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人和人最大的差别,是认知的差别。
为什么这么说?
本文结合到盛哲学与你聊聊认知这个话题:
认知是什么?
认知是什么?
我们先说稻盛先生举过的一个例子。
美国有一家名为“3M”的优秀企业,它是世界知名的综合化学产品公司。其生产的胶带和录音带等更是行业中的名牌产品。
3M的创始人能力卓著,据说早在3M还是中小企业时,他就赚得了大量资金。当他想扩大公司规模时,他的一位朋友建议他投资买矿山,并给其介绍了一座矿山,称其“矿石质量优良”,于是他高价买下。
可事实上这座矿山只是座煤矸山,尽是采掘后剩下的碎石废渣。抱着最后一线希望,他请专家评估山里石头的价值,评定结果却是“毫无价值”。
好不容易攒起来的钱,以为投资了好项目,结果却是朋友策划的骗局。
碰上这种事,任谁都会痛苦懊恼,但接下来怎么做,就是“平凡者”与“非凡者”的分水岭了。
经探明,山石的主要成分是石英。
他望着满山的“石英渣土”,心想:“能否让石头派上用场呢?”
于是,他把山里的碎石过筛后,分拣为粗细不同的小石子,然后把它们撒在涂有胶水的纸上。
干燥后,胶水凝固,石子就粘在了纸面上。他用这样的纸尝试擦拭锅底,发现锅底越擦越亮。
尤其是粘有细石的纸,经擦拭后,金属会发出美丽的光泽。他觉得这个点子很有创意,决定把它变成商品。“砂纸”就这样诞生了。
可他发现,如果用廉价纸制成的砂纸来打磨金属,只要用一会儿,砂纸就会变得破破烂烂。
于是他去向专家请教,得到的建议是:“应该用坚固耐久的纸张和特殊的胶水。”
在专家的指导下,他不断改良和改进。
从原料配比、机械采购、石子的粉碎和筛选到颗粒与纸张的粘合,必须确定这一系列工艺流程,才能实现砂纸的量产。
他把小石块粉碎为颗粒,按照粗细大小,做出了不同种类的砂纸。
事实证明,他对商机的判断是正确的,砂纸一经上市,便销量火爆。之后,他以“制造出更好的砂纸产品”为目标,在各方面钻研创新。
如果胶水黏性不足,整个颗粒层就容易从纸面剥落,导致砂纸报废;如果胶水黏性过强,又会影响打磨效果。
最为理想的状态是,随着打磨,砂纸上磨损的颗粒恰到好处地逐渐脱落,使得表面的颗粒常用常新。
为此,就需要符合这一条件的胶水,于是他又去向大学教授等专家请教,并委托他们进行胶水的相关研究。
另一方面,他认识到,要想获得更好的纸张,就不能完全依赖供应商,于是又开始自主研发理想的版纸材料。
后来,由于掌握了胶水的核心技术,他又想到:
“胶水不仅能生产砂纸,还能生产胶带。如果生产出‘哪里都可以粘贴’的便捷胶带产品,一定会给人们带来很多便利。”
于是研发生产了如今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胶带。
之后他又进一步扩展了胶带的用途,不仅生产能粘贴纸质物的普通胶带,还研发出了能缠绕电线电缆的绝缘胶带。
绝缘胶带一经推出,又大获成功。
后来,3M公司又研发生产了诸如医用胶带等各式各样的胶带产品。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盒式录音带应运而生,它是录音机的信息记录媒体。
录音带的关键部件是磁带,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在树脂材质的胶带表面涂上胶水,然后再在上面涂抹氧化铁粉末。
当时,3M的创立者说:
“把粉末均匀涂抹在胶带上,这属于我们公司的专业领域。”于是挤进了磁带制造商的行列。
他就是这样坚持创新,把自有技术不断应用到各个领域,从而使公司实现了多元化发展。
当他得知自己上了朋友的当,买下了一座废矿山时,恐怕也是极度失落,几乎要当场晕倒吧。
可当他抓起山中的石头,想到的是:“无论如何也要让它变废为宝。”
以此为契机,他不断坚持钻研创新,在工作中发挥创造力,最终成就了今日的世界级大企业——3M。(原文完)
在这里,自始至终,就根本就没人告诉他煤矸是这么有价值的东西。
这就是认知能力高低的区别。
汝之砒霜,彼之蜜糖,也是认知。
在你眼里一文不值的东西,在别人的眼里或许是宝贝。
你认知强,就比别人提前看到事物的本质,提前看穿你所在行业发展背后的底层逻辑,甚至终局。
你会更清楚自己商业模式的问题,优劣势,需要找什么样的人来一起打胜仗,他大概率会在哪个赛道甚至哪家公司出现,你还会更清楚钱在哪里。
很多时候,起点相似的人,思维方式不同,结果也不同。
你遇到的问题,别人也可能遇到过。你踩过的坑,别人也可能踩过。
也许你此刻面临的困局,别人早已经历过。
有人说,经历是最好的老师。这话没错,经历能给你最深刻的体验。
但是你能从这位好老师身上学到的很少。
因为人这一生,所能经历得实在有限。
如果一个人的认知处于社会底层,又不善于学习,又不愿学习,经历又少,人生阶层跃迁的希望将十分渺茫。
认知突围,是一个人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也是人生逆袭的绝佳途径。
我们认为,认知体系的形成,主要分为4个部分。
第一,自己思考,亲身经历,亲身实践。
《京瓷哲学》中稻盛先生说过:
京瓷自创业之时,就非常重视独创性,从不模仿他人,一直凭借独特的技术与对手一决胜负。
这种“不模仿别人,自己独立思考和实践”的作风,在不知不觉中成了京瓷的传统。
换言之,京瓷人的处事习惯是“重视独创性,不依靠别人,走自己的路”。
所谓自己思考、亲身经历、亲身实践,就是当你遇到困窘之境时,挑战身心的极限”,把自己逼到窘境,战胜艰难困苦,努力攻克难题。通过这样的经验积累,能逐渐提升自信。
第二,大量读书,广泛阅读。
读书是最普遍的向前人学习的方式,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
通过读书去获得新知,通过读书去自我检讨,达到自我校正、自我进步的目的。
通过读书,我们能够获得有别于平日生活所得的经验和知识。
没有去过的国度,没有听过的语言,2000年以前的岁月……从历史书籍中我们能得到各种各样的前车之鉴。
另外,在平日的实践所带来的体验之外,读书还能提供知识补充,有帮助梳理个人经验的效果。
稻盛先生说:
即便深夜下班回家,我仍不忘读书,总是读放在床头的中国古典书籍以及有关哲学的书籍。
我甚至在浴池里也读书。周末有闲暇时,整日读书是我的嗜好。
你或许认为繁忙就无暇读书,但我想,不管在哪里,都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抽出哪怕几分钟,翻开一本好书,读一篇好文章,因此有所感悟。
当然,人生中最重要的是通过实践经验学习,即使如此,读书也会使我们的经验变得更富有意义,同时,书本还会教给我们无法亲身经历的事情,让我们可以在头脑里进行模拟演练。
自身的直接经验加上读书得来的间接经验,构成了人生成功的精神基础。
第三,行走。
不仅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
到处走走,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走别人不愿意走的路,走难走的路。
经历别人没有经历过的冰霜雨雪、闪电雷鸣、严寒酷暑。
然后去冒一些别人不能冒的风险,去别到人不能去的地方,来增加生命的宽度,启发自己对这个世界崭新的认知。
第四,实践圣贤的教导
读了书,行了万里路,是不是认知就突围了?
未必。
我们建议你向圣贤学习。
稻盛先生说:
我们为了提高心性阅读圣贤的书籍,而书中所写的道理大多看起来朴实简单,所以我们往往单凭头脑理解,自以为深得个中三昧,却很少将之付诸行动。然而,事实上,实践正确的做人道理非常困难。
且不论圣人君子,我们普通人不管学了多少至理名言,都很难付诸行动。因此,古人才会将这些道理编成数数歌传唱至今,以诫勉后人。
更重要的是,我们需不时回顾做人应有的原则,反省自身言行,持续努力,尽可能向这些理念靠拢。
既然是人,就无法百分之百做到这些道理,即便如此,也要认真思考,时刻反省,尽可能提高心性,完善人格。
比读书、行走更重要的,是实践。
你所赚的每一分钱,都是你对这个世界认知的变现。
你所亏的每一分钱,都是你对这个世界认知有缺陷。
一个人很难赚到超出认知范围之外的钱,除非靠运气,
但是靠运气赚到的钱,最后往往会由于实力不足而亏掉。
这个世界最大的公平就在于:
当一个人的认知不足以驾驭他所拥有的财富时,这个社会有10000种方法收割他。
直到你的财富和认知相匹配为止。
版权声明:本号所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留言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