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新春 探寻苏轼笔下的日照遗迹⑤:丁公石祠

时事   2025-02-02 22:11   山东  
我们不做信息搬运工,我们是日照微信原创车间!
大众网日照·海报新闻 爆料热线:0633-2186677


春节,是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的温馨时刻,也是我们回溯历史、传承文化的黄金契机。“新春探古韵,苏韵照日照”。苏轼,这位北宋文坛的巨擘,其诗词文章、人格魅力,历经千年仍熠熠生辉。日照,这座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海滨城市,承载着无数岁月的记忆。当苏轼遇上日照遗迹,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在这万象更新的佳节,我们特别开设《苏轼与日照》系列丛书之“古韵新春:探寻苏轼笔下的日照遗迹”线上展播特别栏目,邀您一同踏上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为您的新春佳节增添一抹别样的文化色彩。

《苏轼与日照》是在日照市委推动下,由日照市政协统筹全市资源牵头组织,五莲县政协会同市政协文史委精心编篡的,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36万字。


丁公石祠:千载共山青

凤翮高骞侍从班,羽仪方仰忽投闲。
削成丘壑疑天外,领就烟霞出世间。
永誉自了高月旦,神游从此托仙山。
独余千里瞻依在,遥见云头鹤往还。
——明·丁惟宁  《山中即事》


  一处遗址,凝聚着一段历史故事;一个村落,编织着一串文化密码。苏轼知密州二年,留下了超然台等胜迹,日照山水有幸,亦得旷世文豪题书“白鹤楼”,让九仙山白鹤楼得以名垂千古。苏轼去后,白鹤楼沉寂了五百多个春秋,直到明代万历年间,另一位“鹤鸣之士”丁惟宁追寻苏轼遗迹来到这里。在这里,丁氏父子和白鹤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白鹤楼下建起了闻名遐迩的全石建筑——“柱史丁公祠”(亦称丁公石祠),让秀丽的九仙山更加迷人。


  丁公石祠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系诸城名士丁耀斗为颂扬其父丁惟宁的功德,以昭后世而兴建,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祠坐北朝南,全部用石料建成。万历三十八年(1610)在石祠前建石坊,石坊前额镌“仰止坊”斗大正书,右署“赐进士中宪大夫湖广副使前巡按直隶监察御史丁公讳惟宁”,左署“万历三十八年孟冬吉旦男耀斗建”。正面石坊两边的石柱上,题刻有“一咏一觞畅百年之逸兴;勿伐勿剪绵千载之遐思”行书对联。

  丁惟宁,字汝安,又字养静,号少滨,诸城人,明嘉靖进士,学识淹贯,工诗文、善书法,历任河北清苑、山西长治知县、四川道监察御史、湖广郧襄兵备道副使等官职,是明嘉靖、万历年间一代鸿儒、著名清官。丁惟宁秉性耿介,为官清正,在湖广郧襄任上无辜遭贬,拂衣归里,隐居于九仙山东南麓。


  据史志记载,丁惟宁性格刚直、不阿权贵、遇事敏练,在山西长治县令任上时平抑豪强、革除弊政,离任时万民空巷夹道相送,后长治百姓为之立祠纪念。任御史巡按直隶时,拆除了大太监冯保的生祠,释放了因白莲狱案株连的千余人,百姓为之拍手称快。丁惟宁为官清正,三任要职,但每次归里,随身行李仅图书衣被而已,别无长物。辞官归里后,当地官吏虽欲结纳,却经年不得一见。县令使公人送八百两银子至门,说是旧例皆然,丁惟宁坚辞不受。他在家中西园种韭数十畦,售于市集,有人嘲笑他辞金不受而求利于韭,他说:“官银非吾所有,圃蔬自食其力”,闻者皆叹服。丁惟宁奉亲至孝,每逢父母忌辰,必着白衣而斋素,室内悬父母像,朝夕相拜,乡人无不崇敬。丁惟宁清廉持家的家风贯穿一生,也以此教育自己的子女。丁氏家族绵延数百年,闻人名士辈出,这与其崇廉尚俭、低调严正的家风密不可分。

  白鹤归华表,青山作主人。官场失意的丁惟宁在九仙山找到了自己的桃花源,避世隐居二十余年,终老于此。万历三十六年(1608),丁公长子耀斗得知父亲有去世后长眠于此地之意,于是伐石作室,建石室三间,以石之坚固,以期长存于天地之间。两年后,又于石室前建石牌坊“仰止坊”。万历三十九年(1611)丁惟宁去世,丁耀斗兄弟迎丁公神主于石室之内,石室自此辟为祠堂。从此,丁公石祠与白鹤楼一起,成为了这方土地独特的文化符号。

   《金瓶梅》是“明代第一奇书”,然而,书的作者“兰陵笑笑生”究竟为何人一直是个谜,数百年来争论不休,成为“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2000年以来,据有关学者考证,提出了“丁惟宁父子三代著述《金瓶梅》之说”,丁惟宁之父丁纯是《金瓶梅》的始作者,毕其功的是丁惟宁,丁惟宁之子丁耀亢订正补充、镌版印刷,并创作了《续金瓶梅》。2000年10月和2013年5月,第四届和第九届国际金瓶梅学术研讨会两次在五莲县召开,与会学者考察了九仙山与丁公石祠,对“《金瓶梅》作者丁惟宁说”进行了深入论证。众多的研究发现表明,在《金瓶梅》与《续金瓶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隐含《金瓶梅》作者“兰陵笑笑生”之谜的密码。

  “东望五莲西九仙,鼎峙并成三不朽。”(明张献之《送丁先生藏主山中》)400多年过去,丁公石祠经受社会变迁和风雨侵蚀,依然保存完好,壮丽如初。睹物思人,不由让人惊叹古人的智慧。


  “高风与孝思,千载共山青。”(明王復《谒丁先生祠堂》)丁惟宁仕途坎坷,不得志而归隐林泉,但他的德政和风骨,已与坚固的石祠一样不朽,与巍巍青山魂魄共之。而今,丁公石祠与苏轼“白鹤楼”题书一样,犹如一座文化地标,让五莲山水有了厚重的文脉传承,光耀千秋。



责任编辑:李本亭 刘晓
新闻爆料/新闻热线:0633-2186677
广告合作:0633-2186667


大众网日照
“大众网日照”是大众网日照频道继网站、论坛、手机报、海报新闻客户端后又一官方宣传互动平台。在这里,了解日照人关心的话题,新鲜的趣闻,权威的资讯。真诚为日照网友打造贴心的服务互动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