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西方文明的摇篮,哲学的故乡。“宗教只需要忠心耿耿、死心塌地,而理性才崇尚逻辑思辨、批判质疑。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代表宗教的耶路撒冷和代表理性的雅典确实截然不同,而我坚定地站在雅典一边。” 这是加拿大华裔企业家林炎平博士的宣言。在他的新书《以色列-约旦行:在圣经故乡探寻古希腊罗马》中,他将这次旅行看成一次“朝圣之旅”,但“朝”的不是圣经,而是古希腊罗马文明。
应壹嘉出版之邀,林炎平博士将从蒙特利尔来到湾区,参加《以色列—约旦行》的首发式。首发活动由壹嘉出版、理想折射、探斌读书会联合主办,谷雨书苑协办。
时间:8月10日(周六)11am-1pm
地点:Cupertino Library Community room 201, 10800 Torre Ave, Cupertino, CA 95014
除标题外,以下段落选自书中12.3-12.7部分。
文艺复兴:重回古希腊,人作为万物的尺度
那是一个宗教和世俗争夺政治权力的时代,那是一个把人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时代,那是一个回归理性的时代,那是一个重新回到古希腊价值的时代。第一次,一位普通夫人出现在一幅大师的作品上。当时已经年届五十、历经沧桑的达·芬奇,通过《蒙娜丽莎》,和他同时代的大师们,向世人阐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向世人公布了这样一个宣言——
即使没有教廷,我们也可以微笑得如此自信!
三年后,由拉斐尔完成的《雅典学院》(School of Athens,Figure 13)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文艺复兴就是古希腊价值的复兴。而乔尔乔内作于《蒙娜丽莎》之后2年的《暴风雨》(Tempest,Figure 15),重申了文艺复兴的人本主义价值。在这些作品中,神已不再是主题,甚至不见踪影;人也不再是附庸,已然成为主角。人在艺术品中的形象,从中世纪的卑微和服从,转变为自尊和坦然。人的价值,回归古希腊,再次成为万物的尺度。
古希腊多神教:人本与宽容
在拉斐尔的《雅典学院》里,我们可以看到波斯多神教的琐罗亚斯德(Figure 13),但是看不到任何一位一神教的人物。一神教对人的思想的禁锢是最甚的,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产生不了大师的理由。
多神教并不总是合理的。但是历史事实表明,在埃及、两河、希腊和波斯的多神教,表现出远比一神教更加宽容和自由。
其中,古希腊最为特殊,只有古希腊创造了人本主义。古希腊人胸怀宽广,从善如流,他们根本不在意你是否相信他们的神,他们自己都不太恭敬他们的神。即便是他们最大的神宙斯,在那些古希腊人看来,还不是照样可以调侃和指责?古希腊的众神之于古希腊人,更像是他们的兄弟姐妹父老乡亲,只是能力超凡长生不老,仅此而已。除此以外,众神们有着和古希腊人一样的瑕疵缺点和喜怒哀乐。
宗教和理性,禁锢与演进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宗教真正重要的不是其文本,而是对文本的解释。所有的宗教派别之争,都是解释权之争。这是我在思考宗教历史和现状后得出的结论。这也是为什么我并不喜欢源头的基督教,但是却欣赏后来的基督教。
今天的基督教,并不是当初杀害亚历山大城的女数学家希帕提娅的那个基督教,而是经过了奥古斯丁和阿奎那引进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改造后,又经过文艺复兴洗礼的基督教。我基本可以认同今天的基督教所体现的价值。这也说明了宗教是可以被改造的,是可以进步的。我们可以置宗教文本于不顾,而重新解释之。这就是奥古斯丁和阿奎那曾经做过的事情,也是后来的教廷和教会一直在做的事情,这就是宗教的演进。我们不需要革命,只需要这样的渐进。
就如同我们自己,可以从野蛮的人类演进为文明的人类,宗教也可以从野蛮的当初演进为文明的近代。我们人类的演进,并不需要重新编辑我们的基因;人类宗教的演进,也不需要重新书写宗教的教义。人类的文明靠的是逐渐解放我们的思想和规范我们的行为,宗教的进化靠的是重新解释宗教的文本和改善宗教的价值。
开普勒和牛顿的上帝,绝非摩西和所罗门的上帝。尼采号称“上帝已死”,这毫不过分。希伯来编造的上帝早就死了,但是经过重新解释的上帝还继续存在,一如奥林匹斯山上的古希腊众神。
神的存在与否,并非文明和野蛮的分水岭,但是如何对待神的存在,却决定了到底是文明还是野蛮。古希腊人对待神的态度,决定了他们才是文明的创造者。他们不卑不亢,他们理性幽默,他们质疑批判,正是这样的态度,人类文明才能够走入近代和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