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学2024年优秀导学团队
机械学院
智能与新能源汽车可靠性研究团队
团队合照
团队简介
机械学院“智能与新能源汽车可靠性研究团队”由赵礼辉副教授主持,团队由郑松林教授于2002年组建(郑松林兼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可靠性技术分会主任,2021年退休),现有4名副教授、1名中级实验师和39名在读硕博研究生。依托“机械工业汽车底盘机械零部件强度与可靠性评价重点实验室”及“上海市新能源汽车可靠性评价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省部级平台,团队以智能与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关键总成为载体,在全寿命周期内的可靠性目标制定、可靠性设计与分析、可靠性试验与验证、失效分析与优化等全流程可靠性技术及装备的开发等方面开展研究,可为需求企业提供可靠性一体化服务完整的解决方案,是一个致力于智能与新能源汽车可靠性技术服务与检测的专业团队。
近5年来,团队连续获得省部级人才称号2人次(张东东、翁硕获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获批省部级项目6项,横向项目7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达2200余万元,发表高水平论文73篇(其中SCI论文32篇,EI论文10篇),授权发明专利13项,主持及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7项,荣获“机械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上汽集团技术创新二等奖”等多项荣誉。上述成果为团队在智能与新能源汽车可靠性技术研究与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团队理念
搭建科学与工程之间的技术桥梁,探索装备可靠运行的寿命边界。
立足可靠耐久,聚焦科技前沿,深耕工程实践
团队自成立20余年来,始终围绕车辆强度可靠耐久评价及设计开展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技术开发,累计培养汽车可靠性相关领域研究生200余人,累计服务企事业单位超过120家,其中包括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上汽汇众、博世华域、泛亚、蔚来汽车、小米汽车、上海机动车检测中心、盐城试验场、北汽福田、广汽、一汽、长安、中信戴卡等国内众多知名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企业。随着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团队聚焦车辆载荷大数据与健康状态监测技术,自主开发了车端载荷数据采集模块,可通过4G/5G移动数据实时传输至存储云平台,并利用自主开发的载荷数据处理软件,结合车辆系统动力学仿真,可实现汽车整车及关键总成健康状态的实时监测与评估,该技术已经成功搭载上车在全国重要城市(上海、北京、武汉、重庆、贵阳、广州等)进行应用,目前累计测试车辆载荷里程达100万公里以上,为我国车辆可靠性设计与开发提供了丰富的“中国工况”。
同时,面向车联网用户大数据的载荷可靠性评价规范制定方法,团队提出了用户工况识别智能算法和基于大样本的全寿命周期损伤目标确定方法,形成了面向整车和系统多部件、多失效模式的损伤协同等效加速方法和基于工况转移概率的载荷谱编制方法,基于用户大数据的新能源汽车可靠性评价规范制定方法已初步形成完备流程,正牵头制定汽车工程学会团体标准“乘用车电驱动系统可靠性试验方法”,以电驱动可靠性评价为基础,进一步拓展至各个部件,可构建出完整的新能源可靠性设计与评价体系,助力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高质量发展。
齐聚和谐团队,激励奋斗青春,专注学生发展
团队导师组不仅在科研项目的宏观布局上精心策划,还身体力行,将团队文化建设深深植根于精神与信念的沃土之中。团队倡导师生共融、携手并进、相互成就的价值观。在每一次学术交流与研讨中,师生之间建立起平等的对话桥梁,教师以开放的心态倾听并珍视每一位学生的科研见解与创新火花,激发思维的无限可能。
在学术探索的道路上,导师们倾囊相授,不遗余力地传授研究方法,耐心解答疑惑,为学生的科研之路点亮明灯。我们的老师引导我们使用SMART原则(具体、可测量、可达成、相关、时限)来设定目标。这种目标设定让团队的每个成员都能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任务和期望,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在汽车可靠性研究的推进过程中,定期回顾和调整目标也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的老师每隔一段时间都会组织会议,检查团队的进展情况。这种回顾不仅能让团队成员及时发现问题,也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目标。例如,当我们发现某个实验的结果未能如预期时,老师鼓励我们深入分析并调整研究方法,以确保最终目标的实现。老师还鼓励我们采用多种沟通方式,包括面对面的讨论、线上会议和即时通讯工具,以便于实时交流和信息共享。无论是研究进展、实验结果还是遇到的困难,大家都能够及时讨论,确保信息的畅通。
在生活中,老师们如同家人般细心关怀,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健康,营造出温馨如家的团队氛围。情感上,导师们更是学生的心灵导师,适时给予鼓励与支持,帮助学生在挫折中成长。在挑战中,老师们培养了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与深厚的家国情怀,定期组织的团建活动,如共青森林公园户外拓展和年会节目,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
汇聚爱心能量,敢于奋勇争先,实践汽车强国
我们课题组成员不仅是科研探索的先锋,更是志愿精神的践行者。他们以实际行动响应时代的召唤,积极参与各类志愿者活动。课题组沈少杰、孟超、丁一等同学曾参加新生迎新志愿者服务、考研志愿者服务,并参与了“五一凌晨五点半”活动,为校园的环卫工作者送上热茶和各类生活用品。每年,课题组平均参与各类志愿者活动约120人次,参与无偿献血活动约20人次。通过这些志愿活动,学生们亲身接触到社会中的各类群体,尤其是那些需要帮助的弱势人群。无论是参与社区清洁、照顾孤寡老人、助学扶贫,还是参加环保行动,学生志愿者们都能深入了解社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逐渐培养起对他人和社会的关怀意识。这种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不仅影响他们当下的行为,也会在未来的职业和生活中继续发挥积极作用。在课题组内,当孙伟博士的新生儿因突发情况急需献血时,老师们以身作则,提供物质帮助,同学们也积极响应,互帮互助,展现了集体的凝聚力和责任感。
除了参与公益类志愿服务,课题组成员在学术活动中的志愿服务同样充满挑战与价值。在学术会议和科研项目中,学生们不仅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者,还承担了大量辅助科研的工作。尤其是在一些科研条件艰苦的场合,学生们展现了极大的责任感和毅力。例如,在试验场的可靠性测试的科研项目中,学生们参与了长时间的实验与数据采集工作。这项任务要求他们协助教师和研究员进行持续数月的试验,过程中既枯燥又充满挑战。实验环境往往十分恶劣——高温、噪音等不良条件,枯燥重复的操作,都是他们必须克服的困难。尽管如此,他们依然保持高度的耐心和毅力,坚持完成每一个实验环节。正是因为他们的辛勤付出,研究人员才能获取到完整、可靠的实验数据,为中国汽车行业的可靠性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试验过程中,学生们常常需要在深夜处理数据、反复校对,甚至在寒冷的冬天守在户外进行耐久性测试。虽然这份工作既辛苦又繁琐,但学生们从中找到了强烈的责任感和成就感。这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正是科研与社会志愿服务中最闪耀的部分,通过在科研项目中的坚持与努力,学生们不仅锻炼了专业技能,还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价值,相信在未来中国汽车强国建设的道路上,从团队走出的学生都会贡献出一份力量!
团队成就
学术成果
左右滑动查看图集
团队学生所获奖学金
图2.1 邓家辉荣获2022/2023(一)-2023/2024(一)年校级研究生一等奖学金
图2.2孟超荣获2023/2024(一)-2024/2025(一)年校级研究生一等奖学金
道德风尚、学科竞赛、文体比赛
等获奖情况
左右滑动查看图集
社会实践、社会工作等情况
图 4.1 2023年9月沈少杰、孟超、丁一参加上海理工大学研究生新生迎新志愿活动
图 4.2 2023年5月沈少杰、孟超参加上海理工大学“凌晨五点半”志愿活动"
图4.3 2024年9月党员同志及入党积极分子参加上海理工大学红色研学活动
专利
左右滑动查看图集
突出事迹
左右滑动查看图集
团建活动
图 7.1 2023年4月9日共青森林公园春游活动
图 7.2 2023年9月10日往届校友联合教师节团建活动
图 7.3 迎新春写对联活动
校企合作
图8.1 与中汽研汽车试验场股份有限公司建立“汽车可靠性失效分析与预防联合工程技术中心”
图8.2 与苏州苏试试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立“智能与新能源汽车可靠性联合研究中心”
以优秀导学团队为榜样展现上理师生风采
上海理工大学优秀导学团队评选活动旨在展现学校优秀导学团队风貌,打造和谐导学共同体,树立研究生导学关系建设活动品牌。上海理工大学优秀导学团队介绍仍在继续,活动详情请持续关注上海理工大学研究生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