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蔚来ET9与迈巴赫的对比秀,让现场2万观众嗨翻原地,领不到购车代金券的精英,已经开始讨论ET9和迈巴赫究竟哪部车更有性价比。
无论是蔚来横扫一切的狂热粉丝,还是在键盘背后疯狂黑它的键盘侠,纷纷带着各自的观点,打破了科技界的沉默。车展不再是冷冰冰的技术展示,而是流量、话题和眼球的激烈角逐。
而网络上关于两部车的各种实测对比,也是层出不穷,不知道还以为是世仇。
蔚来这一场秀,轴距比拼的悬疑大片就差没配上电影配乐了。你以为你在看汽车,实则是在观摩一场极限版的《速度与激情》。
不过,这场表演最精彩的不是电动马力和极速,而是如何让观众和媒体跟上节奏,被卷入这场流量风暴。
这些科技展示都像是特效大片里才有的场面。看完后你才意识到,原来这些极限条件的展示,才是这场秀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它的真正意义,或许只有在镜头前才能找到。
你能想象,坐在迈巴赫的后座,车主问司机:“你说,咱能在雪地里加速到100公里吗?”而司机则淡定回答:“老板,您想要吗?我开车时连空调温度都不敢调太高,免得影响安全。”
新能源车的秀场,越来越像一场紧张刺激的娱乐大片,狂飙的流量和无休止的炫技似乎比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用性能更具吸引力。每一场极限表演、每一次技术展示,似乎都在告诉我们,未来的汽车不再只是一种出行工具,它是流量的容器,是话题的制造者,是消费者心中想象力的最高点。
然而,问题来了:当这场秀场变得越来越癫狂,那些看似绚烂的极限挑战究竟对我们这些普通消费者有多少实际意义?
01
新能源车的秀场有多癫?
新能源车的秀场,简直比大卫·科波菲尔的魔术现场还要离奇。
最近的一次挑战,有些更让人摸不着头脑了。奇瑞的星纪元,在首钢大跳台上挑战钉胎。这种常出现在科幻电影中的场面,一辆车毫不犹豫地飞跃断桥,主角光环让电影达到了高潮。
有人曾评价,“这种场景和你平时跟别人抢充电桩时的日常,差距还是很大,我就买个菜接个孩子,不至于玩命,再说,现在都有小饭桌了。”
在和奥迪quattro的横向对比中,星纪元在四轮驱动的稳定性上,通过戏剧化表达,倒是把车的野性演绎得淋漓尽致,“虽然我没买这款车,但能想象开着它飞跃酒仙桥和回龙观,把放学后正在拍烟卡的孩子一把揪回家中。”
这些车企显然已经掌握了一种新的展示方式——极限表演。如果你以为汽车秀就该是严肃的技术展示,抱歉,欢迎进入新能源车的魔幻世界。那些在陡坡上爬行的电动车、在零下18度依然能启动的车门,简直让人怀疑,是不是误入了某个科技大片的片场。
理想ONE的“400米极限爬坡”几乎成了汽车界的网红挑战。这听着就像是电影中的场景,车身上扬,轮胎咆哮,突然从坡底疾驶而上,新一代的机械野兽最终它成功地完成了挑战,观众的欢呼声响彻云霄,社交媒体也掀起了高潮,你甚至能发现在各种路况下,ONE在不断进行各种爬坡。
而极越LEO的零下18度挑战更为魔幻,车门居然能在零下18度的严寒环境下顺利打开。这一幕简直堪比北极探险,和你在家里用空调冻成冰棍的体验相差无几。这个挑战发布后迅速成为热议话题。和ONE的后续发展如出一辙,越来越多的人将LEO和-18°绑定在一起。
“极越做这个测试很有必要,毕竟连门把手都没有。”
不过,反过来想,这种寒冷的极限测试,究竟是为了让我们在北极圈里舒适出行,还是仅仅为了打破车门不够坚固的老印象?
特斯拉的火箭模式,那更是将炫技发挥到了极致。发布会上,特斯拉带着大家体验了什么叫1秒破百。车迷们见马斯克则像见到偶像一样,毫不掩饰自己的兴奋。加速、飙升、极速,这不是展示汽车性能,而是在表演如何将驾驶的极限感官一网打尽,“赢麻了,各种赢麻了”。
可是问题是,真的有多少人需要这台火箭在日常通勤中火力全开呢?如果真要测试速度,或许交通堵塞中的0到30km/h更具挑战性。
有挑战性能的,还有挑战审美的。比亚迪汉的天空之镜秀场,那场活动像进入了《阿凡达》的世界。比亚迪把电动车停在水面上,镜面效果让车身与天空融为一体,简直是视觉奇观。
或许有些车主会喜欢这种风格,但如果你开车经常要面临的是“停车位被占”和“交警开罚单”的日常,天空之镜的美景估计只会让你更期待能有一块停车位镜面。
这些极限场景的反复上演,戏剧性十足,有人说看一场完整的新能源show,比春晚带劲多了。
车企的营销策略也是非常直白:就是通过这些戏剧化展示吸引眼球,让消费者在视觉上大呼过瘾,口口相传。重要的,是如何通过一场震撼的秀场获得更多的社交媒体流量。
而这些车企用来吸引目光的表演,究竟满足了消费者什么样的需求?
它们给我们带来的,似乎还有一种虚拟感官的快感,让我们觉得,未来的汽车不仅仅是个交通工具,它更像是某种炫耀的载体,一种让我们在朋友圈中成为焦点的工具。就像你看到蔚来展示的超大轴距时,或许会觉得,那些在办公室连腰都挺不直的“目标人群”,终于可以在车里恣意地蹬腿了。
随着这些极限秀的不断上演,相关的汽车网站也纷纷跳进了这场口水战中,成为了厂商们新的战场,有的评测项目,都把厂家弄急眼了。
懂车帝和汽车之家两大平台,早已不满足于单纯的技术测评,开始针对各大车企的这些秀场展开一场场口水战。懂车帝的编辑们,曾挑剔每一场极限表演背后的真实性,一边质疑厂商是否为了吸引眼球而过度包装,一边又调侃那些高科技展示,根本不符合普通消费者的实际需求。
汽车之家则不甘示弱,纷纷在评论区激烈反击,认为“这些测评难道不正是消费者选车的参考依据吗?”,站在厂商立场上的口吻显然充满了支持,而大家关于“冬测”的客观性与否,知道现在还在拉扯。
最终,这场线上争夺战几乎成了两大平台之间的后排对决,各种测评标准和口气的较量,仿佛成了对厂商营销策略的解构,谁也不肯让步。
有网友戏称,这种秀场背后,早已不仅仅是车企的技术展示,更是车迷和平台们的一场心态博弈。在吹与黑之间,究竟谁才是最终的赢家?
或许,最终的赢家并不是某一方的口水,而是那些精于营销的车企,毕竟,他们知道,在这种口水交锋中,流量才是真正的财富。
02
真有人因为秀场买单吗?
车企们的秀场,犹如一场精心策划的舞台剧。光鲜亮丽的极限挑战,炫目的未来感科技,似乎都在告诉消费者:买这车,才是跟上时代的标配。
比如,有人驾驶方程豹5在沙漠里上演一场挑战极限,在沙丘上飞速穿越,车身翻转如变形金刚。即便你从未考虑过在沙漠里开车,这场表演的震撼足以让人心跳加速,随便一个流量明星,可能都不如这场大戏来的吸引眼球。
车企的目标也并非单纯展示产品的技术或性能,新能源车展现场的各种极限挑战,不仅是让消费者看到了高大上的科技,还能制造出无数热点话题,带动网络讨论,进而吸引更多眼球和潜在买家。
这流量一旦聚集,就能在销售数字上进行转化。就像你经常可以这样的文字:“XX车,挑战极限时速!秒杀所有对手!”,心里不免打了个小算盘:“这车都能上天入墓,难道不配进我的车库?”
但等你跳出那场极限秀的魔幻氛围,冷静下来再想想,真的是这样吗?你是否忽略了更重要的东西?比如,驾驶体验、舒适度、续航里程,甚至车内的智能系统,这些关乎你日常用车体验的核心要素,几乎被那些炫目的极限表演淹没。
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些挑战的极限性能其实完全不适用于他们的日常需求。谁会把车开到戈壁滩上去?又有几个消费者会真的体验到那种冲击太空的快感?更多的人,可能每天要面对的是堵车、上下班的繁忙路况,或者一个周末带家人出去吃饭,车里带着一堆购物袋,满车都要装下孩子的玩具和狗狗的粮食,一个不注意就会被贴条。
这时候,曾经让人心跳加速的魔幻场景似乎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曾有一位参加过数次新能源车秀场的车评人老胡说:“谁不想看车能飞起来?当个晚会看得了。”
这老兄可不是没有见识过那些高大上的邪门表演,眼花缭乱的各种极限测试也让他短暂兴奋过,“一些甚至买了其他厂家车的观众,在现场也会嗨。”
“但当我坐进一些车的里面体验一圈后,在荒漠中说冲就冲的想法还是得往后稍稍,真让它再城市的信号灯和车流中穿行,就五环这个情况,20迈都上不去。那些车内所谓的智能配置,跟你买不买车,车开得多稳,没什么关系。”
小曹最近正考虑换车,也有类似的感受,“我兴冲冲去试驾,结果一坐进车里才发现,跟我预想的差距太大了。在赛道上冲刺加速表演是真的酷炫,但在这条普通的城市道路上,我不也得和老头老太们一起走走停停。座椅舒服吗?续航充足吗?车载系统能不能听懂我说的‘找个好点的餐厅’,而不是一听到‘好点’,就直接给我推荐周边的沙县小吃。”
当然,北方地区的朋友还是需要考虑低温对开门的影响,就像南方地区的朋友会认真把城市内涝中,车辆密封度、底盘高低和自重当成一种重要考量。
03
新能源车企到底在焦虑什么?
要说秀场背后的真正秘密,得从车企的焦虑谈起。它们的焦虑,现在已经不再是如何挑战传统燃油车,还包括如何在电动车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了。
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营销策略成为了它们唯一的武器。
为了打响名号,新能源车品牌选择了制造话题的方式,用流量换取知名度。一些厂牌挑战极限中,将秀推向了极致,在这些测试中,真正能打动消费者的,往往不是车的实际表现,而是话题的生成。
一场技术展示能让一辆车获得媒体的连篇累牍报道,光是流量和热度的积累,就能为品牌带来持续的关注。
然而,数据虽好,销量却并非等同。车企通过秀场吸引了大量眼球,但这背后却难掩市场逐渐冷却的事实。试想,消费者如果真心为一场技术挑战买单,可能也得有点实用性。比起火箭加速,沙漠穿越,消费者可能更关心的是,车子能不能承受每天的通勤路况,能不能在出行高峰期自动导航给自己找个合适的停车位,能不能让自己一路安稳、舒适。
消费者对车的需求,早已超出了看起来很酷的范畴。你能开车去北极挑战雪山,但问题是,这和能不能在城市中随时找到一个充电桩,能不能在堵车时让智能驾驶系统发挥作用,能不能在拥挤的小区中停车时不再剐蹭,有什么关系呢?似乎后者更能让车主们变得通透,每天的通勤才是硬币的另一面。
曾几何时,燃油车的广告SHOW也是无所不用其极的夸张宣传。例如,那些铺天盖地的“百公里加速X秒,飞驰吧!”“永远在路上,心飞扬。”在那些古早的幻境里,汽车虽然和现在的新能源相比缺乏想象,但也能飞跃天际,漂洋过海,翻越高山,仿佛你拥有一辆车,就能随时进入无双的状态。
而燃油车的营销策略从“速度与激情”转向“生活与智慧”后,往往也意味着消费的转向,人们不再追求旷野的内求,而关注起天气、路况和菜价。
人们的首要问题还是更为质朴,这个车坐起来舒服吗?是不是省油(电)?导航是否精准?智能驾驶是否靠谱?
今天的车企面对竞争压力,似乎无所不用其极。然而,秀场的效果,似乎远不如他们想象中的那么持久。某些车企的营销策略,试图通过想象力赢得市场,炫耀技术和未来感,能为厂家带来眼球和话题,你可以在技术上做文章,尽情展示飞天遁地的性能,但能持续支撑销量的,依然是产品的实际价值舒适度、耐用性、智能化,以及最重要的,能够适应生活中每一个鸡毛蒜皮的时刻。
这才是消费者最终掏钱的真正原因。
一 周 热 点 回 顾
2024 Vista看天下
V
代 购 被 曝 “ 厕 所 分 装 网 红 蛋 糕 ”
前 顶 流 国 民 奶 茶 翻 红
专 骂 丑 人 网 红 爆 火,网 友 争 相 求 鉴 定 长 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