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青春期孩子相处,闭嘴是标配,陪伴是高配,那么顶配是什么?

教育   2024-11-18 14:16   福建  

来源:网络

如果要问,养孩子,哪一关最难过?

那么答案一定是青春期。

虽然青春期的孩子,在经济和生活上还需要父母照顾,但在精神上已经开始脱离父母的掌控了。

这种突如其来的失控感就好像隐藏的定时炸弹,不知道哪天会爆发,但已让父母操碎了心。

以前一点小事都爱和我分享,现在回家就关上门刻意躲着我;

小时候那么听话懂事,怎么现在动不动就顶嘴,处处跟自己对着干;

更可怕的是,孩子开始对性蠢蠢欲动,生怕他干出伤害自己的事…

“家长最大的卑微,就是孩子到了青春期。”好多父母都头疼,本来乖巧懂事的孩子,为什么一到青春期,就性情大变,行事鲁莽,相处稍有不慎,家里就会变成硝烟弥漫的战场。

导致很多父母不敢管孩子,也不知道该怎么管孩子。

1
所有教育手段

到了青春期都失效


“心理学之父”斯坦利·霍尔说:“青春期是一个充满犹豫不决和矛盾情绪的过渡阶段,是风雷激荡的人生时期。”

这个阶段的孩子,在生理上开始成熟,进入了身体的第二发育期。男孩子变声了,女孩子身材窈窕了,身高噌噌长起来了。他们的身高和视线,都能和成年人对视了。这种身体变化,会让他们想“我是成年人了”。

但是社会、老师、家长,有多少人能够把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当成年人,给予成年人的尊重?生理成熟、心理成熟、社会认可的成熟,三者之前出现了巨大差距,这种差距导致矛盾爆发增长,一触即发。
电视剧《大考》里,就有这样一段剧情:儿子吴家俊喜欢动漫和二次元,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参加艺考,进入动画学院。可妈妈董碧华坚决不同意,特意辞职在家盯着儿子学习,甚至拆了儿子房间的门锁,只为随时监督他的状态。

有一回,董碧华在陪儿子学习时睡着了,儿子就偷偷地画起自己的参赛作品,不料被醒来的她抓个正着。她大发雷霆,即使儿子百般恳求,仍然毫不犹豫地毁了这幅花费儿子数月心血的参赛作品。
面对被毁的画作,儿子忍无可忍,终于爆发了,对着妈妈大喊:

“你是不是有病啊?”

“你真是太恶毒了,你连后妈都不如!”

“以后我考得远远的,再也不要看到你,我要离开这个家!”

董碧华气急败坏,狠狠地抽了儿子一个耳光。而吴家俊也不甘示弱,一气之下离家出走。

这段剧情多么眼熟,不正是生活中许多家长和孩子之间不断发生的场景。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走上“正路”,父母们绞尽脑汁。
有的卸掉孩子卧室的门,或者在家里安装监控,随时随地观察孩子动向;

有的偷偷翻阅孩子的日记本,查看手机中的聊天记录,探寻其中不对的“苗头”,将一切不利因素掐灭于萌芽之中;

有的疯狂言语输出,试图让孩子在苦口婆心的劝说之下“洗心革面”,走上他们设想中的“光明大道”……

然而,让亲子关系走向冰点的导火索,正是这些父母们自以为的“我是为了你好”。

这种不对等的交流只会出现这样两个结果,父母埋怨孩子不听管教,孩子厌烦父母管得太多,就像两个同极相对的磁铁,若是没有人退让,只会同极相斥、两败俱伤。

2
闭嘴是标配

唠叨和指责,是青春期的毒药


李玫瑾教授谈到青春期抚养时曾说: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嘴闭上。

高高在上的说教、一味的指责、无穷无尽的唠叨,是青春期孩子最反抗的事情。

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也曾给青春期的家长建议:孩子处于青春期,家长要多做饭,少说话,这两点能做到,亲子关系就会改善。
知乎上有个网友曾经分享过自己的经历。

他说上初中的时候突然迷上了网络游戏,班里的好哥们隔三岔五就约着去网吧包宿,因此成绩一落千丈。

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他妈妈遇到这种情况,除了打就是骂,意图用父母的权威来压制他。

但他当时可是青春期啊,最叛逆的时候,最反感的就是父母的这种淫威教育。所以他的态度就是大不了就是打一顿呗,还能怎么样?

但是突然有一天,他妈妈不再跟他硬碰硬了,只是做好饭,然后叫他吃饭。饭桌上也不再唠叨他的学习,只是问他饭菜合不合口味,最近有没有什么想吃的菜。

时间长了,他反而有点不适应了,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对父母的态度。

数年之后,他询问母亲,当时为什么不揍他,换路数了?

他妈妈说,当时就是觉得,打你骂你也没有用,一副破罐破摔的样,越打你越叛逆,我也就是想开了,成绩下降也就算了,只要没学坏就行!

没想到,母亲当时的“想开”,居然就此改变了他的人生。

3
陪伴是标配

青春期的孩子,比想象中更需要父母

我们经常会陷入一个误区,就是觉得“孩子到了青春期,就不是很需要父母了”。

事实上,青春期的孩子看似剑拔弩张,什么都要自己做主,但这正是他们需要父母坚持陪伴的时刻。

就像《解码青春期》一书中写的:

“在青春期,身体和心灵的突变就像一场剧烈的风暴。每一个看上去叛逆、难以接近的孩子,都需要父母强有力的支持。”

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麦家曾经在《朗读者》中提到,初二的时候,有一天儿子突然之间关上了门。

“他的门除了吃饭和上厕所外,从来没打开。他不允许其他人进到他的房间,不然他会离家出走。”

他不肯与父母沟通交流,随着房门一起关上的,是他的心门。
可是面对叛逆的儿子,麦家没有放弃,而是一直陪伴他,尝试走进他的内心。做饭时,他会邀请儿子分工合作,一起完成一桌佳肴。

吃饭时,主动给儿子夹菜;

散步时,轻叩儿子的房门,希望他一起去;

爬山时,帮儿子准备好登山鞋,儿子爬得吃力时,伸出手拉儿子一把;

虽然还是没有太多的语言交流,但麦家知道,父子的关系正在逐渐缓解,儿子的叛逆情绪慢慢地降温,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成长从来都不容易,迷茫、焦虑和痛苦往往是常态。在这个时候,作为父母,我们应该给予孩子陪伴、关注和支持,让孩子的心灵有依托的港湾和后盾,坚韧地守护着孩子脆弱而自由的心灵。

《陪孩子走过青春期》一书中写道:

“无论青春期的孩子表面上如何高冷,装得多么不需要我们,父母仍然是他们的天,家仍然是他们内心最需要的安全港湾。”

他们一边推开你,一边渴望你。他们不断的挑衅、叛逆,不仅是因为想要独立的念头,更是因为想要试探父母的爱,想要知道父母爱的究竟是自己这个人,还是只是学习优异、乖巧听话的符合父母期望的那个孩子。

而父母能做的,就是理解并陪伴孩子,无条件地和孩子并肩而立,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才能赢得他们的心,帮助他们成长的更优秀。

4
共情和理解才是顶配
赢得孩子,比赢了孩子更重要

其实,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的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父母能够看见我,理解我的共情。

就像《共情力》的作者乔拉·米卡利说的:

“如果没有共情,我们就无法相互寻求支持、鼓励、温存和爱。”

电影《垫底辣妹》中,女孩沙耶加的妈妈就是一个擅长共情的家长。当女儿付出了努力,成绩依然没有起色,崩溃大哭时,她没有像普通父母那样,说一些“你应该再努力一点”之类的大道理,而是温柔地说:

“如果觉得太累了,放弃也没有关系,你已经很努力了呀。”

当女儿不肯交出一起抽烟的朋友的名单时,她也没有说教,而是坚定地和女儿站在一边:

“这孩子不想背叛朋友,真是好孩子,对于这样什么都不说的女儿,我深感自豪。”
正因有妈妈的理解和支持做后盾,原本贪玩、叛逆的沙耶加才能逐渐走上正轨。最终,如愿考取了日本顶级学府。

青春期孩子最擅长的事情,就是把自己的困惑精心包装后,去试探父母。孩子看似漫不经心的话语背后,一定有他的焦虑。

比如,孩子跟你抱怨总考试,背后焦虑可能是:我怕我自己考不好?考不好会不会被骂?父母爱的是好成绩还是我?

比如,孩子跟你说同学打架,背后的焦虑可能是:我要是遭遇打架该怎么办?我被打了妈妈会是什么反应?能不能告诉你?
孩子的青春期,总会有结束的一天。
但孩子和父母的亲密关系,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走向。父母接纳孩子的情绪,给予尊重和理解,亲子关系走向和谐。父母采取错误的方式,动辄打骂、控制,亲子关系走向疏离。

孩子的青春期,需要父母在场,更需要父母不断学习,引导孩子成长。

时代家教
每日分享语文、数学、英语等各科学习资料和家庭教育心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