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药专题4】——熬制工艺流程总结

文摘   2024-11-02 08:33   山东  

点击

  / 关注我们

●【膏药熬制口诀】:

一丹二油、膏药呈稠、三上三下、熬枯去渣、滴水成珠、离火下丹、丹熟造化,冷水地下、其形黑似漆、明如镜、热则软、凉则硬、贴之即粘、拔之即起。


一、熬 膏 器 材

1、电子秤一台(可称药配料用)。

2、铁勺大小各一把(打油下药和铲膏药)。

3、枛滤和铁漏勺各一把(捞油渣和过滤药油)。

4、铁锅二个,并带盖(口径40厘米左右)。

5、盛药的细瓷盆—个,水缸—个。

6、切药铡刀一台,药碾槽一具(碾药末用)。

7、搅膏药需用桃、桑、槐、柳、榆木棍两把,长约三、四尺、粗约八、九分。

8、煤气、炉灶各一个。

9、炉灶安有前后锅,后锅煎药油,前锅熬膏药。

二、用 料 要 求

1.用油:以质地纯净之香油(麻油)为佳,其次为花生油、菜籽油、最次用豆油,棉籽油最差。香油(麻油)有润肺止咳之功效,熬制膏药色泽乌黑,亮、性粘;熬制时泡沫较少,宜操作。其应用有柔软、清润、无扳硬黏着之优点。菜籽油亦可,然膏药成色不及香油。


棉籽油泡沫大,且不易消失,炼油费时,下丹时易溢锅,油丹和合之白烟时断时续,不易成膏,其熬出膏药色泽灰暗,质量差,透皮之力不足。


2.黄丹:亦称漳丹、红丹、铝丹、广丹,以赤色为上。质重,状若粉末。    


3.药料制备:药料分为粗料与细料两类。粗料为一般性中药根茎叶等,细料为贵重药及芳香药。粗料按处方取好,并进行适当粉碎,备于熬枯去渣。细料若麝香等研成细粉备用,摊涂时撒于膏药表面。易挥发性之细料如冰片、樟脑、没药、乳香等可先研为细粉备用,于摊涂前投入热熔膏药中混匀。

三、具 体 操 作 步 骤

1.裁剪

将中药材先行裁剪适合的大小,便于后续熬制。

2.浸泡

将裁剪好的药材之根,茎,子实类质地坚硬者投入一定比例上等香油中浸渍。一般以浸透为宜。春浸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膏药中药料,必须气味俱厚者方能得力,虽苍术、半夏之燥,入麻油则润,甘遂、川乌等之毒,入麻油则化,并无碍。

3、炒丹

将黄丹放于干净铁锅或铜锅内,文火炒至丹中水气尽逸,松散为度。急住火,需用铲子不断翻炒。

●【备注】:丹中有水气膏药则嫩,炒丹太过膏药则老。黄丹炒制时会呈偏黑色,勿慌,取出冷凉,自会恢复原色。


4.提炼

将浸泡好中药材与香油共置铁锅内,文火熬炼,并用桃、桑、槐、柳、榆“五枝”不断搅拌,期间不可忽略“三上三下”。将药材炸至枯黄,过滤去除药渣得药油。

●【备注】:桃枝,可活血通络,解毒,杀虫。主心腹痛,风湿关节痛。桑枝,有止咳、去热,消肿、清血,补肝之功效。槐枝,其味苦,性平,功能散瘀止血,清热燥湿,祛风杀虫,消除疮痒。主治崩漏带下、目赤心痛等。柳枝,其味苦,性寒,能祛风利湿,解毒消肿。主风湿痹痛,风疹瘙痒。榆枝,其味甘,性平、利水,通淋,消肿,治小便不通,水肿,痈疽发背。

▉【注意事项】:油炸前需将药料酌情碎断,若太粗则不易炸出药力,太细则易于沉积锅底,不易滤净。将油按配料量倒入铁锅,文火烧至五六成开时,按配方要求将所需药物陆续下锅,后加火熬药。

【备注】:入药顺序依药料性质不同,有先煎、后煎之分。先将大根、茎、骨肉、坚果等质地坚实之类药物放入油中,次下枝梗种子等,最后下细小籽种、花叶,皮类等要药物。如树脂,松香、乳香、没药等在高温下易着火燃烧,须在膏药将成时,熄火,候油微凉时再下锅,如香窜药及麝香、冰片、珍珠、藏红花不可同油共熬,须碾成细粉于膏成摊贴时掺入膏药中。


下药后,若有籽种,花叶等药物漂浮于油面,需用枛滤压沉至油中,若有角甲大根等质地坚实类药物需捞至油面,半刻后将诸药翻搅一次再压沉,如此后复数次,即“三上三下”。使诸药均能煎透以达到更好地撮取药力。此操作熬至诸药焦枯(但不可枯而变炭),即诸药外表呈深褐色,内部玄黄色为度。此时用枛滤将药渣捞出,使药渣与药油分离净尽。火力不宜太大,以防药料焦枯变质。

5.升华

将药油置入铁锅中,投以血余、蟾蜍皮等,用文火炼制约一小时,过滤去渣,静置二十四小时。

6.炼油

将熬成药油倾入瓷盆内,沉淀后再过滤,以保证膏药质地柔细。将滤过的药油复入锅内,先文火后武火,并用“五枝”不断搅拌,熬炼至滴水成珠即可。

【备注】:此为膏药熬制中关键一步,炼油之老嫩贵在适中,熬炼过老则膏药质地坚硬,黏着力差,药性不以发挥,易脱落。熬炼过嫩则膏药质软,黏着力亦差,贴于皮肤易淌。


█ 古法炼油火候判断之法有三:

其一,视油烟。初为浅青色,继而转黑而浓,其色如黛,进而出白色浓烟,无风时白烟直上如柱,视烟色白为火候已到。


其二,视油花。油初沸时,油花多在锅壁四周,熬至油花始聚于中心,则火候已到。炼油时应徐徐撩油,油将炼成时撩油须快,但切记不可触及锅底,以防起火。


其三,以滴水成珠试之。此法试用最广,待油熬至油花始聚于中心且起油烟色白时,即以木条蘸药油滴于温水中,待油散开又聚合成珠为宜。若油滴散开或手指捏时粘手拉丝,示火候偏嫩,此时须再熬。直至油滴水中聚拢成珠或饼状,或木条蘸油滴于桑皮纸上,不跑油为佳。

7.下丹

油丹之比常取一斤香油四两(七两)黄丹,夏季宜多,用丹七两,膏药宜老些,冬季宜少,用丹五两,膏药宜嫩些,春秋黄丹用六两。亦可视黄丹精纯程度灵活选用。


离火下丹之法,下丹时须两人协同,一人手持药箩将炒好碾细黄丹徐徐筛入锅内,不可过快,以防油溢锅外而燃。另一人持五枝搅拌,使丹油相熔。防止窝烟。黄丹入锅后色泽由红变为黑,搅拌之人需快而稳,以防熬成夹生丹,切勿触锅底以免起火,锅内白烟由多至少,且白烟将尽,青烟将起时,转为文火,此时可验膏药老嫩。若老、嫩适宜,膏色黑亮,则离火,继续用“五枝”搅拌。

【备注】:验膏药老嫩之法有二,一则用滴水成珠。用木条蘸油少许滴入水中,成珠不散,且膏色黑亮,则火候适中,若膏色发灰则未成,需再熬。二则蘸取药油少许滴冷水中,待冷后药油成片,以手捞起,捏之软硬适中无油腻感。或取药油以手揉之,不粘手且有力者,亦可随意扁圆无涩硬感,膏色黑润有光泽,即示老嫩适宜。若粘手发软起丝不断者,则示偏嫩,须加火再熬。若膏油状若老豆腐渣,手扯之丝粗细不匀或脆断者,则示为太老,可兑入较嫩的膏油,再熬再试。


膏药黑之功在于熬,亮之功在于搅。”下丹时撒布要匀,不可一缓一急,使膏药质地不匀。膏药宜嫩,因摊膏时需加热,恰到好处时离锅,锅内温度依旧很高,冷却时催化膏药,使膏药质地偏老。

8. 祛火毒

膏药熬成后,需拔除火毒。否则贴敷后轻则发痒难忍,重则发生水泡、化脓、溃烂,或造成感染加剧病情。将熬制好的膏药徐徐倒入盛满井水的陶盆中,浸泡三至五日,每日换水一至两次。若治疗虚寒之类温热性膏药浸泡时间须短,治疗炎症之类寒凉性膏药宜久浸泡。

9. 祛燥邪

将膏药从井水中捞出,阴干后装入陶罐内,封罐口埋入地下十日或放入地窖十五日。

10.启封摊涂

取一定量膏药,水浴熔融,加入冰片等细料搅匀,用摊于布皮上即可。

▉【备注】:摊涂膏药所需布料,上等为皮革,狗皮最佳,除皮上肉及毛,皮硝鞣制柔软备用,亦可以羊皮代之。其长处乃保温能力强,经久耐用。但硝皮处理不当,贴敷时久,易腐烂发臭。中等用布,以质地极细密厚棉布两层,持针缝合边缘一周,再行滩涂,其下用纸制褙子。常用白关纸、臼油、木制夹板带绳(长约一尺,宽七寸许)。用时将白关纸在臼油中浸透,纸三油四,以浸透为宜。少时,再微微暖干。浸透油之白关纸,揭开铺平,再取四张未浸油之白关纸作一叠,夹入浸油纸一张。取两百至四百叠,木板夹好固定,置烈日下晒一整天。每隔半个时辰换一面,至晚上急行解开,使热气很快散去,收藏备用。

膏药褙子准备停当后,将已祛火毒之膏药文火熔化如锡状,若能用蒸气加热最佳,以防火候不当膏药变质。文火熔化时须勤搅动,可止老化,待膏药熔化后,兑入已制作好细料。搅拌均匀,再行摊涂。


涂时,选用棉布须内里柔软,无毒,吸潮,硬挺适度,贴用时不卷边,将棉布置于煮熟并晾温之稀面糊中,趁热混和揉均,搭于高处晒干,此为浆布已成。以此布制成膏药不渗、不痒,贴七天无事。一般而言,膏之厚薄视病之深浅而定。治表膏药,宜涂薄些;治里膏药,宜涂厚些。勤换之膏药宜薄,久贴之膏药宜厚,以厚薄均匀形圆为宜。

      黑膏药应用千年不衰,祖传数代得心应手,对证效如神验,取决于配方严谨,熬膏工艺地道,膏质性能好。贴能黏,揭之起。反复应用黏性依然,密封数年疗效和黏性不变。此法非一朝一夕所能领悟参透,融会贯通,须夜半灯火三更鸡,以勤补拙。未得真谛,莫言其无能。黑是熬的功,亮是搅的功,不跑膏关键在油。唯有上乘膏药才得“切于皮肤,御于内里,摄于吸气,融于渗液”之效,一方济之,其响立应。





愿将东土三千界  遍种西方九品莲




藥山莲花开
技术为根,产品为王,正念利他的医德是前提!(个人V信:daf3691)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