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5月20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以下简称中革军委)《给各军团纵队首长的训令——强渡大渡河》中记载:“我野战军渡过金沙江,取得了北进消灭敌人的有利条件,使党中央赤化川西北建立新苏区根据地的决定有实现可能,因此消灭敌人渡过大渡河进入到川西北地区遂成为目前战略上的实际要求。但由于我军渡过金沙的胜利及经会理北上,敌人已预知和预防我军北渡大渡河进入川西,现时敌人的布置在利用大渡河的天险大小相岭及梁山等的阻隔、夷民与红军的隔阂,企图以刘蒋两部夹击我军于大渡河南岸……”
1935年5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从云南省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后,沿会理至西昌大道继续北上,准备渡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北。国民党军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南攻北堵,“围歼”中央红军于大渡河以南地区。能否胜利渡过大渡河,关系着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关联着万里长征的进展,关乎中国革命的未来。红一军团一师一团临危受命,担负了强渡大渡河的先遣任务。
1935年5月24日晚,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第一师第一团,经过80多公里的急行军赶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5月25日晨,红一团开始强渡大渡河。红一团第一营营长孙继先挑选17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每名队员佩带一把大刀,背一挺花机关枪(冲锋枪)、一支短枪,带五六颗手榴弹,连长熊尚林任队长,由帅士高等4名当地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船工摆渡。
17名勇士冒着敌军密集的枪弹和炮火,战胜了惊涛骇浪,冲过了重重火网,终于登上了对岸。敌人见红军冲上岸滩,便往下扔手榴弹。智勇双全的红军战士们,利用又高又陡的台阶死角当掩护,沿台阶向上猛烈冲杀。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勇士们击退了敌军的反扑,并控制了大渡河北岸。我军后续部队及时渡河增援,一举击溃敌军一个营,占领了渡河点。随后,红一军团第一师和干部团由此渡过了被国民党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
红军部队成功地强渡大渡河,为随后中央红军飞夺泸定桥进行了准备,为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摘自《100个档案故事讲述党的历史》(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编、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
来源: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