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兰坪||心灵底片

2024-10-15 15:46   云南  


者常忧不足


廉不贪直不倚


惟廉者能约己而爱人


廉者 民之表也


廉者不求非其有


廉者常乐无求  贪者


心灵底片




父亲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我称之为心灵底片。----题记






1962年,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1962年,青春年少的父亲以优秀的成绩毕业于云南省水利水电学校,被分配到了省水利厅工作,但是他却毅然放弃了。父亲说:“男儿志在千里,我要到遥远的边疆去发挥所学的专长”。我奶奶再次具有不一般的眼光,鼓励父亲去远方实现理想抱负。结果被分配到了丽江,到了丽江,父亲还是没留下,主动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当时兰坪没水没电没公路,条件非常艰苦,组织批准了他的要求。就这样父亲离开了条件较好的滇中、离开了奶奶和故土,来到偏远落后的滇西北,徒步走进了大山、徒步走进了兰坪。

  那时,我们的国家还处于建国初期,许多地方都是一穷二白的面貌,又被“三年困难时期”折腾得奄奄一息,偏僻落后的边疆更是处处都需要人才、需要建设、需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父辈们都是有着坚韧毅力和最具吃苦耐劳精神的一代人。父亲曾讲述给我们:当年没有电,他们点松明火、点煤油灯学习和工作;没有公路运输,他们坐“11号车”,身背肩扛、爬山涉水完成任务;没有自来水,他们挖井取水、远程背水、接喝雨水……品尽生活的艰辛,饱受困难的折磨。可是,再艰难困苦,他们修电站、修公路、修沟渠兴水利,搞基础建设的脚步没有停息过。面对当时语言不通、条件相当恶劣的环境,我不知道父亲的理想和信念有没有动摇过?我只知道,父亲和那些支边青年来后,几年功夫,公路通了,一座座小型水电站建成了,一项项人畜饮水工程建成了,悄然改变着老百姓的生活。

  最让我钦佩的是,父亲一个大汉族,为了工作和生活,居然学会了兰坪的多种方言,适应了偏僻山区的艰苦生活,把根扎在了兰坪,把家安在了兰坪。







1982年被任命为兰坪县水电局局长



 

  父亲正直、清廉的形象,磊落光明的胸襟,善良、谦和的品质,艰苦朴素的作风是熏陶、培育女儿们健康成长的指南。

  1982年,父亲有目共睹的能力和业绩,得到了同仁和上级领导的认可,被任命为兰坪县水电局局长,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而母亲患的“间歇性精神病”也日趋严重。发作的次数也越来越频繁。父亲单位上的事多,回来还要给五个儿女做饭,更让父亲提心吊胆的是母亲,被病魔缠身的母亲清醒的时候越来越少,糊涂的时候越来越多,每天不是吵就是闹,时不时还往外跑,刚开始同事还帮着找找,时间长了也不好麻烦大家,所以很多时候,都是父亲一个人在漆黑的夜里去寻找母亲,情况好些时半夜就能找到,领回母亲后,父亲照例温柔地给母亲打洗脚水洗脚,慢声细语地哄母亲吃药,父亲对母亲那种无私的爱是无需用语言表达的。很多时候都是安抚好母亲后就在办公桌旁工作到天亮,然后给全家做早餐,收拾好一切之后,才去上班。

  父亲为我们这个家撑起了一片天,是我们这个家的中流砥柱。即便如此操劳,每天他都是精神矍铄的第一个到局里,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他热爱的工作中,从不会因为家事而耽误工作。






不是自家的一分也不能要



  
  父亲和母亲养育我们五个孩子,在那个年月,生活的艰辛和艰难是不言而喻的,父亲当领导后,来家里串门的人多了,来的人,有的提来东西,有的拿来钱,母亲虽然有病,在这方面却不糊涂,不管什么,他们都从不收。父亲常常对我们说:“我一个外地干部,走到今天不容易,要是出个什么事,我对不起你们的爷爷去世后一直寡居并含辛茹苦供我上学的你们的奶奶;对不起我们这个家;对不起党对我的培养。”

  1985年我考上师范学校,在去六库的客车上遇到了在父亲手下做工程的徐叔叔,徐叔是保山人,客车到保山他就下车了,下车时他给了我一叠钱,我本想拒绝,但车子已经开动了,没办法把钱还给徐叔叔。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揣着像山芋一样烫手的钱到学校,才敢拿出来,数了数是五十块,那时读师范学校基本可以不用家里的钱了,生活费和学杂费都是国家提供,五十块可是一笔不少的钱,或者用这钱买本书?又或者买件喜欢的衣服?为此我纠结了好几天,但父亲对我们说的那些话一直萦绕在耳边,驱之不散。最终我还是决定写信向父亲说了这件事。父亲很快回信了,他在信中说:“孩子,您跟我说的这个情况很重要,我会帮你把钱还给徐师傅的,那钱就当这学期零用钱吧。我就不按月给你寄了。家里是困难,但也不会少了你的,以后不是自家的一分也不能要。”“不是自家的一分也不能要。”这句话就这样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里。

  2007年我通过全县教师公开竞选,当选为兰坪县城区二小副校长,在工作中有些家长请吃喝,有些家长送点礼物,我都一概拒绝。我常把这件事讲给我女儿和侄儿侄女们,目的就是要把我们家的这股正气传递下去。即便今天是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也期望下一辈能明白“不是自家的一分也不能要。”这句话的真谛,无论何时何地、身处尊贵或者卑微,都要做诚实善良守规矩的人。






让他三尺又何妨



  
  父亲骨子里涌动着读书人的文雅、血液里流淌着儒家文化的思想,这些来自于爷爷奶奶辈的传统观念,经父亲再传递给了儿女辈。我清楚的记得,父亲谦和、与人为善的处事态度获得邻里的钦佩和称道。

  2010年,家里条件好些了,弟弟想着把老房子拆了,重建新房,在新房动土挖地基放线那天,隔壁邻居一个个闻声出来,这家说占了他们多少多少,那家说不能超过哪儿哪儿。这几年由于爸妈的一再谦让,本属于我家的地被左邻右舍占去了一些。弟弟见说不过,就拿出地契一一指给大家看,在事实面前邻居无言以对,正准备散去,弟弟也指挥人撒灰放线。父亲却叫停,把我们叫到身边,给我们念了一首古诗:“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弟弟一下子就明白了父亲的意思,及时和工头商议,最大限度地对邻居作了让步。邻居们也愣住了,露出了不好意思的神情。这样,房子从动工到落成用时近一年,邻里间再没发生过任何口角冲突,反而因为建房拆了围墙,大家来往更方便了。受感动的邻居热心地各抒己见,给我们出了不少点子,供我们建房参考。

  在生活中,与人为善、谦让是一种睿智、大度的表现,试想,邻居之间遇事个个据理力争、互不相让,那和睦友善的邻里关联从何而来呢?父亲又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课:“与邻友善,和睦相处。”父亲宽广的胸襟和高尚的品德,让我们做儿女的深深敬仰!






父亲对母亲和子女尽心呵护



 
  父亲是一个性情温和,最具耐心、细心和情感专注的人,母亲时常发病,少不了折腾、拖累父亲。父亲既要工作又要照顾母亲和儿女,可谓负重前行,俗话说:“久病无孝子。”可数十年来,父亲从未嫌弃过母亲、冷落过母亲,而是带她四处投医问药,悉心照顾、尽心呵护,深得邻里好评。退休后更是把所有的家务活都揽下了,母亲的药亲自喂到她嘴里;母亲的饭亲自端到她床上;母亲出门父亲总是不厌其烦地提醒拿好钥匙。父亲常常对我们说:“你们的妈妈生养五个孩子不容易,我对她好一点也是应该的。”深知母亲情况的姨妈和邻居也说,要是没有父亲的悉心照顾,母亲恐怕是早已不在人世了。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我们这个大家庭的每一个成员,包括女婿、儿媳妇、五个孙子、孙女对母亲也是百依百顺、言听计从、孝心满满,让被病魔围困的母亲获得慰藉,减轻了病情。

  归纳起来父亲留给我们的:一是积极的生活态度;二是认真做事、勤俭节约;三是善良真诚待人;四是孝老爱幼。“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留钱财给子孙,不如留下智慧与德行。我们孙、赵家“清白持家、简朴本分、为民奉献”的家风,是父亲用一生的坚持与一身的傲骨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心灵底片!
                         文:赵丽春

  来源:《兰坪》第五期




编辑丨游继贞

责编丨和嘉宏 

监审丨蜂石铨

出品:兰坪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兰坪文艺
分享《兰坪》文学双月刊优秀文艺作品,发布全县文艺工作新动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