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河南,一位方大爷,凭一己之力造假文物贩卖,1年狂赚1.6亿,并带领全村人发家致富。谁料,当警方上门调查后,却两手一摊:“确实不犯法,没法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1981年,河南洛阳破获一起文物走si案。
当时是春节前夕,几辆警车呼啸开进烟云涧村,警方来到方兴庆家,将人直接带走,村里的人一时议论纷纷。
“这是出啥事了?”
“方兴庆可是出了名的大好人,怎么会做犯法的事?可别抓错人了!”
果不其然,没多久,警方又把方兴庆送回来了。
村民们围上来嘘寒问暖,“老方呀,他们有没有为难你?”
方兴庆咧开嘴,笑着说:“我没事,让大家担心了。”
这时,办案人员面带歉意,“对不住各位父老乡亲,误会一场,他没犯法,不能抓。”
“你们村的方兴庆实在了不得!他仿制的青铜器几乎以假乱真,连我们请来的文物专家都看走了眼,人才呀!”
谁能想到,一个小小的烟云涧村,竟然卧虎藏龙,而没读过多少书的方兴庆,凭借一手出神入化的“造假”技术,竟然年收入1.6亿,还带领全村人发家致富!
他究竟是怎样做到的?
方兴庆,河南人,从小在烟云涧村生活,没读过几天书,靠种地勉强维持温饱。
但他一点也不喜欢种地,反而对手工艺的活感兴趣,到处搜罗手工艺方面的书,回家后就废寝忘食地学习。
1963年,方兴庆逛集市时,买了一面青铜镜子。
镜子古朴精美,让他很是喜欢,美中不足的是,镜子有个缺口。
他脑海里顿时蹦出一个想法,“我要自己修 复镜子!”
可是谈何容易?
他先是请教了当地的老工匠,又去了图书馆钻研青铜器锻造工艺的书籍,学得都要魔障了。
妻子骂骂咧咧,“田不好好种,天天的不务正业,没出息!”
吵架多了,2人离了婚,之后的方兴庆没了管束,学得更起劲了,像海绵一样疯狂吸收青铜锻造工艺的知识。
没想到,几个月后,他竟然真的把缺了口的铜镜给修好了,完全看不出修补的痕迹。
他把铜镜卖了200块钱,那个年代的200块相当于现在的2万块。
方兴庆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绝好的商机,我一定要牢牢抓住!”
之后的他人生就像开了挂一般,开始了传奇的下半场。
方兴庆知道,自己基础薄弱,与青铜锻造大 师还有很大差距,于是虚心向更专 业的前辈拜师学艺。
经过多年的勤学苦练,他仿制的青铜器,几乎可以以假乱真。
他把这些仿制青铜器拿到集市上去卖,每次都会告诉购买人,“这些都是假的,是我仿制的。”
可每次都会被一抢而空,来找他买的人也越来越多,甚至还有一些是外国订单,因为他仿制的青铜器实在是太逼真了。
前来购买的人,有的是买来收藏,但也不乏一些不法之徒,以假充真高价二次销售。
都说人红是非多,时间久了哪有不出事的?
这才有了本文开头警方上门的事。
不过警方经过调查发现,方兴庆销售的是青铜艺术品,还是以正常的艺术品价 格销售的,而且他在整个销售过程中都有明确告诉客户“非真品,是青铜仿制品”,所以不构成犯罪。
这场乌龙事件,才算是告一段落。
经过警方一闹,方兴庆是彻 底火了,烟云涧村的人都来找他学习青铜锻造工艺。
而方兴庆也来者不拒,对于求学的人都倾囊相授,还不收一分钱。
有人说他傻,可他却咧嘴一笑:“我自己发达了,怎么能忘记村里人呢?都是一个村的,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而出名后的方兴庆,也从未停止学习的步伐,他不仅向业内前辈请教学习,还参观了我国各省的大型博物馆,精益求精,不断提升自己的青铜锻造技艺。
现在,烟云涧村的村民已经摆脱贫困,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2011年,烟云涧村的青铜制品,被列入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止2015年,烟云涧村利税高达1900万,妥妥的缴税大户,年收入更是超过1.2亿,创造了奇迹!
目前,村里有26家青铜器工厂,为3200多人解决了就业问题,产品远销海内外。
当地还修建了一座青铜工艺博物馆,宣传青铜器文化,大大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回看整个故事,方兴庆从一个普通的庄稼汉,到带领全村人发家致富的功臣,他的成功离不开他的勤学苦练和大公无私的传授。
现在的方兴庆已经年过80,产业早就交给了子女打理,老人家每天喝喝茶,散散步,逗逗胖孙子,好不惬意。
“仿的是物,铸的是梦。”
青铜器见证了我国历史文化的变迁,而青铜锻造工艺,传承的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我国几千年来灿烂的历史文化。
这些文化遗产要想长久地传承下去,离不开我们每一代人的努力。
也正是因为有无数像方兴庆这样的匠人,精益求精,薪火相传,才能让祖国的历史文化穿越现代,几千年后仍然熠熠生辉,历久弥新。
所以,俱往矣,数风 流人物,还看今朝。
都说,生命在于体验,更在于传承,能看到多远的过去,才能抵达多远的未来。
衷心祝愿方兴庆老人晚年幸福安康,也祝愿烟云涧村未来发展越来越好,把祖国的青铜器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