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记北京中轴线》大众篆刻精品选登(三)

文化   2024-11-21 17:00   北京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2024年7月27日11时15分,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北京拥有8项世界文化遗产。


住在世界文化遗产里,是种什么样的感觉?前后穿越了700多年时光长河的这条线,有着怎样的远古智慧与当代活力?说起纵贯北京老城南北的中轴线,很多人知道故宫、天安门是其最核心的地理坐标,也有人知道,在这个核心地标以北,有著名的景山和鼓楼,地标以南则有正阳门和天坛。其中,中轴线最北端的钟鼓楼曾经击响的暮鼓晨钟,是不少国人对北京的固有印象。


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的北京中轴线,经不断演进发展,形成了今天全长7.8公里、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也被网友们称作“中国第一线”。它由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居中道路遗存这五大类遗存共同组成,其选址、格局、城市形态和设计,体现出《周礼·考工记》所记载的理想都城范式,展现了中国古代王朝制度和城市规划传统,也见证了北京城市的发展演变。


北京中轴线建筑群共有15个遗产构成要素,分别是:钟鼓楼、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太庙、社稷坛、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正阳门、南段道路遗存、天坛、先农坛、永定门。遗产区面积589公顷,缓冲区面积达4542公顷。从北到南,自钟鼓楼到永定门,7.8公里的纵向长度,贯穿着这15处世界遗产构成要素,前后起伏,左右对称,凸显出景观的韵律和壮美的秩序,是近七个世纪北京老城历史沉淀叠加的成果。






1420年,明永乐帝迁都北京,并重建了北京的宫室。重建的紫禁城及北京中轴线建筑群的其他部分,基本沿用了元大都的中轴线旧址。由于将太庙和社稷坛设置于皇城中,紧邻端门和天安门,从而使中轴线建筑群的格局较之元代更为紧凑端正。永乐时期的中轴线在格局上也遵循了《考工记》“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基本格局,城廓呈方形,东西城墙采用元代旧址。由于明代北京放弃了元大都时期相对空旷的北半城,元代从中心台向南的半城轴线在明永乐时期就变成了贯穿全城的轴线。北京城的南城墙则在元代南城墙的旧址上向南移了约1公里,而基于南郊祭祀的传统,永乐帝在北京南郊沿着从正阳门向南的道路两侧按东西对称方式布置了天地坛和山川坛。




转载自“印记祖国”公众号


      









投稿邮箱

13120478188

@163.com


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融媒体矩阵



北京出版集团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美联书院

艺韵书香

百艺国礼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坚持原创、专业、首善的全国性工艺美术、美育、动漫内容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