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到换季就容易过敏,流鼻涕、打喷嚏、鼻塞、嗓子干咳、眼睛干痒、皮肤干燥、脱皮等等一起出现,严重的过敏患者还会出现哮喘、荨麻疹等等症状。去医院看病,医生最常见的一个词,就是过敏。过敏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粉尘过敏、花粉过敏、芒果过敏、还有冷空气过敏等…原因不一而足。过敏一词主要来自于西医,他们认为是免疫系统产生的疾病。在治疗方面,西医对于过敏是无解的,让你去回忆接触过什么过敏源,然后提醒你以后要远离开这些物质。可是躲得过初一,也躲不过十五,总是躲着也不是个办法。中医认为西医所说的一切过敏都是由于正气不足,表气不固,无力抵抗外邪而引起的,《内经》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句话是说,之所以这些外来的邪气会引起我们身体产生不适,都是因为原本体内正气不足。中医认为一切过敏源主要是在这些物质身上存在着邪气或邪祟,当人接触到这些物质时,由于人体本身的正气不足,加之表气不固,那么这些邪祟就会进行人体,从而引起各种不适。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就是身体内外的正邪交锋。体内的正气是防守部队,体外的邪气是入侵的部队。两军交战,力量强的一方占据上风。正气不足,防守不固,军队疲软无力,很容易就被敌方入侵和占领。那些过敏发作的症状,例如咳嗽、疹子、打喷嚏等,是交战两方激烈对抗的表现。西医的对于疾病的态度永远是打压与控制,在对待的过敏问题上,主要也是靠吃西药、打吊针来压制其发作,而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症状能发作出来不是坏事,至少证明你体内的防守部队是在奋力抵抗。但用西药压制后,过敏反应是减轻了,但是人体会对这种压制慢慢的产生依赖。即每次遇到外邪进攻时依靠的不是自己的本身,而是外援。自身的抵抗力会越来越弱,以后只要一遇到过敏源,就只能依靠外援(服西药),自身就再也无任何抵抗力了。最终会导致正气越来越虚,过敏源会越来越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过敏体质。所以从中医来说,治疗一切过敏问题的正确思路就是增强正气,正气足了,就可以战胜一切外邪。近代名医祝谌予老先生创造了一个经典抗过敏的药方——过敏煎。同时,祝老也用一辈子的实践证明了这个方子堪称抗敏第一方。祝老年轻时因母亲病故而萌生了学医的想法。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他开始长期跟随北京四大名医施今墨学习中医。过敏煎便是他根据药理研究成果配制的经验方之一,具有很强的抗过敏作用。过敏煎:防风、银柴胡、乌梅、五味子、甘草各10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服,若皮肤刺痒者可用药渣浓煎外洗,以增强疗效。过敏有一个很重要的症状就是痒,痒的位置飘忽不定;中医仿照自然界的现象认为它像风,是受了风的表现,皮肤过敏的人往往被风一吹就容易加重。所以很多人的过敏出现在春天。因为春天是生机勃勃的季节,也是风邪肆虐的季节。你看那春风一吹,柳絮一飘,很多朋友对这种东西过敏,怎么办,躲。风邪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个载体,它可以载着其他任何一种邪气,深入到我们的皮肤腠理中。所以这个方子第一位重要的药就是防风。防风是一种很神奇的中药材,与别的植物不同,风吹不动它,能在风中静止不动,所以古人用它来治风。防风辛温,最重要的一个特性是驱风。所谓防风就是防止刮风,息风之意。一个是防止外界风邪的入侵。防风这股气在身体里就像屏障,把流通的气阻隔开来,气就不能到处窜动,从而达到息风的效果。防风之所以能息风,是因为它的那种微微守护的气场,但又不至于守死,而具有流通之性,既发散又守护,就像渔网。防风是一个补正气、守正气的药,是一种具有很好流通之性的补药。半滋润,半流通,以守护为主。
它可以让血热阴虚火旺的凉下来,血热者心不平气不和,就会烦躁抓痒,好比锅里的水一直沸腾,弄得锅盖一直响一样。什么是血热?就是热入血分,血受热后自己跑出血脉外,泛上皮肤等各处,比如长紫斑、血斑,这叫血热妄行。银柴胡寒,恰好可以凉血,让你的血安静下来,有一点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意味。它的气比较淡,味比较足,但里面藏的生气还是很明显的。木燥则起火。你看烧山火一般都是天干物燥的时候起火,没有看到哪时候上天滋润下雨的时候,突然间森林大火的,都很少。而酸入肝,可以加强肝的收敛之性,让肝平静下来。防止肝风内动,又借火势,人就更容易急躁。
甘草入脾土,植物或者树被风吹得要倒了,赶紧干一件事情,什么事呢,培土,周围土一坚固,它就不动了。培土就是保护中焦脾胃,一旦培土补土以后呢,什么吹一阵风就咳嗽,受一下凉就哮喘,统统不见了。这个方子,有散——防风,有收——乌梅,五味子,有补——甘草,有泻——银柴胡,一方面能滋阴,一方面能固涩,一方面又能祛风除邪,可谓阴阳平调,妙不可言。为什么呢?因为人体本身就是一呼一吸,一阴一阳,一升一降,一出一入。单发表不通里,病邪难祛,单用凉药泻,不用温药服,病邪去后又容易再回来。这个方子只有4味药,但是组方思路却很巧妙,四药配合,阴阳调和,寒热共济,有收有散。防风和银柴胡散外邪,五味子和酸梅收正气,组合起来从外到内治理一切过敏。基本上一切过敏引起的症状,以及过敏体质(特禀特质)的朋友,都可以用这个方子来调理。脾胃虚弱,正气不足的朋友,可以在原方基础上加入甘草10克,白术10克,黄芪10克。补益脾胃,加强正气的生化。正气足了,那些一吹风就咳嗽,一受凉就打喷嚏,一被虫咬就整片过敏的症状,统统都不会再出现了。过敏煎乃当代大家祝谌予所制,药凡四味,由防风、银柴胡、乌梅、五味子组成,药虽平淡,但组方严谨,临床疗效卓著,被学者称为当代经方。方中有收有散,有补有泄,有升有降,真大家之制也。亦有学者将方中银柴胡改为柴胡亦妙,取柴胡、防风之散与乌梅、五味之敛,诚师法仲景桂枝、白芍之配伍,有异曲同工之妙,为和调阴阳之典范。
笔者曾于临证小试,于虚风内扰之过敏性疾患颇效,可根据情况加减使用,如加黄芩以清热,加白芍以增酸敛,合桂枝汤以调和荣卫,合泻白散而泻肺熄风。卢祥之《名中医治病绝招》有载该方加减,现录于下:
如过敏性荨麻疹属于风寒者,加桂枝、麻黄、升麻、荆芥;
风热者加菊花、蝉衣、银花、薄荷;
血热者加丹皮、紫草、白茅根;
热毒内盛加连翘、银花、甘草、蒲公英、紫花地丁、板蓝根。
过敏性哮喘,常加莱菔子、白介子、苏子、葶苈子、杏仁。
过敏性紫癜,常加藕节炭、血余炭、荆芥炭、茜草根、旱莲草、仙鹤草。
过敏性鼻炎,常加白芷、菖蒲、辛夷、菊花、细辛、生地、苍耳子、葛根。
冷空气过敏症,加桂枝、白芍、生姜等。
本方曾经上海某医院实验研究和临床验证确有抗过敏作用。祝氏临床运用了几十年,凡属于过敏性疾患的,均获得满意疗效。
荨麻疹癜因于敏,喘咳鼻炎力可催。
谭XX,女,30岁,1986年11月15日初诊。哮喘十余年,经常反复发作,经某医院确诊为过敏性哮喘。经服强的松、地塞米松、苯海拉明、扑尔敏等西药,初时有效,过后罔效。近一周来,咳喘、胸闷加重,苔白腻,脉滑数。胸透及X线摄片,心肺未见异常。此为肺失宣降,痰湿中阻。药用:银柴胡10克,五味子15克,乌梅12克,防风10克,苏子12克,白芥子10克,莱菔子15克,甘草5克。五剂。服药后,咳喘、胸闷减轻。仍守原方续服五剂后,诸症消失。以后,每遇此疾复发,均以过敏煎加味,每获显效。按:此案患者素体脾肾不足,外邪侵袭,而致痰湿中阻,肺失宣降,病则由是而发,出现咳喘、胸闷等症状。故用过敏煎加三子养亲汤抗过敏、降逆化痰,调节升降,其效较为满意。
付XX,女,28岁,1987年2月10日初诊,全身经常起风团,瘙痒,反复发作,已一年余,经某医院确诊为过敏性荨麻疹。近几天来,风团、瘙痒加重,皮肤划痕呈阳性反应,伴有轻度腹痛、腹泻,苔薄白,脉细数。属表虚受风。药用:银柴胡12克,五味子10克,防风12克,乌梅15克,黄芪15克,荆芥10克,白蒺藜15克,炙甘草5克。三剂。按:中医称此病为㾦癗,常因过敏导致皮肤的组织小血管扩张,管壁的渗透性增加,形成局限性水肿,即风团。故用过敏煎抗过敏,再加以黄芪、荆芥、白蒺藜固表祛风获效。程XX,女,50岁,1986年10月25日初诊。患者过敏性鼻炎已三载,反复发作,颇感痛苦。一周前感冒后,至今鼻塞鼻痒,清涕不绝,喷嚏连作,苔薄白,脉细无力。五官科检查:鼻腔粘膜水肿,下鼻甲肿大,鼻道见清稀分泌物。此为肺卫不固,外邪侵袭。药用:银柴胡15克,防风12克,五味子10克,乌梅15克,黄芪20克,白术15克,黄精15克,荆芥12克,辛夷15克,炙甘草5克。三剂。服药后,效果良好,嚏涕已止,稍有鼻塞鼻痒感。续守上方十五剂,诸症若失。经追访半年未见复发。按:过敏性鼻炎,中医称为鼻鼽。此疾常反复发作,不易根治。此例系肺卫不固,外邪侵袭而致。用过敏煎抗过敏,加黄芪、白术、黄精、荆芥、辛夷扶正固表,疏风祛邪。合为益气解表,抗敏止涕。过敏体质三补
人之所以过敏多是由于先天禀赋异常,正气不足,肺卫不固,以至于风、寒、燥、火、湿等病邪入侵而致。患者在远离过敏原的同时,通过一些方法来积极改善体质,扶助正气,才是防范过敏的正确手段。
1、 服玉屏风颗粒:有黄芪、防风、白术三味中药配伍而成,具有益气、固表、止汗之功效,对于抵抗外邪入侵,提高人体抗病能力,预防过敏性疾病均有明显功效。每次1袋(约5克),温开水冲服,每日1-2次。
2、吞山药大枣粉:山药、大枣具有抗过敏的作用。炒山药60克,大枣30克(焙干),分别研成粉末,然后混匀,装瓶备用。每次取5-1克,温开水送服,每日2次。
3、 艾灸膝盖内侧:艾灸具有非特异性免疫作用,可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增强人体正气,改善过敏体质。在膝盖骨内侧端上2寸处,有血海穴,此穴有生血养血的作用。将艾条的一端点燃,悬于血海穴上3-5厘米处,隔日灸1次,每次灸10分钟即可。
百虫窝穴穴位的准确位置图
“百”指数量很多,“虫”指身体内的虫子(蛔虫),“窝”指虫窝,本穴可以治疗因各种虫邪所引起的疾病,故名“百虫窝”,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3寸,(血海穴上1寸)。
百虫窝穴具有祛风、驱虫、止痒的功效,按摩百虫窝穴缓解治疗膝关节痛、下肢痿痹、皮肤疾病、蛔虫病等。
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是为了传播中医文化,不会用于营利!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关注本公众号,共同学习正统中医,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