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23—2035年)》(下称《规划》)正式印发,这是今年9月《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批后,首个印发的重要专项规划。
18日,
本次《规划》衔接落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突出更高效的对外链接与更人本的城市交通两大导向,高效组织城市空间。
亮点一:
提升国际综合交通枢纽能级
打造逐梦低空的天空之城
广州历来重视交通引导城市发展,
先后开展了三轮综合交通规划。
“这是广州第三轮综合交通规划,也是首次建立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之上的综合交通规划。”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姜莉表示,“国务院批复的‘6+4’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定位,锚定‘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推动形成高水平的交通与国土空间协同治理格局。”
《规划》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从高效便捷、绿色公平、安全韧性等方面确定交通发展指标。包括中心城区45分钟通勤时间内居民占比≥90%,市域绿色交通出行比例达到75%,轨道站点半径为800米,人口就业覆盖率大于等于60%,推动广州交通由高速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是国家赋予广州的六大城市性质之一,
未来广州将如何进一步提升
国际综合交通枢纽能级,
建设中心型世界城市?
姜莉透露,
广州将继续推进机场三期扩建工程,
加快建设南沙、黄埔、从化等通用机场。
同时积极发展低空飞行,
构建城市多机场体系。
加快南沙港5期以及20万吨出海航道等建设,
拓展广州港“无水港”口岸功能,
积极开拓欧美等远洋集装箱班轮航线。
亮点二:
由互联互通向直连直通转变
构建湾区一小时交通圈
广州作为大湾区的核心引擎,
未来如何以交通为牵引,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亮点三:
打造“行在广州”新名片
提高居民通勤效率
本次《规划》提出构建
绿色人本,全龄友好的交通体系,
对市民日常出行生活将产生什么影响?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黄紫玮
扫码观看 广州日报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