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到这个节点,对过去一年的感知似乎越容易错乱,像是觉得大半年前发生的事仿佛只过去两个月。
我在尝试回顾2024网红城市潮时同样感受到了类似的错乱:
体感上,2024年似乎并未像去年淄博、芒市爆火时一样,热搜榜单中频繁出现城市名称。
但仔细一回顾却发现,去年依旧火了许多网红城市。
湖南怀化,福建泉州,河南洛阳、开封,山西太原,江西景德镇等等。
只是和过往以文旅为重点的风潮有所不同的是——
这次看似走红的是城市,其实真正走红的是每个网红城市词条背后所对应的,各种具体而微、纷纭不同的存在方式。
郑州大学生组团夜骑到开封
都说2024是抽象之年,人们在线上编排出各式超脱常识、不合逻辑的段子,用从虚无中诞生的幽默消解掉焦虑与迷茫。
可它同时也是具体之年,大众在线下依旧向往着踏实、明确的生活。
01
2024年网红城市
火的不是城,是人
如果不算实际上是从23年12月跨年火到了1月初的哈尔滨,2024第一个网红城市应当是泉州。
此前赵丽颖、毛晓彤、胡杏儿等明星在节目中体验泉州蟳蜅女的“簪花围”传统,曾让这一习俗小范围被关注。
随着当地簪花生意的出现、各类博主的打卡,2月份泉州簪花彻底出圈。
靠着只看一眼就会被本能吸引的明艳色彩,在春节期间热闹而花团锦簇地闯进了所有人的关注序列。
人们自然地好奇起簪花围的来源,是怎样的风土、怎样的生活期盼才会催生出如此鲜活的习俗,以满头花朵来寓意希望、光明。
于是中国三大渔女之一的泉州蟳蜅女成为了热搜词,短视频平台上“蟳蜅女”相关话题播放量超过10亿。
无数网友哪怕没有去过泉州,也能从照片里感受到外放的生命力。
从一簇簇在头顶绽放的花团里,感受到风浪边长大劳作、勇敢蓬勃的韧性。
而2024年末,泉州又引发了一次热议,因为蔡国强在家乡办的烟火表演《红帆》,两相对比竟然有所共通。
同为泉州人的烟火大师与渔女们,生活轨迹不同,但都选择了用一种绚烂的方式来描绘这里的日子,描绘作为南方沿海城市的家乡。
相比于单独的城市名称,真正让全网叹服的隐藏事物是当地人对于此处生活的理解。
图源@LifeandArts集锦
网红城市的热搜词条不仅藏着一个城市的底色,也往往藏着大众对某种生活状态的憧憬。
这一点,湖南怀化、四川成都晋升网红城市的路径是最好的印证案例。
湖南怀化的火爆源于晓华理发店走红出圈。
最初的出圈点是晓华本人剪发手艺好,不会自顾自随意发挥、也不会胡乱推销,戳中了许多网友缺好理发师的痛点。
但后期晓华理发店的热度会一直持续地水涨船高,更多还是因为店内朴素的街坊氛围勾起了大众的集体怀旧情绪。
所有人的记忆里或许都存在过这么一家小店,店里有位技术不错的老板,多年来照顾邻里、不太涨价,守着小手艺人的初心。
可能是理发店、裁缝店、粮油店、小茶馆……每个城市的老街或许都藏着一位自己的“晓华”,象征着一种琐碎而充盈、缓慢而踏实的生活。
如果说怀化的出圈关键词是安逸,那开封的出圈关键词大概是“passion”。
它因为临近省会郑州的大学生们突发奇想夜骑到开封而爆火,两座城市之间的郑开大道50公里,大学生们硬是三两作伴、说说笑笑地骑了过去。
夜里从大学出发,第二天清晨骑到开封,想和朋友们创造一些特殊的记忆。
还有一些流行风潮如公园20分钟效应、生命力感拍照、出门捡拾落果落叶的“捡秋”活动,背后无不反映出人们对某个具体的、丰沛的生活瞬间的珍视。
“具体”,可以说是2024诸多网红现象背后的共通关键词。
02
现代人愈发需要
“生命力封存”
“具体”会成为诸多现象背后共通的期待,显然与盛行已久的标签化都市生活脱不开关系。
相信如今很多人都已对网上流水线生产一般的热门内容有所厌倦:
美食帖的标题大概率是“为了这一口”“一口下去香迷糊了”,配上将餐盘交错摆放拍下的照片;
景点帖的标题则大概率是“不宣传xx你糊涂呀”“下了高铁直奔xx”,附上站在路边某个刁钻角度的地标合影图片。
这些帖子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普通人可以轻易地跟着这些帖子模仿得和热门帖大差不差。
大家在同一批热门餐厅里拍下差不多的美食图,在CBD某个固定打卡点排队合影,精致、精美,但规整、重复。
无形之间,把自己变成了与其他人趋同行进的NPC。
图源《经典杯子蛋糕》
与此同时,缺少变化的惯性生活状态也在愈发引起许多人的警惕。
它看似省事、安全,却很容易不断消磨一个人的创造力与好奇心。
在这些集体情绪的驱动下,人们才愈发开始贪恋“具体”。
回忆想象一下,过去半个月或一个月内的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哪一天哪一幕在你的脑海中仍存有清晰的画面。
且并不是那种因为事件太特殊而留下的印象,而是细枝末节的小事。
正常情况下,大部分日子在回忆中都会是模糊的、被大脑判定为不值得长期留存的记忆。
但大概率会有几个瞬间是清晰的,因为它们被你掏出手机特意拍下。
也许是下班路上偶遇了小区许久未见的流浪猫,蹲下来摸了摸它、庆幸冬天还没有打败这条生命。
也许是家里的长辈为了遮盖白发买了假发片,全家人突然起了兴致轮流试戴、笑成一团。
这些瞬间,就是“具体”。
它是一种对标签化的反抗,是想要主动掌控、主动挖掘的生活态度,有着旁逸斜出的生命力。
而在这个时代,用手机随时记录瞬间已经成为了最普遍的、被用于“固定生命力”的方式。
有个说法是,打开一个人的手机相册,你几乎能在其中看到这个人80%的生活。
里头的照片能看出TA对周遭生活的态度,经历过哪些人生节点,在用怎样的视角观察着世界。
这一点不仅在普通人身上适用,甚至在专业摄影师身上同样适用。
再多专业相机设备,记录生活时的第一反应大概率还是会抓起手机。
能印证这一点的是,在前些天开幕的2024连州国际摄影年展上,曾两度获得荷赛奖的专业摄影师傅拥军拿出的都是手机摄影作品。
傅拥军过去最出名的作品之一,是他2009年时获第52届荷赛自然类单幅二等奖的作品《西湖边的一棵树》。
他记录下了西湖边上一棵无名、无特色的桃树,与四季桃树身边经过或停留的人群。
后来这一创意被广泛地模仿、复刻,其实这幅作品最珍贵的核心,是傅拥军视西湖为舞台、桃树如锚点、人潮如戏剧的视野。
这一次,在杭州工作生活的傅拥军仍然在观察西湖,用手机记录下此处由来往陌生人组成的“断桥宇宙”。
组照中的人们都自然而灵动,像是把不同人的生活裁出一角、拼凑汇聚在照片中。
有西湖边拍视频的古装年轻人,和身旁长椅上正在打电话的现代装女生形成鲜明对比。
有独自跳交际舞的大叔,在周遭两两作伴的舞者中自娱自乐。
同展厅内,另一位摄影家陈锦的手机摄影作品也很有趣,他拍的是成都茶馆。
在人文摄影里,茶馆并不是一个少见的场景,它自带的烟火气与安逸感吸引过无数人举起设备进行记录。
但陈锦的照片记录视角很特殊,他以仰拍的视角,记录下了茶馆内采耳师傅认真聚集的眼神。
常规平视视角下,采耳师傅们低头工作时的神情其实并不容易被看见。
可以想见,这张照片是摄影师特地侧身或蹲下才能拍出,要找到这样的拍摄角度,手机比长枪短炮的相机要便利许多。
同时,摄影师对寻常生活细节保持着探索欲、新奇心的态度,会透过照片传递给看客,让感知到的陌生人也会心一笑。
03
手机摄影
已成为最前线的时代切片机
傅拥军与陈锦的照片被陈列在2024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的vivo移动影像特展。
步入展厅,看到作品,你会很容易捕捉到两种扑面而来的感受:
一是内容涵盖范围广泛,堪称各类时代切片的汇集。
二是都具备着强烈的瞬间感,有着冲出画面的生命力。
除了前文展示的断桥宇宙、成都茶馆等生活氛围浓郁的照片,展厅中还有来自许多地球极点的画面。
如拍摄于珠峰的中国气象科考队员、荒漠中被簇拥着从返回舱中走出的宇航员;
还有中国南极秦岭站的科考队员,在极地的狂风中趴在雪地上,举起手机把镜头对准不远处的企鹅。
将这三组手机摄影作品放在一起对比着看,一方面会直观而本能地感受到它们之间共通的内核。
在远离城市、寥寥人烟的荒芜之境,人类的生命力与好奇心依旧在蓬勃地改造着、探索着周遭。
另一方面,你会叹服于手机摄影带来的改变:无声而具有革命性。
它让所有人都能成为记录的主体,每个微小的瞬间都有被捕捉的可能。
与此同时,手机摄影技术的迭代更让影像内容的价值从记录本身升级为具有传播价值的美学创作。
最终使得像科考探索、航天研究这些看似宏大的命题,如今可以借由手机摄影的工具,向大众呈现出具有细节、真切感、身临其境的美学记录。
以vivo为代表的手机摄影技术的发展,让影像记录的尺度被不断拓宽。
它的便捷性、普及性,让许多时代脉搏的纤细跳动与无形变化都更容易被捕捉。
像是展厅里《星球守护者》作品,来自于摄影师大萌结束北漂、回到家乡云南孟连后的记录。
近些年云南咖啡种植已经颇有名气,但外界了解甚少的是,和咖啡同为舶来农作物、新中产水果的牛油果,也已在云南落地发展。
大萌用手机拍摄下了当地的牛油果种植户生活生产、惬意喜悦的照片。
它既是微小的生活记录,同时也是云南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的侧写。
展厅内还有不少类似内核的作品,看似记录的是某一个瞬间,实际却是一处地域、一个族群、一段历史的变迁。
如蒙古族摄影家阿音的作品,记录了内蒙古草原上牧民们的现代生活。
人们用卡车搬家游牧,女性穿着传统服饰的同时也搭配着时髦的头巾与墨镜。
这些见微知著的瞬间能被镜头记录,既得益于手机摄影天生的便利度,也得益于背后vivo移动影像技术的不断升级。
vivo通过自主创新、协同创新,目前已从光学器件、影像风格、计算摄影到色彩管理,全面引领移动影像技术发展。
以vivo X200系列为例,手机搭载了蔡司2亿APO超级长焦、蓝图×索尼LYT-818主摄图像传感器等行业顶级硬件,长焦画质与细节大幅提升。
因此,在舞台、风光、夜景、微距、人像等多场景拍摄条件下,vivo都能展露出极佳的表现。
连州国际摄影年展期间,vivo移动影像沙龙也同期举办。
沙龙现场,《摄影世界》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黄文、《摄影世界》杂志社常务副社长兼副总编辑陈立群、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主席兰红光等十余位嘉宾分享了对于移动影像的观点与心得。
重庆日报资深摄影记者、拾城摄影师崔力提及,vivo手机能让他在拍摄过程中更灵活不受设备束缚,更遵从本心地完成对目标画面的记录。
德国著名策展人Dr. Tatiana Rosenstein则表示:
“在对vivo 手机的摄影功能进行深入体验后,我发现其拍摄的图像色彩饱满且视频拍摄效果尤为出色,即使在快速移动镜头的情况下,画面依然保持极高的清晰度和锐利度,能很好还原我眼之所见的画面和故事。”
现场嘉宾们还进一步对移动影像的未来发展进行了讨论与畅想,著名摄影家姜健认为,移动影像在现代社会中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语言方式。
中国摄影金像奖评委鲍昆也对此认同,表示移动影像技术越发普及,影像的视频化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vivo影像产品规划专家刘尹威进一步从产品开发视角,对移动影像的发展进行了补充:
“在不断提升自研创新、软硬件性能等‘硬实力’的同时,vivo 也在影像赛道的人文探索与实践等‘软实力’上深耕细作,推动构建技术与人文正向循环的移动影像发展生态。”
2024年是vivo深耕影像领域的第十年,在推动影像技术不断升级、普惠更多行业领域的同时,vivo也在人文影像实践上开展了诸多有益探索。
Vista看天下年度盘点系列视频·2024年很多普通人选择出发,他们逃离庸常生活,走出千篇一律的人生轨道,拥抱更远更大的世界↓↓↓
一 周 热 点 回 顾
2024 Vista看天下
V
前 顶 流 国 民 奶 茶 翻 红
专 骂 丑 人 网 红 爆 火,网 友 争 相 求 鉴 定 长 相
年 轻 人 帮 爸 妈 “抢 刀 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