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干燥、空气稀薄、
紫外线强的工作环境
头疼失眠、心悸气短、
恶心呕吐的身体反应
语言不通、饮食不一、
地域不同的生活差异
……
12月16日,於成洋向记者分享这趟用时6个月的行程。
於成洋是天津市东丽区人民检察院第三检察部检察官,今年5月,在接到援藏报名通知后,他主动申请报名赴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人民检察院。
“援藏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恰好遇到这样的机会,毫不犹豫就去了。”於成洋对这趟援藏之路充满了期待。
动辄几百公里是常有的事
“刚下飞机就头晕、头疼,心悸气短。”初到藏区,於成洋面临考验的第一道难关——高原反应。
从低海拔的天津到高海拔的西藏,空气稀薄、日照时间长、辐射强烈的气候环境让於成洋很难适应。
“吃药缓解,靠自身的意志克服。”於成洋介绍,支援工作期间,按照昌都市人民检察院安排,赴卡若区人民检察院工作,卡若区地广人稀,案件量较大,案多人少问题突出。出去办案,动辄几百公里是常有的事。
刚到不久,於成洋就接手了这样一起案件。
需要驱车三百多公里到一名因案致贫的刑事案件被害人所在地开展司法救助社会调查和上门听证工作。
於成洋和同事沿着澜沧江上的挂壁公路、翻越海拔4800余米的布朗山,沿着崎岖坑洼的查芒公路赶赴芒康县,再沿着318国道驱车翻越海拔4000余米的觉巴山赶赴芒康县如美镇竹卡村,颠簸的路途和高海拔的环境,让於成洋头晕心慌。
“听不懂藏语,而且当地方言也不通,全靠同行藏族同事翻译。”於成洋尴尬一笑,千辛万苦抵达目的地,没承想沟通成了大难题。
在随行同事的帮助下,於成洋详细地了解到申请人在案件发生后致残、致贫的具体情况后,制发检察机关的救助意见。
“所有的不易在接到哈达的那一刻烟消云散了。”救助款发放后,申请人家属专门赶赴卡若区检察院表达谢意,为於成洋和他同事们献上了锦旗和哈达。
图三为群众为於成洋(右一)送上锦旗及哈达。
忙起来没日没夜
“如何把案件办理得更扎实更高效”是於成洋援藏工作中的又一难题。
“涉案金额特别巨大,案件本身年代久远,各项记录也不齐全,取证比较困难。”在两起职务犯罪案件中,犯罪嫌疑人态度顽固狡猾,案件久久不能取得突破。
如何取证?成了於成洋日夜苦思的难题。
从提前介入开始,於成洋全程跟进此案,他不放过任何一个案件细节,详细比对案件中银行流水中的细微数字,仔细审查案件卷宗100余册。逐起事实、逐个证据、逐份笔录皆与调查人员对接指导。
同时,於成洋和天津检察机关职务犯罪条线办案骨干、专家联络请教,帮助监察机关明确调查方向和思路;与当地上级检察机关沟通研究,逐项分析制定查证方案。
“忙起来没日没夜,直到证据被‘挖掘’出来才松了口气。”在多方努力下,两起案件3名犯罪嫌疑人均被逮捕。回想起那些日子的忙碌,於成洋却觉得很充实。
“工作认真、一丝不苟、具有精品意识、能想到问题前面去。”提起於成洋,同事们纷纷竖起大拇指。
此外,为有效预防犯罪,於成洋立足检察监督职能,积极开展检察建议工作。
其对该检察院3年来办理故意伤害等案件进行总结研究,在经过细致调查和对相关政策规定的深入研究后,他就婚恋家庭矛盾及邻里纠纷易导致伤害案件的问题,向当地8个乡镇制发隐患排查防范工作检察建议。
援藏期间,他办理了昌都市首例侵犯知识产权案件,该案涉案人员10余名,假冒产品货值近百万元,依法审查逮捕3名制假售假犯罪嫌疑人,为被害企业挽回损失。
“དཀའ་དྲིན་ཆེ”是於成洋在援藏期间听当事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汉语意思是“谢谢”。
就想为这里多做一些事
“援藏的意义”是於成洋思考最多的问题。
“这里人员较少、技术条件相对落后。”於成洋清楚,“缺人”是这里最显著的特点,比起干具体的案件工作,援藏更重要的是传帮带。
做什么?怎么做?
於成洋认为援藏干部是两地在业务上互学互鉴的有力推动者。
基于此,於成洋针对电信网络诈骗关联犯罪等常见法律适用问题与当地同事开展交流培训;收集昌都检察机关在办理职务犯罪案件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对接沟通天津市人民检察院、昌都市人民检察院相关部门,协助推动开展“津昌”两地职务犯罪检察业务交流互鉴活动,充分分享办案经验。
不仅如此,於成洋结合区院部门工作实际,制定办案安全及职务风险防控机制,针对外来人员接待、办案区管理、案件分配、接触当事人、权力运行等多个方面完善制度文件,为援藏之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情”是於成洋对藏族人民的真实感受,短短6个月时间,与这里的人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就想为这里多做一些事,在这里有很多长期坚守在西藏的同事,我非常钦佩他们身上能吃苦、能战斗、能忍耐、能团结、能奉献的精神。”今年11月,回到天津的於成洋感慨道,“还是有很多的不舍,如果还有机会,我一定义不容辞。
编辑|宋胜男 朱晔 刘旭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