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曾经的“CBD”,古旧的青石板,雕梁画栋的屋檐,无不流露出当年的繁华。一位身着翠绿色羽绒衣,红格围裙、一头利落银色短发的妇人吸引了我们的目光。
“95年的时候就这一个市场,江一、江二、江三村那边根本就没有商业,没有小卖店,他们都到我店里买东西,那时候杂货店生意特别好。96年镇政府开始造大马路,97年长江路修通,大家都进城去买东西了。”
生意一落千丈,尝过“钱味”的来玉青很焦灼,不久,来玉青买了辆公交车,跑客运赚钱养家。
来玉青:
“我跑了十年公交,但杂货铺我一直都没舍弃,我对它很有感情,一直都不舍得放弃,2008年,公交车被收购了,我年纪也大了,去哪找工作都不如在自己家好呀,我就回来自己经营了。"
开了近三十年的老店铺,早已不负当年的繁华,处处留着岁月的痕迹,老旧的木制货架、磨毛的柜台玻璃、缺少珠子的算盘,进入杂货店瞬间穿越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高高的货架上放着热水瓶,一个个银色的瓶胆分外耀眼。日化区的雅霜、大宝、散装的孔凤春雪花膏,似桂花香,似腊梅香,似乎是小时候妈妈奶奶身上的香味,唤醒了沉睡在记忆深处的美好。除了具有年代感的日化用品,电瓶车挡风布、针头线脑、扫把畚箕、水桶文具应有尽有。
来玉青:
“我习惯了有它(杂货店)在,我跟它在一起的时间,比跟家人都长。邻居也习惯了它的存在,平时生活用品,我这里什么都有,左邻右舍家里需要什么东西,在杂货店基本都买得到。赚不赚钱不要紧的,我有退休工资的,我不靠店铺过日子,"
“我生意不差的,每天百八十块的进账,吃吃饭肯定够了。只要在店里,我精神头就很好。我会一直开店,这附近年纪大的人也习惯到我这里买东西,走两步就到了,要是我不开了,他们也不方便。我69岁了,这个店算是我的念想了。”
老旧的杂货店陪伴着长河老街走过风风雨雨,新旧融合的自然顺畅,既保留了历史的记忆,又融入了新时代的精气神,杂货店的存留,给生长在这里的人留存了念想,给外来旅游的人留住了老街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