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这么大的官威?”教授犀利问政为了什么丨媒体札记

时事   2024-09-07 18:52   北京  

摘要

 
中青评论
问政节目只是舆论监督的一个切入口,如何将其有效纳入整体的社会治理格局,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思考。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陈鹤的犀利问政发言出圈,引发社会热议。

在湖北省黄石市广播电视台的一档直播问政节目中,一居民反映冻雨压断水泥存在安全隐患,以及门口渣土车抛撒影响生活环境的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对此,当地镇政府经办此事的12345专员胡某的回应却轻描淡写。对于冻雨压断水泥问题,他称“那个线挂着,是不影响他日常生活的”;对于渣土车抛撒问题,胡某则抱怨“你只考虑自己,货车司机怎么挣钱”。这样的回应态度,让陈鹤教授在点评环节不留情面,怒斥工作人员“怎么这么大的官威”,陈鹤也因此被许多网友称为“嘴替”。
陈鹤教授的出圈并非偶然,《新京报》在评论文章里指出:“陈鹤的率直敢言,让电视问政节目有了‘辣味’,这是节目引发关注的根本原因。电视问政本质上是一种舆论监督,观众期待在节目上看到被问政的官员能够直面民生痛点,为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点评嘉宾要足够犀利,要直指要害。最忌讳台上一团和气,虚情假意,成了‘只搭台不唱戏’的作秀。”
红星新闻的评论文章也指出:此前,一些问政节目丧失了追问的锐度,有的开始沦为平庸,有的逐渐淡出大众视线。“此番出圈的犀利发言,其实说明了人们对电视问政的兴趣并没有消失。这个节目不需要套路、剧本、节目效果,哪怕是最朴实的方式,只要直指了问题的关键,真实且辛辣,它就依然有受众。”
如何认识电视问政的作用?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陈鹤教授说道:“在有些人特别是部分官员的眼中,认为电视问政是自揭家丑,但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有效的社会监督,也能体现出一个地方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自信和勇气。”“现在我们仍然需要电视问政,就是因为当前老百姓反映问题的渠道还不够畅通,所以需要通过电视问政这种社会监督形式,把压力传导给政府的各个部门,让他们更好地看见、听见和解决老百姓的诉求。”
当然也要看到,通过直截了当的问政指出问题,只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此前,不少问政节目就存在“问了白问”的尴尬境况:有些部门表面上态度良好,对建议“照单全收”,实际上仍旧我行我素;有些虽然在节目中达成了共识,却在实际推进中久拖不决,最终不了了之。2022年1月,在某地一档问政节目中,观察嘉宾就追问相关责任单位称:“我们栏目十几年的时间,年年这个时候做供暖问题专场,屡教不改,屡教屡犯,问题一大堆,投诉一大堆。”
对此,《羊城晚报》发表评论直言:“当舆论从点评专家的‘麻辣点评’中找到共鸣时,不能仅仅满足于一种话语上的‘火药味’和‘爽感’。毕竟,电视问政的目的,还是要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一方面,我们不能因为电视问政未能发挥百分之百的理想效果,就否定这类舆论监督尝试的积极意义;但另一方面,也要客观看待电视问政的真实效力,不能赋予其‘无法承受之重’。”
说到底,问政节目只是舆论监督的一个切入口,如何将其有效纳入整体的社会治理格局,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思考。
比如,问政之后,如何从制度上保障相关举措真正落实,避免“老问题”一次又一次出现?怎样更好地发挥既有机制,让老百姓的诉求更为畅通地传递,切实得到解决?
正如陈鹤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的:每一期问政节目,时长是有限的,在节目之外,老百姓还有很多急难愁盼的问题。“这就要求政府建立常态化的反映和解决问题的机制,比如我们一再提到的12345热线,要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更多的努力应该在平时。”
媒体札记,中国青年报评论员带您品评一周时事热点,我们下次再见。
文/任冠青

编辑/黄帅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出品



中青评论
中国青年报评论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