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我们通常说人民都是很宏大的,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人民是非常具体的“人”的形象。从文学的角度来说,这是把两个概念结合起来了,一个是人性,一个是人民性。
写小说都要写人性、追求人性。但我们也要注意到,人性是普遍的属于人民的人性,人民当然也是有人性的人民。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还提醒我们,不能用自己的感受代替人民的感受,要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这样的观点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
写作的时候,如果只讲抽象的人性或者特殊的人性,是很难有共鸣的。我们今天要写的人性,要写的老百姓都是真实的、可听可感的,是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动感情的人性。
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我能做的就是深扎人民、走向生活。刚调到北京市文联时,领导问我想做点什么,我说我第一件想做的事就是体验生活,后来北京市文联便安排我到回龙观、天通苑去体验生活。
我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在北京生活了40多年。我在写作的时候,如果某件事发生在北京,我写起来相对得心应手。但是如果这件事发生在上海、河南……写作的时候就有难度了。当然,北京也有我不熟悉的地方,比如我对海淀、朝阳、东城、西城非常熟悉,但是对其他地方尤其是郊区不太熟悉。为了写好自己不擅长的东西,我觉得自己得下笨功夫,这个笨功夫就是走进去,跟大家伙儿一起生活。因此,我写的很多故事都是从日常生活里切身感受到的。接下来我希望写一些我不熟悉的、非核心区域的北京。想写好这些故事,只能去深扎、去理解,尽量和当地人多接触,同吃同住同劳动。
我觉得作家不必把文学创作神秘化,作家有时就像个发酵罐子。什么是发酵罐子?罐子需要不断地往里放东西,对于作家而言,放的东西就应该是日常生活的感性接触。比如我认识这个人、认识那个人,我跟这个聊聊、跟那个聊聊,这些东西都是散乱的,但是把它放到作家这个“罐子”里,这些东西就会发酵,出现化学反应,变化成有条理、有思想、有感染力的艺术作品。好“罐子”应该不停地去吸收材料,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除了具体的、感性的接受,还需要宏观的比较。我在回龙观和天通苑采风以后,养成了一个习惯,到什么地方就喜欢观察城乡结合部,看看人家的新城区。比如,我们去上海,大多数人喜欢去外滩,但是我也喜欢去闵行,并且跟北京的回龙观、天通苑去做比较。我到美国和欧洲去开会,也喜欢去看国外的新城区,和我们国家的新区做比较,看看有什么区别。在创作时,我会有微观的感性认识,也有宏观的比较认识。通过比较和发现,尽量让自己这个“罐子”发酵出一些新的东西,有时候也会给自己一点惊喜。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对于我来说,最有创作指导性意义的就是提醒我深扎生活、走进生活。作为一个写中长篇小说的人,作品需要一个字一个字地敲出来,是日复一日的工作,也许文学的高峰就是我们在街头巷尾观察生活的时候,我们在书房里面写不出来、来回乱转的时候,这么一步一步攀登上去的。都是笨功夫也是小功夫,但是小功夫做到了,我觉得能做成大功夫。
END
审核:陈远
编辑:张雨梦 卢曦
投稿邮箱:wyfzzx@bjwl.org.cn
微信视频号
长按扫描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