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的悲歌〉背后的真相及美国大选背后的逻辑》,要警惕特朗普,他才是我们的敌人。

楼市   2024-11-15 22:20   天津  

最近,我终于抽出时间读完了

这本书。

为什么会读这本书呢?大家都知道,这次美国大选和这本书所表达的情绪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


网上有很多人认为,特朗普能再次被推选,是因为美国去工业化之后,工人阶级的生活难以为继,所以才把希望寄托在特朗普身上。这两天,网络上更是充斥着对特朗普的吹捧,甚至有点形成“饭圈文化”的趋势了。但事实真的如大家所说,是因为美国工人阶级过不下去了才选择特朗普的吗?

带着这个疑问,我开始阅读《乡下人的悲歌》,读完之后,却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先看看这本书的开头,它提到(对于爱尔兰人后裔来说),贫穷是家庭的传统。这简直就是在直接卖惨。然而在书中的叙述里,根本看不到能支撑这个说法的相关信息。就像书中描述的,在进入耶鲁法学院之前的那个夏天,作者经朋友建议,到一家中等规模的地砖分销公司工作。

随后就是一连串的抱怨。地砖特别重,每块重达3到5磅,而一箱通常有8到12块。这听起来好像工作很辛苦的样子。那我们来算一下,1磅约等于0.9两,就算每块地砖重5磅,换算过来也就是4.5斤。就算一箱有12块,那整箱地砖重量也就54斤。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这个重量应该不算特别重吧?作者说他的主要工作是把地砖搬到货板上,为运走做准备。这样的工作,似乎也没有那么繁重吧?可是作者却抱怨这份工作不轻松。

再看看工资,其实每小时13美元也不算低了。作者还提到,在他家乡当地,一间不错的公寓月租才500美元左右,而且地砖公司还有稳定的加薪,算下来大家每小时能拿到16美元。按照每天工作8小时(这里增加一个常见的工作时长假设),一年按照200个工作日计算(增加一个常见的工作日假设),就能拿到32000美元。看到这里,可能有人就会问了,就这种情况,《乡下人的悲歌》里也要叫苦连天?就要特朗普成天累月地猛批拜登?没错,拜登确实有该被批评的地方。为什么这么说呢?按照有些人的想法,怎么能让美国工人这么“辛苦”,一个壮汉每天工作8小时(这里再次强调假设的工作时长),去搬最重一箱也只有54斤的砖呢?

这里我再讲一个发生在澳大利亚的例子。大概在14、15年前,我有个朋友跑到西澳,在当地一个矿山的职工食堂吃了一顿饭。这顿饭让他大开眼界,超级满足。那座矿山位于一片大荒漠中,远离城市,可职工食堂的伙食却好得惊人。煎牛排、烤羊腿,有五六种各式沙拉,还有大量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之后还能吃到好几种蛋糕,甚至还有鲜奶味十足、品质非常好的冰淇淋。吃完之后,他就问需要付多少钱,结果对方回答说不要钱,随便吃。他觉得吃了饭还是应该付钱,可对方说没有这个规矩。他又问工人吃饭是不是也不付钱,人家笑着回答,工人吃饭当然更不会付钱了。

然后他进一步了解后当场就呆住了。澳大利亚的矿山工人生活水平实在是太高了。矿上吃住都不花钱,工作两三个星期后,公司就出钱让他们坐飞机去附近的珀斯休息一个星期,工资还照付不误。那他们的工资待遇如何呢?负责打眼放炮的工人,平均工资能达到16.6万澳元;搞勘探的工人,平均工资是16.4万澳元;其他工人也是16.4万澳元。要知道,当时澳大利亚教授的平均工资才10 - 15万澳元,而像外来移民,甚至非法移民从事保洁、售货员、餐厅服务员等工作的,当时的年薪才3 - 4万澳元。

这些搞铁矿的工人为什么能赚这么多钱呢?是因为工作特别危险吗?不是,那里的安全规章很严格。是因为工作很辛苦吗?也不是,矿山的机械化程度很高。是因为这种工作会影响身体健康吗?同样不是,防护措施做得很好。

那是为什么呢?其实很简单,这些工人岗位是“世袭的”。如果你的上一辈不是矿工,那对不起,当地矿山的工会就不会让你进入,你就享受不到这种待遇,哪怕你大学学的是地质或采矿专业,也休想当矿工。

到这里,我们差不多就能明白《乡下人的悲歌》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悲歌了。

他们的悲歌不是真的想跑到工厂里去和别人抢着拧螺丝钉,而是在想:为什么我没有享受到我应该享受的待遇呢?

那在美国,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待遇呢?

这里说一件前不久发生的事。前段时间,美国港口发生了码头工人罢工,他们提出了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工资要涨77%,第二个条件是不许搞港口自动化。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呢?因为一旦搞了港口自动化,港口效率会提高,就会裁员,他们也就拿不到那么高的工资了。那美国港口工人现在的效率怎么样呢?就拿美国国际码头工人协会来说,会员有4.5万人,去年共处理了2840万个集装箱,人均1天处理1个集装箱多一点。对比一下我们的无人港口,这个效率真的是差距很大。看到这里,大家还会把澳大利亚的矿山工人、美国码头工人(虽然名字里都带着“工人”二字)和我们的工人相提并论吗?答案肯定是不会的。

这种虽然都被称为工人,但实际上却相差很大的情况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要从1973年10月说起,当时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国家为了打击以色列以及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宣布石油禁运,油价瞬间飙升。当时的美国,依旧按照之前几十年的方法,启动印钞机来拉动经济。但奇怪的是,不管怎么印钞票,就像石沉大海一样,一点效果都没有。经济停滞不前,失业率大幅增加,同时通货膨胀不断上升,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结果就是福特和卡特这两任美国总统,因为都无法解决这个经济顽疾,两人都只当了一届总统就竞选连任失败了。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新词出现了:滞胀。

还有一个理论也被大家记住了:奥肯定律。

大致的意思就是,就业通常依赖于经济增长,而且在工业经济体系之下,GDP每增长2%,失业率将减少1%,所以失业率的减少永远赶不上GDP增长。这两者结合起来,总的来说就是,面对苏联的竞争,美国似乎已经走投无路了。

就在这个时候,里根站了出来,他宣称自己有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他要彻底否定奥肯定律,即使存在高失业率,也能实现高经济增长。那他是怎么做的呢?简单来说,就是去工业化,通过各种方式把美国的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让这些国家的老百姓辛苦劳作,制造各种东西供美国消费。

那美国人拿什么来回报呢?他们就启动印钞机印美元。

美国去工业化之后,原来的那些工人难道就失业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

美国经济学界早就为他们想好了出路,那就是“涓滴经济学”。

这是什么意思呢?有个美国作家解释得很到位:把钱都给上层的富人,然后这些钱就可以一点一点地流到穷人手里。

到这里,我们就明白“涓滴经济学”的操作思路了。

大致就是,美国人不再在自己国内搞内耗、相互剥削了,而是把眼光放长远一点,去剥削全世界。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我们去孟加拉国吉大港附近的海滩看看就知道了。

每天当太阳从海平面升起的时候,海滩附近的废弃轮船就开始响起“叮叮当当”的声音。无数几乎衣不蔽体的当地人,靠着一个小小的电焊,浑身是汗,满身铁屑,他们有的趴着,有的蹲着,就像小蚂蚁一样,将一艘艘万吨巨轮肢解破碎。

这个工作非常危险,万吨巨轮很高,稍有不慎就会从高处掉落,每年都有很多人因此丧命。

他们每天的工作时间可不是《乡下人的悲歌》里所说的每天几小时。他们从早干到晚,每次搬运的铁块也不只是50多斤,而且也不是仅仅从地面搬到货板这么简单,很可能是上百斤的铁块。他们能像美国工人那样每天仅工作几小时就拿到32000美元吗?这种现象在很多国家都不是罕见的事情。比如越南的各种装配工厂,印度的各种工厂,甚至连号称发达国家的韩国,去年都说每周52小时工作制不够,要改成69小时工作制。

那为什么最后被大家所熟知的不是这些地方的人,而是美国《乡下人的悲歌》呢?原因很简单,上面提到的澳大利亚矿工也好,美国码头工人也罢,他们虽然还自称是“工人”,但其实“工人贵族”这个名词更适合他们。我们可以把美国的现状和它自己的历史对比一下。

1900年的美国,当时总人口是7600万,其中童工就有170万,一个纺纱童工每天要工作10个小时,差不多能挣到50美分。

这笔钱能买到什么呢?能买到2公斤白糖或者1磅咖啡。等到一战的时候,美国的童工更多了,差不多有200万。那个时候的美国人才是真正能和上面提到的孟加拉人相比较的。

说到这里,我们就能明白美国这次选举的本质了。说白了,就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美国的去工业化,再加上“涓滴效应”,美国不少名义上是“工人”,实际上是“工人贵族”的人得到了很多好处。

但是现在,因为世界工业格局发生了变化,他们得不到这些好处了,所以很多人就感到不满。他们想要重新得到这些好处,想要让吉大港海滩那些可怜的拆船人、越南装配工厂的工人,甚至是每周疯狂工作的韩国人继续为他们干活,而他们最终只要付出一张刚刚从印钞机里印出来的绿纸就可以了。然后每天工作几小时,搬个50多斤的东西到货板上,就觉得不得了了,还喊着“贫穷是我们的传统”。

所以说啊,支持特朗普的不少美国人跟我们不一样,我们不要滥共情。

人家现在所希望的,恐怕是我们不能搞高科技,不能继续发展,而是应该每天像蚂蚁一样为他们干活,永远不停。

可能有人觉得特朗普挺有趣,甚至有人自称是他的粉丝,但千万别忘了,他是我们的敌人,他最希望的不是让我们过上好日子,而是让我们过苦日子,他们想要的是那种霸权带来的好日子,而且是一直持续下去。

这就是整个事情的基本事实,我们必须要警惕。


房地产投资融资俱乐部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