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小香包缘何香飘世界

政务   2024-12-31 14:19   甘肃  

  

自古以来,香包便是人们传递情感、表达祝愿与寄情寓志的美好象征。如今庆阳的小香包已发展成大产业,甚至走向世界。小香包究竟是如何闯出大市场的呢?
做成大产业 关键在于守正创新
寒冬时节,记者来到位于西峰区锦绣坊文化产业街的庆阳岐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抬眼望去,公司的门牌上挂满了荣誉牌匾,“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国家重点文化出口企业”“国家重点文化出口项目”以及“甘肃老字号”等称号,熠熠生辉,显示着公司一路走来取得的辉煌成就。
一踏入公司大门,便被五彩斑斓、琳琅满目的虎头帽、绣花鞋、香包等精美工艺品所吸引。一群绣娘正专心致志地飞针走线,赶制着一件件精美的香包。普通的布料在她们手中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瞧,这100个香包是为一部电视剧中的汉服量身定制的装饰品。眼下,我们正紧锣密鼓地赶工呢。要知道,一个香包从设计到制作完成,需经过十几道精细工序。为了确保传统工艺的原汁原味,即便在效率最高的情况下,一天也仅能绣出一个。虽说单个香包定价398元,但这丝毫没有阻挡消费者对它的喜爱,销量一直十分可观。”庆阳岐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兼设计总监刘兰芳说。
作为庆阳香包绣制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兰芳一直致力于庆阳香包民俗产品的技艺传承、设计与绣制,为非遗事业的传承、创新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使庆阳岐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为该领域的领军企业。
要打开销路 设计与创意至关重要
多年来,岐黄公司收藏、挖掘并保护了各类香包和近现代刺绣作品上万件。公司以创新为动力,设计产品时从中提取传统元素符号,并与市场紧密对接,不断提升研发设计能力。在庆阳香包产品的创新与创意研发方面,岐黄公司走在了前沿。
刘兰芳的制作技艺既传承了师辈的多样形式,又保留了庆阳手工造型的粗犷与朴实。她通过神、形来寄托美好愿景,同时结合区域色彩特征和现代审美色彩以及实用为主体的技艺特征,作品多次参加展出并荣获大奖。
刘兰芳介绍,香包的设计需要满足人们的四大功能需求:视觉效果要“美”,让人一见倾心;触觉效果要舒适,采用典雅、柔软舒适的麻纱面料;嗅觉效果要纯正,采用耐人寻味的中草药如薄荷、薰衣草、艾叶等;最重要的是文化内涵要鲜明,突出地方特色。目前,公司已系统改良并设计了40种创意香包,经过反复论证后,在全国十多个一线城市上市,反响热烈。
“愿绣娘们坐在炕头上,绣出一条致富路。庆阳香包不仅要走向全国,更要走向世界。”刘兰芳道出心中的愿景。
市场化运作 方能让香包香飘万里
“以前的香包市场缺乏统一标准,无论是颜色还是大小都没有规范,制约了产业发展。为此,公司为合作社制定了刺绣标准,针对市场热销的产品制定了一套详细的标准,包括走线的疏密、针的大小、线的粗细等。”刘兰芳说。
不仅如此,公司以工匠精神打造庆阳香包品牌,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工坊+互联网”的模式,带动就业生产,并将传统的香包挂件设计成拖鞋、抱枕、丝巾等日用商品,累计带动2万名庆阳妇女学习刺绣,实现就业增收。
目前,公司通过淘宝店铺以及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销售产品,年产值已超过600万元。此外,庆阳岐黄文化传播公司还曾先后赴美国、加拿大、白俄罗斯、意大利、埃及、日本以及中国台湾地区进行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品的展演及项目推介,让香包走向世界。
除了岐黄公司外,群英香包有限公司、绣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在国内外设立了营销窗口、订货窗口和网上营销窗口。
近年来,西峰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开发工作,整体推进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区上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推动香包民俗文化产业走上市场化经营轨道。
如今,在西峰区锦绣坊文化产业一条街,140个商业门店中有45家香包民俗文化产品经营公司。特别是整条街的核心区,已建成了占地600平方米的西峰区香包民俗产品精品展厅,成为对外宣传、销售、订货的重要窗口。
截至目前,西峰区共创办营销公司58家,有生产大户1000多户,从业人员超过12000人。年平均生产香包刺绣等民俗文化产品600万件,实现产值7000万元。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已成为西峰的一项朝阳产业和支柱产业,成为转移富余劳动力、增加群众收入和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祁玉洁 刘华东
编辑/张万长  责编/缪一维

庆阳发布
发布庆阳消息、传播庆阳声音、讲述庆阳故事、展示庆阳风光、推介庆阳产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