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讨论 | 中信建投实习生事件的反思:应聘/招聘中的“靠关系”"熟人推荐”是一种糟糕的/必要的模式

文摘   2024-07-29 12:00   湖南  

    近日,我国三大“中字头”证券公司中信建投被曝出实习生泄露客户重要IPO机密资料引发热议。该实习生系北京户籍,华中科技大学体育学院一名大一学生。他不仅行事高调,把上班的一天都用短视频记录下来,还开着保时捷跑车、下班炫耀去打高尔夫等等。

   网友调侃,现在真是演都不演了,普通人的进中信这样的金融机构门槛是清北复交人浙南硕士+cpa+法考,而这种体育特招生却可以大一不到,十点打卡、还能直接接触核心业务乃至机密文件。

    其实这已然不是第一次金融行业因为熟人推荐“实习生”干活闹出笑话。之前另外一家中字头大券商---中金公司的一位实习生在制作公司债券半年度报告时,将聊天过程中的暧昧对话误粘在了报告中,最后报告居然就通过了层层审核,就这么发布出来。有业内人士表示,债券项目由于工作量大,技术门槛不高,由实习生来完成属于业内常规。这次中信建投实习生“研学”风波,也被人扒出是不少富二代、关系户们背景提升的套路,通过实习经历立好人设,出国读金融硕士,回来后直接进证券行业或者家族企业,如果不是他自己炫富意外翻车,或许日子还过得相当潇洒。

    这时候有很多人也许会忍不住疑惑,为什么顶级的券商公司,一群清北复交哈佛耶鲁毕业的名硕士,好像不懂得招一个水货的风险,也要去拉一个关系户进来,他们自己明明项目奖金也很多啊?为什么要做这么高风险的“投资”呢?

    似乎,企业中的内推也不在少数。为何不直接都像事业单位录取/公务员那样,先搞一轮统一笔试之类的,先把完全没有实力的人筛选掉,让至少一点实力都没有的关系户无路可走呢?——或许让我们就此“摒弃”这种糟糕的“关系推荐”模式。

    但是似乎也能想明白一点,就以金融行业为例,也许一个人能发挥的价值不仅在于他的业务能力上,他的家庭背景本身就是这个人所能为公司带来的价值,甚至比技术能力来得更为稀缺——所以我们常有带资进组这种说法。

    抛开本身资源不谈,公司内部的举荐这种模式,往往能跳过简历筛选等直接到HR手中,这也为公司节约了大量筛选履历、支付酬金给猎头的人力资源成本。同时这也符合组织行为学的一些理论特质,那就是一个公司内部的员工,往往他身边的朋友也有更高的概率跟他所在的团队契合。所以,国外找工作虽然看似不靠“关系”直接让无能力者进入公司,但却异常注重“员工推荐”"reference letter”这些看似是硬实力之外的要素。那么在招聘和应聘中,“靠关系”"熟人推荐”是不是一种必要的模式呢?




UBC华语辩论社
UBC华语辩论社是成立于2020年温哥华地区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新兴华语辩论社。社团过去已组织活动包括第一二届争鸣杯辩论赛,第一二届温韵杯,以及奇葩说海选等活动。欢迎对辩论感兴趣的小伙伴加入我们辩论社,和各位博学多才的辩手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