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制造前沿
ID | zhizaoguancha
生物医药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受到我国政府和企业的重视。
2021年3月,《“十四五”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发布,从顶层设计将生物医药再次放到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地位。
生物医药行业是生物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生物技术产业与医药产业的结合,主要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新药研发、生产,以及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该行业包括基因工程药物、基因工程疫苗、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微生态制剂、血液制品及代用品等产品。
生物医药产业链上游包括中药材、原料药、医药中间体等。
中游涵盖各类生物药、化学药、中药。
下游则包括药品流通至消费者的各个环节。
截止到2023年3月,全国布局企业10139家,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浙江省和江苏省,分别有806家、805家和785家。
外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生物制药行业受到鼓励,这一行业被列入了2022年《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该目录涵盖了多个省份,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和云南等,这显示了中国政府吸引国际专业技能和资本以增强国内生物制药能力的愿望。通过这样的政策,中国旨在促进生物制药行业的国际合作,加快技术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
人工智能是全球科技竞争的高地,对于增强国家的科技创新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其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多项政策,鼓励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创新,加速人工智能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从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快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到2023年发布的《关于推进IPv6技术演进和应用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质量强国建设纲要》都有提及加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各类场景中的应用以及融合发展,这表明政策重点已经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转向技术和产业的深度融合。
人工智能(AI)产业链是现代科技产业的核心之一,其结构可分为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
基础层涉及AI芯片、智能传感器、云计算、数据服务和5G通信等关键技术领域,为AI提供必要的数据和算力支持。
技术层则是AI产业的核心技术,包括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算法理论、智能语音和自然语言处理等。
应用层则是AI技术与传统行业结合的产物,覆盖了智能机器人、无人机、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金融、智能家居、智慧教育和智慧安防等多个领域。
图 / 人工智能产业图谱
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数据,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从2019年开始快速增长,2021年同比增长达到33.3%,2022年产业规模达到5080亿元,同比增长18%。初步统计,2023年规模达到5784亿元,增速放缓至13.9%。据此前瞻经济学人测算,2024-2029年期间,我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2029年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大关,提前实现《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2030年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10000亿元的规模目标。
民营企业在中国人工智能(AI)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作为创新的生力军,它们在智能识别、智能生成等领域多次引领产业变革与实践,推动AI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政府鼓励这些企业在场景创新中发挥领导作用,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进一步列明了支持民营经济牵头承担科技攻关任务的具体领域,其中就包括人工智能。
量子计算技术是21世纪最有前景的前沿科技之一。以量子计算技术为代表的量子科技,是中国在全球科技产业中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的重要核心技术之一,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量子计算产业链是一个多元化且高度专业化的体系,它从基础研究到实际应用涵盖了一系列关键环节。
上游:包括环境支撑系统、测控系统、关键设备组件和元器件等,是研制量子计算原型机的基础。上游企业以欧美为多,而中国在关键设备和元器件上对外依赖程度较高。
中游:主要涉及量子计算原型机和软件的开发。原型机是产业生态的核心,技术路线包括超导、离子阱、光量子、硅半导体和中性原子等,其中超导技术备受青睐。美国在原型机研制与软件研发上具有优势,而中国的硬件企业数量有限,技术路线主要集中在超导和离子阱。
下游:包括量子计算云平台和行业应用,目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全球有多家公司和机构推出量子计算云平台,争夺产业生态地位。量子计算应用探索已在金融、化工、人工智能、医药、汽车、能源等领域展开。
图 / 量子计算产业链图谱
据统计,2023年,全球量子计算产业规模已增至47亿美元,同比增长261.54%,近三年来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42.38%。
中国的量子计算行业也在迅速增长,未来几年有显著的扩张潜力。根据中国产业研究行业研究院的数据,中国量子通信市场从2019年的425亿元人民币(约合59.7亿美元)增长到2022年的709亿元人民币(约合99.6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7.3%。预测表明,这一市场将继续扩大,到2024年将达到约892亿元人民币(约合125.3亿美元)。
未来10年是量子技术进步、商用水平提升、产业合作格局进一步完善的重要阶段,我们要在量子科技赋能产业发展方面加快探索步伐。
中国在量子计算领域正快速缩小与世界一流的差距,量子通信领域则已经走在了全球前沿 。“九章3号”原型量子计算机,再度刷新了光量子信息的技术水平和量子计算优越性的世界纪录。在百万分之一秒内,“九章3号”能处理的样本复杂度,需要当前最强的超级计算机“前沿”(Frontier)花费超过二百亿年的时间来完成。此外,在2024年,中国科学院(CAS)交付了一个创纪录的504量子比特超导量子计算芯片,“骁鸿”芯片的量子比特数量刷新了国内超导量子比特数量的纪录,其关键性能指标如量子比特的寿命、门保真度、门深度、读取保真度等,有望达到国际主流量子计算云平台的芯片性能水平。
中国致力于实现其“双碳”目标,即到2030年实现碳排放达峰,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一战略决策体现了中国在全球气候变化应对中的责任和担当。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正在采取一系列政策和行动,包括加快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这为企业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新能源产业链是一个覆盖能源生产、转换、传输、存储和应用等多个环节的综合性产业体系 。
上游主要包括太阳能、光伏、水能和风能等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制造商,以及相关的组件及零部件制造商 。
中游环节是新能源产业链的核心,涵盖氢能、光伏发电、风电和水电等能源供应商,代表企业有隆基绿能、金风科技、三峡能源和长江电力等 。
下游产业则包括新能源汽车、加氢站、充电桩和输变电等公共及个人应用领域,主要上市公司包括比亚迪、上汽集团、广汽集团、东风汽车和北汽蓝谷等。
图 / 新能源产业链图谱
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2023年可再生能源》报告指出,中国是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领跑者,也是全球可再生能源快速大规模增长的主要驱动力。2014年至2023年,全球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从13.6%增长至18.5%,其中,中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增量的贡献率为45.2%。
中国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光伏组件产量连续16年位居世界首位,为全球提供了70%的光伏组件和60%的风电装备。根据国家能源局(NEA)的数据,到2023年底,全国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的新能源储存项目的总装机容量达到3139万千瓦/6687万千瓦时。与此同时,2023年新安装的容量达到约2260万千瓦/4870万千瓦时,比2022年底增长了260%以上。
中国致力于发展6G技术,以确立其在全球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领域的领导地位。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国计划到2025年发展100个标志性的未来产业产品,其中包括6G技术。
6G产业链架构庞大且复杂,涉及环节众多,上游环节主要包括有线通信、无线通信、网络安全、网络运维等。其中有线通信环节包括光纤光缆、PON设备、网络设备等;无线通信包括无线基站、天线、PCB、基站射频器等。下游应用广泛,可应用于制造业、医疗业等各行各业,赋能行业数字化转型。
图 / 6G产业链图谱
6G技术的发展是中国未来产业的关键组成部分,旨在推动移动通信技术的升级迭代,实现更高速、更可靠的网络连接,并促进移动通信与人工智能、感知、计算等跨领域融合发展 。中国6G推进组已经发布了相关技术方案,为6G从万物互联走向万物智联提供技术路径,并计划在2030年左右实现6G商用 。中国在全球6G专利申请中处于领先地位,占比达到40.3%,这显示了中国在6G技术研发和标准化方面的积极进展 。
2024年7月,我国率先搭建了国际首个通信与智能融合的6G外场试验网,实现了6G主要场景下通信性能的全面提升。这个试验网络不仅验证了4G、5G链路具备6G传输能力的可行性,而且在6G主要场景下通信性能实现了全面提升。这一成果标志着中国在6G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为未来6G网络的商业化和应用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制造前沿”,ID:zhizaoguancha,作者田真。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仅供读者参考。
微信改版了
现在能不能刷到我们的推送全凭缘分
所以大家记得把科小创“星标3连”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