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认为,春联始于五代十国时期。《蜀梼杌》记载:“蜀未归宋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大概是有记载的最早的春联。
巧合的是,公元964年春节,后蜀皇帝孟昶作此联,第二年,宋太祖赵匡胤兵伐后蜀,后蜀灭亡,宋太祖将孟昶掳走,送往北宋京师汴梁(今河南开封),同时委任了一个名叫吕余庆的人去做成都(原后蜀都城)的地方长官。另外,建隆元年(960年)宋太祖将每年农历二月十六日,自己的生日那天,定名为“长春节”,即所谓“圣节”。孟昶降宋之时,正是宋太祖诞辰之日。
后蜀主孟昶虽然是亡国之君,但其为政却有可取之处。孟昶当政时,四海升平,国泰民安,但鉴于前朝王衍因吏治腐败而亡国的前车之鉴,于后蜀广政四年(941年)撰写了一篇《令箴》颁于郡国,以期让境内各州县官吏“历历在目”,“则必能隐惕于其心”,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
后蜀主孟昶创作的《令箴》,全文共有24句96字,即:“朕念赤子,旰食宵衣。托之令长,抚养安绥。政在三异,道在七丝。驱鸡为理,留犊为规。宽猛所得,风俗可移。毋令侵削,毋使疮痍。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赋舆是切,军国是资。朕之爵赏,固不逾时。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为人父母,罔不仁慈。特为尔戒,体朕深思。”
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期间,曾令全国各州、府、县衙署大堂前面正中,竖立一石,南向刻“公生明”三字,北向刻“戒石铭”十六字,全文为:“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石,称为“戒石”,目的是使各级官吏进出衙署时,均能见到,引以为戒。这十六字的“戒石铭”,就是从后蜀主孟昶创作的《令箴》中摘录出来的。南向的“公生明”,意谓公正便能明察事理,天下就太平了,出自《荀子·不苟篇》中的“公生明,偏生暗”。
后来,宋高宗时,曾颁大书法家黄庭坚手书之“戒石铭”,作为官场箴规,立于各州府县,警示各级官吏要清正廉洁,克已爱民。现在,江西省泰和县博物馆珍藏着一块黄庭坚所书的《戒石铭》碑刻。
这“戒石”用了几百年,历经元、明两朝,一直到清朝前期,后期改成牌坊形式。现在,河北省保定市直隶总督署旧址,还保存着完好的“戒石坊”。
孟昶,祖籍邢州龙岗(今河北邢台),生于太原(今山西太原),是后蜀高祖孟知祥的第三子,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的末代皇帝。
图文来源: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