东风、长安、奇瑞、广汽、零跑……就连此前誓死不沾增程的小鹏,都开始一锅粥的向增程靠拢。
更关键的是,在做增程之后,销量无一例外都有了质的提升,似乎增程就是“销量密码”?。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一方面是把电池做小了能省好几万块钱的成本,车价能定得更低。另一方面,配上增程器和油箱之后,确实能解决纯电的里程焦虑问题。
要说增程技术有没有进步空间?
答案是有的,那就是800V+增程,能大幅提升增程车充电速度,在服务区充电再也不会被纯电车主冷眼相待了。

而纯电车型方面,固态电池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技术的“终极答案”。
2024年,固态电池落地确实有一定进展,比如蔚来跳票多年的150度半固态电池。
但,大多数玩家已经提出固态电池的,还仅仅停留在PPT阶段。
去年跳票的,今年可得抓紧了!

智驾方面就比较有意思了,去年特斯拉搞出了个“端到端”技术。到了下半年,似乎行业里大部分做智驾的,都开始向端到端靠拢了。

端到端和传统智驾逻辑不同,用类似生物的神经网络取代了大量逻辑代码,让智驾系统拥有了凭借经验处理问题的能力。
大幅提升了高阶智驾执行的流畅度,可适应的场景也大幅增加了。
随着端到端在行业里开始普及,许多车企都能做“无图城市领航辅助”了,可以说降低了车企做高阶智驾的门槛。

不过,目前端到端智驾并非完美,在极端场景下可能出现误判、执行错误的情况,且犯错“很果断”,所以更需要驾驶员集中注意,及时接管。
端到端智驾的进化,跟传统智驾改代码不一样,需要大量投喂数据修正模型才行。
而数据除了软件仿真以外,真实世界的数据源,跟路面上有多少车在跑直接挂钩。
换而言之,销量越高,智驾进化的速度越快。
意味着以前经常被吐槽不智能的比亚迪很有可能借此机会,来一波强势的追赶。

不管怎样,希望今年的新能源汽车行业能多在技术方面卷一卷,多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



05. 写在最后



虽说2024一整年车圈都在疯狂地卷,但令人欣慰的是,行业里确实有玩家在做反内卷的尝试。
比如,极氪的“宝宝巴士”极氪MIX,奇瑞iCAR的V23这种fun car……

这种高度产品创新下诞生的“新物种”,无论现阶段口碑的好与坏,都不可否认其是一次勇敢的探索。
在燃油车时代,曾经也出现过类似今天新能源汽车行业这种大规模的同质化竞争,结果同样也是死伤惨重。
但在大部分人卷无可卷,无聊到不能再无聊的时候,预示着创新与灵感即将迸发。
包括MINI、Smart、铃木、马自达等等“有趣”的品牌,都是在这种条件下成长壮大的,共同书写了燃油车时代的辉煌。
或许,距离新能源汽车缤纷多彩的那一天,已经不远了!


点击一下👇不错过更多深度内容



2025,一起加电!

电动车公社
重新思考汽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