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村到科研前沿:新中国的辉煌与我的成长
01
根植于土地上的家国情怀
1989年5月,我出生在黑龙江省甘南县查哈阳乡富国村,一个静谧的乡村。我的父亲是一名教师,也是一名共产党员,母亲则是勤劳的农民。那时的中国,正经历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深刻变革,祖国的进步渐渐显现,但对于我们这样的乡村家庭,很多变化仍然是渐进的。童年的记忆里,家里住的是土房。夏天,父亲会用一个大蒲扇为我们扇风,冬天则靠着炉子取暖。那时候,我们家生活简朴,生活的细节中充满了父母的辛劳与爱。
02
时代的变迁与个人的成长
1995年,我进入了小学,那个年代的同学们都很朴实,大家都在努力学习,期盼着未来的美好生活。约在1996年,家里终于安装了电话。这不仅改变了我们与外界的联系,也象征着家乡逐渐融入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1998年的抗洪灾难,虽然我们所在的嫩江松花江流域也是重灾区,但国家的救援物资和社会各界的支持让我们感受到了团结与温暖。那时,我们一家人也体会到国家在灾难面前的坚强与无私。而1999年的王伟事件、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和澳门回归,则让我认识到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坚定立场。
03
教育的力量与个人梦想
1999年秋收时节,全家人都在田地里忙碌,但在10月1号那一天,我们暂时放下了手中的活儿,休息了一天。父亲深情地说,这是为了观看新中国成立50周年的大阅兵,见证祖国的强大与进步。我记得那一天,电视上的阅兵仪式让我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也更加坚定了我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决心。
2000年,我进入查哈阳乡初中;2004年,我考上了甘南县的重点高中。中学时代,我专注于学业。我的目标逐渐明确:通过读书走出农村,了解更广阔的世界,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一时期,乡村的变化也在加速,村村通公路建设让我们告别了沙土路,村庄的面貌焕然一新,农业机械化的逐步引入使得农民的生产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都让我感到祖国的力量正在不断增强。
04
求学之路与科研梦想
2007年,我顺利考上了中国医科大学,这标志着我开始了人生新的篇章。在大学里,我不仅学习了专业知识,也逐渐对科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11年,我被保送到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专注于心血管及代谢性疾病的研究。这一阶段,我深感国家在科技领域的投入和支持,令我能够在高水平的学术平台上追求自己的科研梦想。读博期间,我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研究论文。每一次的研究突破,都让我体会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也坚定了继续潜心科研的决心。
05
回报社会与为国服务
2016年,我博士毕业后作为优秀人才来到河北医科大学工作。作为副教授的我,带领研究生们继续研究脂质代谢与相关疾病,努力推动学术研究向前发展。2021年,我晋升为正教授,这不仅是个人职业生涯的提升,也是国家对我努力的认可。
在科研之余,我也希望能够为国家的发展建言献策。2022年,我加入了九三学社,成为其中的一员。这不仅让我有了更广阔的视野,也让我能够通过这个平台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国家的进步贡献力量。
06
结语
回顾新中国成立75年来的辉煌历程,我深刻体会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密不可分。从乡村到城市,从学子到教授,我的个人成长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将继续努力,关注国家的发展与进步,铭刻家国情怀,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作者:高明明,河北医科大学)
【END】
九三学社石家庄市委
编辑|张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