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5时,清晨的寂静被一阵急促的急救铃声打破。“快来,医生,孕妇要生了,羊水破了,孩子头都露出来了,怎么办……”电话那头,是一位焦急万分的家属,他说车上有一位即将分娩的孕妇,情况紧急,需要立即救援,孕妇腹痛难忍,情况危急。
“像这种急产的情况,如果没有专业医护人员紧急处理的话,会对产妇造成软产道裂伤、产后出血等分娩并发症;对于新生儿来说,没有及时清理呼吸道,会造成新生儿窒息甚至死亡,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接到求助电话的那一刻,六安市人民医院西院区急救站护士刘成脑子里闪过一万种可能,抓起衣服,喊上搭档医生储苇苇、驾驶员宋根成,带上急救医疗设备,火速赶往交接地点。
到达地点后,急救人员发现孕妇半卧于车后座,胎儿头部已娩出,情况十分危急。由于距离医院还有一段路程,时间紧迫,急救护士刘成立即意识到,他们需要在现场为孕妇接生,以确保母婴安全。
于是,在狭窄的环境中,急救人员迅速而有序地展开工作。“因为急救车上为产妇急救的物品有限,我迅速地检查一下孕妇和胎儿的状况,立即用手拖住婴儿的头部,同时安抚孕妇及家属紧张的情绪,指导她如何呼吸和用力,以减轻其分娩的疼痛”,刘成说。医生储苇苇则同时准备所需的急救物品及新生儿包被。
“加油,看到孩子的肩膀了,孩子马上就出来了,再使劲!”随着时间的推移,孕妇的阵痛愈发频繁而强烈。在急救人员的专业指导和鼓励下,孕妇凭借着坚强的意志,跟着医护人员的节奏呼吸、使劲,配合着每一次宫缩用力。终于,在一次强烈的宫缩后,一声清脆的婴儿啼哭声打破了紧张的气氛,一个健康的小生命顺利降生。
有惊无险,母子平安。
此时,大家紧张的心才稍稍放松一些。不敢耽误一刻,储苇苇和刘成立即对新生儿进行初步评估,清理呼吸道、保暖,查看娩出时间……同时,大家持续关注孕妇的生命体征,确保没有产后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当时胎盘也已经娩出,我们将胎盘用袋子装好,让孕妇家属带着。在确认母婴均安全后,我们小心翼翼地将新生儿包裹起来,大家一起将产妇搬运至救护车上,并迅速将母子转运至最近医院,进行下一步的检查。”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急救医生储苇苇依然有些许激动。
“真是太感谢医生和护士了!没想到宝宝这么着急,在车上就出生了,多亏你们的紧急救治,否则我们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事后,孕妇及其家属对市人民医院西院区急救团队表达深深的感激之情。想起当时的种种情形,孕妇和家属仍感到后怕,若不是医护人员的及时救治,后果将不堪设想,正是这些白衣天使的勇敢与专业,让孕妇和婴儿在生命最危急的时刻感受到温暖和希望。
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援中,不仅考验急救站团队的专业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更彰显急救站医护人员面对紧急情况时的冷静与果敢。他们的迅速反应和专业操作,为这对母子赢得宝贵的时间,再次证明急救站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据了解,六安市人民医院西院区急救站于2020年9月9日运行,与120急救中心、急诊医学科及院内各专科病房形成有效联动,构成高效的生命“绿色通道”,使得急危重症病人在院前、院内得到高效的专业救治,使急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大大提高。
目前,该急救站拥有监护型救护车3辆、负压救护车3辆,每个救护车均配有监护除颤仪、吸痰器、十二导心电图机、转运呼吸机、双通道输液泵、心电监护、供氧系统、急救药品器械包等急救设备、物品和药品,能够通过有线通讯、无线通讯、GPS卫星地面跟踪定位系统与急救站和120急救指挥中心形成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急救通讯网络,能够完全适应现代化急救工作的需要,有效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我们每天有2个救护车组24小时值班,1个救护车组备班。”西院区急救站护士长余同娟介绍道,站里现有医生6名、护士7名,均能熟练掌握心肺复苏、电除颤、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机治疗、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持续的生命体征及病情监测、心电图检查和识别等急救技术,可为呼吸心跳骤停、各种类型休克、复合伤和多发伤、急性脑血管病、急性呼吸衰竭、消化道大出血、急性心力衰竭、中毒、中暑、溺水、电击伤等急危重症提供规范的院前救治服务。
“我们急救站转运遵循着就近、就急、满足病人的需求为原则,服务范围以西院区为中心,辐射周边的新安、顺河、单王、徐集、罗集等多个乡镇。”市人民医院西院区急救站主任沈小四表示。根据120指挥中心反馈数据,在接到派车指令后,急救站平均出车时间为100秒以内,三分钟内出车率达到100%。同时,急救站内建立完善的工作服务流程、人员岗位职责以及急救操作规范和质量标准,能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此外,金寨、叶集、霍邱等县区急救站医护人员经常到该急救站学习交流。
-END-
责任编辑 - 李东林
校对 - 袁远
审稿 - 王正超
核发 - 查琦 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