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心向往之又“盛情难却”——马戛尔尼使团出使大清
乔玉璞/山东阳谷
十七、十八世纪,欧洲传教士纷纷来到大清,都沉醉于多姿多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他们在向欧洲反馈中国印象的过程中充斥着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从而为启蒙主义运动方兴未艾的欧洲提供了思想渊源与精神滋养。当时对中国文化的尊敬与推崇绝不仅仅局限于以马戛尔尼为代表的上流社会,而是一种风靡欧洲的时髦,亦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作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当时的欧洲曾刮过“中国热”风潮,往大清国去一趟那是有身份的人的事儿,是求之不得的事儿,是心向往之的事儿。马戛尔尼对大清就充满着期待与向往。特别是十八世纪的英国,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即将完成工业革命,其殖民扩张势力正猛。英国是工业化的领头羊,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格局也处于形成之中。英国急需海外市场,扩大对外贸易,而大清人口众多,幅员辽阔,资源丰富,而且市场巨大,它不但不扩大开放,反而严厉地限制外来贸易,最受限制的国家当然大英帝国了。为让大清进一步开放口岸,扩大贸易,英国曾尝试过派遣使团大清。1787年,派凯思卡特使团前往大清,第二年6月10日,抵达苏门答腊附近的邦加海峡时,凯思卡特猝然病逝,使团被迫返回。时隔四年,大清向英国发出“邀请”,要英国派一个使团来大清,英国当然牢牢地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了。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农历8月13日)乾隆帝80岁大寿。要提前一年多“晓谕”臣民和属国,特别要求属国国王或首领等届时祝寿,那些封疆大吏们也要提前“昭告”常与他们打交道的外国人(在大清的办事机构),让他们国家也要派使届时祝寿。不提前“晓谕”“昭告”,谁能记得你家皇帝的寿辰?而且也让来者留有充裕的时间做好前来的准备,还要留足路上的时间。“晓谕”也好,“昭告”也罢,都含有皇帝“命令”的意思,以此彰显大清盛世安康、皇恩浩荡、威仪天下,这只能叫做“晓谕”和“昭告”,而不能叫做“邀请”,“邀请”就没有“命令”的意思。平辈间相互要求做某事或晚辈要求长辈做某事才叫做“邀请”。让人前来祝寿本为大喜事,让人分享喜悦,更是喜上加喜,民间也这样做法,皇帝也不例外。任何大臣和封疆大吏都不会放过这个给皇帝祝寿贺喜而“表现”自己的机会。尤其封疆大吏,谁“昭告”来的给皇帝祝寿的“外国佬”越多,谁本事越大,对皇帝越忠诚,也越能讨皇帝欢心,在皇帝面前说话越好使,有百益无一害。当时,大清的广州官员就是这样做的。1789年9月25日,大清的粤海关监督向广州东印度公司特选委员会下属的英国万和行(驻广州)的官员哈里森提出一件事儿,明年8月13日,我家乾隆帝八十大寿,希望所有在广州贸易的国家能派两名成员,去北京祝寿。我要特别向你们大英国在广州负责贸易的官员指出,大英是备受大清国尊重的国家,我想先听听你们的意见,我好再去与其他的外国人商议。但哈里森却提出,北京(大清)从来没有接待过外国商人,恐怕俺们的代表去了被扣押,我还担心向您们的皇帝叩头。大清的粤海关监督向他保证绝不会扣押祝寿者,且沿途官民还会热情接待祝寿者,费用由我方承担,但向皇帝叩头是必然的礼节。哈里森回应说,关于向皇帝叩头一事,所有体面的外国人都不会同意,他们只肯以自己国家的礼仪来觐见您们的皇帝。最后,在粤海关监督的强烈要求下,布鲁斯做出明确回应,表示同意随英国使团一同去北京,条件是他会得到良好的对待,也不会贬低他们的地位。大清的粤海关监督对此很满意,并很快向两广总督做了汇报,两广总督同意并通过在广州的东印度公司特选委员会向英国发出“邀请”。这时候,北京的清廷还没有任何准备接待西方人向乾隆帝祝寿的计划,意思是这个“邀请”是两广总督擅自做主的。而广州东印度公司特选委员会就此事立马向伦敦的董事会报告,再由董事会向英王报告,而向伦敦董事会的报告要在第二年5月才能送达。在伦敦的董事会接到了来自广州的报告,对其下属的这种处理方式很不满意,措辞相当严厉地谴责他们的行为过于懦弱,过于缓慢,错失了英国直接派人去北京(大清)为乾隆帝祝八十大寿的机会。英王接到伦敦董事会的报告,心想,人家主动“邀请”咱派人去给大清皇帝祝寿、捧场,真是“盛情难却”,也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与我的主意“不谋而合”,“正合朕意”,咱也别管北京有没有接待计划,咱就立马派人去。他很快召集了大臣会议,选派了一个富有外交经验的名叫马戛尔尼的率团前往,他也很想亲眼目睹乾隆帝的尊容,是他一辈子都心向往之的大事,欣然接受使命。其使命名为乾隆帝补祝八十大寿,实为商贸谈判,让大清进一步开放口岸与大英通商。马戛尔尼使团于1792年(乾隆57年)9月26日从英国动身,于1793年9月14 日,才在热河承德万树园觐见了乾隆帝,这个时候,乾隆帝的八十大寿(1790年农历8月13日)已过去快3年了,83岁大寿也过一个月了,这不要紧,乾隆帝这个83岁寿辰盛典还没结束,不晚,正好赶上。马戛尔尼使团还呈递了国书以及带来的价值不菲的一大宗礼物,此行完成了中英两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的官方高层间的外交接触。马戛尔尼使团的到来,与其说为乾隆帝补祝80岁大寿,不如说是祝83岁大寿。在觐见过程中,因礼节问题又节外生枝,发生了不小的不愉快。乾隆帝要求马戛尔尼向他行三跪九叩大礼,而马戛尔尼说啥也不肯,认为如此有损大英国格,他坚持以向英王行“单跪礼”的仪式向乾隆帝行礼,乾隆帝大为不悦,双方“拉锯”不止,最后,乾隆帝做出让步。“那个事我治不了你,这个事我还治不了你”,乾隆帝心生一计,即削减了马戛尔尼使团在大清活动期间的生活费。而马戛尔尼也心系他的祖国,不忘使命,在离开北京前夕,正式以书面形式提出多项通商要求,全被乾隆帝回绝。接着,乾隆帝很快下达“逐客令”,暗示他们赶快离开。在1793年9月21日他们匆匆离开承德,经过两个多月行程,于1794年1月8日自澳门起锚回国。英使团没有达到原来设定的任何目标,更甚的是有使团成员感到遭受了莫大的侮辱,做出了这样的描述:“我们像乞丐一样进入北京,像囚犯一样留在那里,像难民一样离开。”但是,使团也绝非白跑一趟,空手而归。乾隆帝也不是小心眼的人,还要“皇恩浩荡”遍施天下,还要讲究“有来无往非礼”的道理,本着“大人不计小人过”的态度,给英使团压(回赠)回了很多礼物。英使团一个更大收获是,大清准许他们从陆路南下,这正合他们的心意。这就等于让英人在自己“腔子里”走一趟,让他们看一遍自己的“内裤”,大清“隐私”全然不在。英人南下绝不是光走路,而是沿途考察大清的社会、官场、军队,也包括军事要塞,尤其是那宽衣大袖的、没有受过严格军事训练的清军,所使用的武器竟是英军多年前淘汰的,总体还处在冷兵器时代的兵器。难怪,有一使团成员说“只需几艘三桅舰就能摧毁其海岸舰队”。马戛尔尼使团还了解到中国社会有更多贫困孱弱的百姓,目睹了官民关系的紧张,看到了官员的贪污腐败。这一切都让随行画师画下来,让文员记下来。他们回国后,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以书面形式向英王做了报告。这些资讯对日后英国政府对大清的政治决定以至采取军事行动起了很大作用。这个时候的“英夷”已不再是一个弹丸之地的蕞尔小国,而是一个大清潜在的、强大的对手,这些事儿大清皇帝及其臣属也许全然不知。从此,英国人认为大清徒有“文明、富裕、进步”国度的虚名,只是一个空架子,以往的神话不复存在。大清就由此走下坡路,其厄运才刚刚开始。这时候,大清君臣没有人想过制止走下坡路的“招数”,仍沉睡在自己编织的“天下共主”的迷梦里。大清吃亏吃大了,英人赚大了。大清没人这样认为,自认为英人给乾隆帝“下跪”,就赚足了面子,一切都赢了。这是大清最大的收获。至于,两广总督“昭告”“英夷”给乾隆帝祝寿,得没得到乾隆帝的恩宠就不知道了,大概没有。这主要是英使在觐见礼仪上双方发生了严重分歧闹得很不愉快,让大清开放更多通商口岸,更让双方闹得产生严重隔阂与抵触,从此,双方不可能相向而行。四十多年后,英国人悍然发动了鸦片战争,可让大清及百姓吃尽了苦头。【作者简介】乔玉璞,山东省阳谷县作家协会会员,公开发表教育专业论文30余篇,主编校本培训教材4部,与他人合作出版论著5部,现喜爱散文写作,公开发表50余篇。
顾问:(排名不分先后)刘广涛 孙龙翔 张桂林
主编:田学敏
《东昌文学》发稿注意事项:
1.文章投稿直接粘贴就可,有喜欢用附件投稿的,请再直接粘贴出来。
2.信息(作者简介和照片等) 不全的和有明显错误(错字,标点,逻辑不合理)的不发表。
3.违反国家政策和有负能量的作品,大家一致通过影响平台声誉的稿件不发。
4.不接受重新发表及二次修改稿。
5.为展示诗人朋友风采,各位给《东昌文学》投稿的作者,如果您喜欢朗诵,擅长朗诵,那么,下次投稿时,除了原创首发的文稿,还可以附上MP3版文稿朗诵的音 频(也可以请朋友朗诵)。《东昌文学》平台将择优录用。
6.《东昌文学》微信平台主办方为东昌府区作家协会,线下有纸媒会刊《东昌府文艺》支撑,是《东昌府文艺》的主要选稿基地。
7.本平台现代诗、古体诗、散文、小说均可投稿,每次投3至5首;诗歌评论类每篇千字左右。
8.《东昌文学》原创平台投稿者请务必关注本公众号,以便联系。平台按投稿先后顺序择优用稿。文责自负。已被其他平台原创保护的作品切勿再投。
9.因业余时间编辑平台,时间、精力有限,请作者自行校对。三周内未被采用可自行处理。同一稿件两月内勿重投,不按要求和多次重投的不予采纳。
10.《东昌文学》投稿邮箱:dongchangwenxue@163.com。《东昌文学》微信公众平台号:dongchangwenxue。
11.东昌文学微信平台图片大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自行删除。
稿酬:
1.赏金60%左右支付作者稿酬,其余用于平台维护等(低于10元不发放)。
2.每两周发放一次稿酬。
特别提醒:【 好稿发头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