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破事就发朋友圈的人,没见过世面”

乐活   2025-01-14 22:10   四川  

作者 / 佚名

      

“没见过世面的人,一点破事就发朋友圈。”

你赞同这个观点吗?

我在写这篇文章之前,先说一位身边朋友的故事。

我的这位朋友,她平时很爱在朋友圈上记录生活,最近却关闭了朋友圈。

她说有次发照片分享心情,没想到大家的关注点全在她的脖子上。

有人说你怎么老戴这条白金项链炫耀,有人说项链闪瞎了眼,求别戴了。

甚至我们有位共同的朋友,私下也悄悄问我,你看她经常在朋友圈晒那条价值不菲的项链,难不成是被哪位土豪包养,不敢摘下吧。

殊不知,那条项链是她外婆去世时留给她的。

每当想外婆的时候,或经历了特别的事,她都会拍照留念。

 01 

鲁迅先生说过: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你眼中的世界,有时并不是你想的那样。

而一个人最大的恶意,就是将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别人,并一直认为自己是正确的。

如图,这是一张爱因斯坦的脸型面具。


这张脸是凹进去,还是凸出来的呢?

你一定会说是凸出来的。

没错,它看上去就是凸出来的。

而下图是这个面具的侧面视图。


这样看,它竟然是凹进去的脸。

其实这是BBC(英国广播公司)一档节目中提到的例子,为什么看第一张图会让你产生错觉呢?

认知学家解释:
由于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凹进去的脸,因此头脑中无法形成凹进去的脸的图像。

所以说,仅凭一个侧面去评判人的全貌,很容易,但也很不公平。

同理,很多事,你能看到的其实只是冰山一角,你无法感同身受,是因为不曾经历过,所谓的真相也只不过是你以为。

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很多人习惯以自我想法来猜测事物本身。

之前,一张女性工作人员身穿一件黑色吊带裙,在窗口办理业务的照片在网上流传。


上班竟然不穿工装?

如此随意的作风,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网友认为这位工作人员很不专业,穿成那样办公实在有碍观瞻。

然而我们不知道的是,她其实当天已事先请过假。

当她换好便服准备离开,正巧有人前来办事。

为了不耽误对方,她推迟离开,临时受理了业务。

本是助人为乐的暖心行为,却被人误解拍照晒到网上。

 02 


心理学上有一种“投射效应”,意思是人总会产生一种错觉,习惯用自己的想法和标准去分析别人,并以为对方也会和自己一样。
这种现象很可怕。
还记得那个轻生的安医生吗?
事情的起因是她和丈夫在泳池里跟两个男孩发生争执,随后男孩的家属跑到安医生的单位,要求开除她。
接着,一段没有前因后果、只剪辑了部分事实的视频在网上疯传。
视频标题是“疑妻子被撞,男子竟游泳池里打小孩”,迅速引发了舆论暴力。
针没扎在自己身上,你永远不知道被扎的人有多痛。
安医生被人肉搜索,承受了巨大的舆论压力,最终不堪重负,选择了轻生。




那些随意评论的键盘侠,可曾想过,当你不明真相却肆意攻击别人时,其实是在推波助澜,甚至可能成为压垮无辜者的最后一根稻草。
人心中的成见,像一座大山,难以撼动。
有时候,我们口口相传的那个人,可能并不是真实的他,而是我们臆想中的他。
比如,你眼中斤斤计较的“吝啬鬼”,可能把所有积蓄都寄回了家;你觉得炫耀的“拜金女”,或许正是用牺牲周末的时间努力工作换来的;至于那个冷漠刻薄的领导,也许在关键时刻特别有正义感,甚至富有人情味。
反过来,那些总是对你笑脸相迎的人,也可能暗藏心机。
发朋友圈的行为也常常被人贴标签。
发自拍的就是自恋,发旅行照的就是装,甚至你发些吐槽,都会被说成矫情、抗压能力差。
“谁的生活不难呢?这些破事,不值一提。”
可是,最让人难过的,往往就是没人理解你的感受。
现代人的快乐和悲伤,都需要一个出口。
朋友圈原本是记录生活、分享心情的地方。
晒证书,可能是埋头苦干一年换来的成果;晒化妆品,可能是加班熬夜无数个通宵的奖励。
这些对发朋友圈的人来说,是有特别意义的。
可有些人,却总喜欢用自己的偏见,把这些真心的分享解读为炫耀。
他们忽略了照片背后,那份雀跃的欣喜,以及渴望被看见的真实自我。

 03 


我听过一个故事。
一个女孩把新买的iPhone放在钢琴上。
同学看到后讽刺她:“真会装,非得把手机放这么显眼的地方。”
女孩笑了笑说:
“我弹的是一架80万的钢琴,可你却只看到一个7000块的手机。”
俗话说,眼界决定境界。
越是以自我为中心,眼界就越狭窄。
一个人看不惯的东西越多,他的格局也就越小。
当你接触过形形色色的人,见过更多世面时,你会发现:
用奢侈品的人不一定是在炫耀,开豪车、住豪宅的未必是在炫富,秀恩爱、晒孩子、分享升职的,也只是想表达喜悦而已。
这些或许就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看不惯就屏蔽,无需多加议论。
我平时也爱发朋友圈,幸运的是,我的朋友们都很包容,偶尔调侃两句也无伤大雅。
我很珍惜这些善意,也常常为他们的朋友圈点赞。
人与人之间的偏见,往往是因为你没有经历过别人的生活,所以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别人的人生。
 04 

我很认同这段话:
你走进过布达拉宫,见到最近的蓝天和最白的哈达,就会对生死有不同的见解;

你从塞维利亚大教堂游历过一圈,就不会以为失去一个前男友,就失去了整个世界;

你在华盛顿住上几个月,就不会再有狂热的西方崇拜。

当然所有的这些,不是为了让自己在下次聊天的时候秀优越感;

而是为了在任何时候,都能从容不迫、不卑不亢,包容世间万物的多样性,不过于大惊小怪。

看你微信头像,就知道你很 low 。

看你背名牌包,就知道你爱炫耀。

看你加班至深夜,就知道你爱钱。

看你离婚了,就知道你不顾家。

……

今后,我再也不想听到这些非黑即白的幼稚言论了。

不随意评价他人,不造谣不传谣,才是一个人深入骨子里的修养。

我愿你我都能互相尊重,不戴有色眼镜看人。

也愿你我敢于撕下别人轻易贴上的标签,勇敢做自己。



- END -




蓝里
很多有趣的灵魂都在蓝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