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预告|“百位名人进世纪中大”系列讲座暨若海讲坛第49讲

文摘   2024-11-06 08:31   广东  


-主讲人简介-


谈哲敏,1965年生,江苏宜兴人。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气象学会第二十九届理事会理事长、世界天气研究计划(WWRP)中国委员会主席、国际气象学和大气科学协会(IAMAS)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大气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谈哲敏主要从事大气动力学、台风动力学与大气可预报性等领域的基础性理论研究。在大气边界层动力学、台风动力学和灾害性天气预测理论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研究成果,产生重要国际影响。


许映龙,正研级高工,专业技术二级,1990 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天气动力学专业,现任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技术总师、中国气象局重点创新团队远洋气象导航团队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兼职首席教授;先后入选全国台风及海洋气象专家工作组成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新时代气象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计划气象领军人才和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防汛抗旱专家。获2023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15)、全国气象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奖励。长期从事台风监测预报业务及技术研究,近五年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课题各1项、中国气象局气象关键技术发展专项1项、中国气象局风云三号 /四号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等项目3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项目1项和面上项目2项,主持研发的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的台风路径集合预报订正方法、基于多种智能计算方法的台风路径集成预报模型和基于风云气象卫星的台风监测分析技术等多项成果在业务应用中效益显著。


-报告摘要-

对流自聚合动力学:干区形成与演变

大气对流触发、形成与发展、演变是大气中一个最为基础性过程,其对大气的反馈过程对对流性天气系统、气候形成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对流自聚合过程可视为初始均匀湿度和温度场中同时发生干区出现/扩大与湿区的收缩/增强过程。作为对流自聚合中湿区的孪生兄弟,干区在对流自聚合过程中对区域的湿度和能量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利用数值模拟研究对流自聚合中干区的触发,特别是其边界层中的持续变干过程。在干区边界层中,空气密度增加导致高压异常增强,从而驱动边界层辐散流放大并引起边界层下沉运动增强。下沉变干的虚拟效应抵消了下沉变暖和边界层过程,进一步增加了边界层空气密度。分析表明这种 “干-下沉”反馈是这导致对流自聚和中干区形成根本性机制。事实证明,即使在非常大规模(3000 公里 39000 公里)的云分辨对流自聚合模拟中,这种“干-下沉”反馈也非常重要。

台风海洋气象业务预报现状及关键技术

首先回顾近几年中央气象台台风、海洋气象和远洋气象导航的业务现状,以及在台风海洋气象监测、台风路径预报、台风强度预报、海上大风预报、海雾预报和远洋气象导航等方面的主要监测预报关键技术及进展,总结分析台风海洋气象业务中存在的主要业务需求和技术难点,面对越来越高的台风海洋气象预报精细化需求,现有预报技术仍很难以满足社会公众的精细化服务需求,精细预报和致灾影响预报与政府防灾减灾的精准施策之间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台风长时效生成预报、台风路径长时效预报尤其是生成初期的长时效路径预报、台风近海快速加强预报、台风临近登陆前的路径精准预报、台风陆上路径的精细预报、台风极端暴雨预报、尤其是台风(残涡)与低值系统的远距离相互作用或与西南季风的相互作用导致的极端暴雨预报、海上大风及海雾精细化监测预报、以及恶劣海况条件下的船舶失速、避台、航线规划、航行风险预警等远洋气象导航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仍是制约台风海洋气象业务迈向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的巨大挑战和困难,因此不断加强台风海洋气象智能化监测预报关键技术研发和改进工作仍然迫在眉睫,人工智能技术和物理驱动相结合虽然可能是未来解决的技术途径之一,但仍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

--- ATMOS ---

撰稿:林柏富

编辑:曹煜颍

责任编辑:樊涌涛

初审:王东海

审核:游顺勇

审核发布:郑慧

欢迎投稿

mediaofsas@163.com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
发布中大大气科学学院的相关资讯,反映学院师生的精神面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