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温医大附一院龙港院区崭新的门诊大厅里,人来人往却井然有序。11个诊区、121个诊间,多种特色融合医疗服务模式,在这里“一站式”医疗服务正带给患者全新的体验。
在妇女保健中心的产科诊室外,准妈妈们坐在产科主任医师林峰的诊室前等待叫号。
“我是慕名而来。”家住平阳县鳌江镇的张女士刚满23周孕期,但是胎儿不稳定,需要时刻关注。“以往产检都要坐四五十分钟的车到南白象院区,我听说龙港院区有温医大附一院的专家坐诊,顺利挂上了号。开过来二十分钟以内,以后打算来这里产检了。”
在温医大附一院龙港院区投用的第六天,心脏手术介入中心首次启用,医生们对当地一名多支病变冠心病的高龄患者植入支架。患者王大爷,早在龙港院区正式开诊前突发晕厥,被紧急送入温医大附一院南白象院区,在右冠状动脉植入了一枚支架,危急情况得以暂缓。半个月后,他要再做一次左前降支支架植入术。
“家门口”的院区开诊,温医大附一院原班专家入驻,这次,王大爷的手术变得从容,他是龙港院区第一个进行心脏冠脉介入手术的患者。
温医大附一院甲状腺外科副主任医师尤捷,每周在龙港院区工作3至4天。翻开尤捷满满的行程——周一至周四,龙港院区;周五,南白象院区。在龙港院区4天时间,他两天门诊,两天手术。常常开私家车往返于各院区之间,尤捷说,这样方便自己动态安排工作。
像尤捷一样“流动上班”的温医大附一院医生有36位,其中主任医师14位,副主任医师22位。此外,龙港院区门诊均是温医大附一院医师进驻接诊,下派主任医师45位,副主任医师92位。每天上午7:00,多辆大巴从公园路院区和南白象院区赶赴龙港院区。医院原班人马和高质量医疗技术,就这样在双城之间流动起来,带动龙港及周边区域医疗强注入。
近日,尤捷在龙港院区对一位甲状腺癌局部复发、侵犯气管的患者夏先生进行了微创手术。两年前,夏先生曾在南白象院区接受过手术治疗,但因后期吃药不规范、无定期随访,病情复发了。如今,他就近选择在龙港院区就诊,同样享受到了三甲医院的医疗资源。
因病情涉及多个科室,手术前,尤捷在线上发起多学科会诊。温医大附一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李贺、呼吸与危重症科副主任医师蔡学定也加入了这场网络会议,他们一起为夏先生量身定制了一套手术方案。
尤捷说,人员下沉、技术下沉、设备下沉,对当地居民有着实质的帮助,“主刀医生不会做了手术就走,而是持续关注病情”。
“4年前,温医大附一院与龙港市人民医院达成合作,采取帮扶模式由温医大附一院定期下派专家坐诊,但难以全面提升当地医疗水平。”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孙维建坦言,通过4年磨合,医院充分了解群众就医需求,对龙港院区的运营模式进行改革。
在医疗领域“省县社区一体”全域综合试点改革中,全新的模式被探索实践——如今的龙港院区为自营模式,由温医大附一院全权运营,扁平化管理,原班人马下沉入驻,全面打通人、财、物,从帮别人变成“一家人”。同时,医院通过培训、考核倒逼当地医生不断精进业务能力,真正提升县域医疗水平,实现省级优质资源向基层扩容,快速增强基层诊疗能力。
急诊科,以“秒级”之速与死神抢人,因其综合性强,也被称作“小医院”。它的背后牵着全院的医疗资源,是一家医院综合“战力”的体现。
“快!胸外按压!除颤!”2024年12月10日凌晨,温医大附一院龙港院区急诊抢救室打下一场“硬仗”。当时,陈先生因胸口疼痛来此就诊,却不想几分钟后,在心血管内科会诊时突然丧失了意识,大小便失禁。医护人员火速介入,判断他是突发心梗。
持续15分钟的急救,陈先生恢复了呼吸和心跳,后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顺利进行。手术后的第四天,他被转入普通病房继续康复治疗。
陈先生感慨,温医大附一院开到“家门口”真是救了命,“人不舒服就想到最近的医院看看,没想到这么危急。还好‘大医院’在附近,要是以前还得转院,路上真是不敢想……”
温医大附一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李萌芳统计了一组数据:龙港院区急诊科开科当天接诊64人,开科不到半个月,接诊人数增速达到80%。当前,日均接诊人数稳定在400至500人,累计接诊人数已破万。
李萌芳告诉记者,随着龙港院区接诊人数增长,他们已配备9人团队在院区轮值。“急诊、抢救、化验、药房……这里和南白象院区是一样的流程,让医生护士直接上手。”目前,急诊科抢救案例涉及急性冠脉综合征、多发伤、消化道大出血、重症肺炎、中毒等。
上扬的增速,是医疗救治体系下沉,急重症救治能力提升的生动注脚。温医大附一院急诊科主任吴斌坦言,危急时刻就医,省去几十公里的奔波,加上龙港院区的智慧化赋能,这样的“硬核”救治能力带给周边群众更多的安全感。
资料/温州日报 记者/张琳 刘自双
编辑 一审/刘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