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
“家乡的风俗”,是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的第一篇习作。什么是风俗?是指一个区域的人群长期形成沿革下来的风气、习惯、礼节等文化现象的总和。“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离家三尺远,别是一乡风。”有的风俗热闹非凡,有的风俗新鲜奇妙,有的风俗趣味横生,要更深入地了解这种风俗。想一想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可以分几个方面介绍,重点介绍什么。在介绍的时候,可以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如果是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则可以把这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自然地穿插在合适的地方,如,"听爸爸说,这个习俗大有来历呢……”或“我查资料得知,元宵象征着……”,然后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如果你对这种风俗习惯有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表达出来。
那么,如何写好家乡的风俗呢?请注意以下
1、交代风俗名称和流行地区。
2、介绍风俗来历和主要特点。
3、描写参加风俗活动亲身经历。
4、表达自己真实感受和想法
注意:第一单元习作以《家乡的风俗》话题介绍一种风俗,或许你参加某种风俗活动的经历,写作重点是写出风俗的主要特点,以及详略得当的层次,还要加上自己对于这种风俗的实际体会。
我们读文章,常常发现有些内容写得很详细,有些内容写得很简略。如,《北京的春节》重点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几天,其他的日子则一笔带过。即使重点写腊八、初一,也不是铺开写,而是突出写最具特色的一两个民俗活动,给人印象颇深。
为什么这样写呢?仔细阅读就会明白,《北京的春节》讲的是当年北京地区过春节的独特习俗,而最能表现北京独特习俗的,莫过于这几天。这几天可以说是春节的高潮,所以要详写。其他的日子大体相似,就没有必要一一详细描述了。因此,文章主要写什么,次要写什么,是根据作者想要重点表达的意思决定的。
读文章的时候,分清文章的主次,就能领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习作的时候,先想好重点要表达哪些内容,把它们写得具体详细一点儿,其他内容则写得简略一点儿。详略安排得当,中心突出,才能更好地让别人了解自己想表达的意思。
阅读链接:
我于是猛地想起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记忆中这个日子在老外婆手里是从凌晨三点开始的。凌晨三点外婆就赤着脚下床,然后开始佝偻着腰紧张而麻利地忙着。
今天是腊月二十九。是围炉的日子,迎新送旧的日子。
在闽南老家,这一天是大忙特忙的日子。要擦桌擦床擦门洗地板,要蒸桌面那样大的白糖年糕、红糖年糕、咸味年糕,要炸成缸的“炸枣”,做整盆的五香肠,还要换上新浆洗的窗帘床单,铺上雪白的台布。然后,要开始热气腾腾地忙围炉的年饭。
夜幕降临时,大家便团团围坐在圆桌前。外婆开始祷告,舅舅们开始祝酒,小孩子们开始整段整段地往嘴里塞五香肠。
妈妈和老外公开始悠悠扬扬地哼起乡剧来。
于是,除夕噼里啪啦大笑着走来,又噼里啪啦大笑着离去。
--选自斯妤(yu)的《除夕》,有改动
小练笔:
《除夕》
《拜年》
《春节二三事》
《春节趣事》
《难忘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