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飞宇:大地

情感   2024-12-22 21:01   江西  




后台回复“读书”

即可免费领取52本精读好书

文|毕飞宇

主播|潮羽




开始语:现在几乎已经没有人去赞美农民了。因为真正的农民没有能力,也顾不上去赞美;剩下的人,也不懂得真正的农民,究竟经历了什么。


与您分享毕飞宇的文章:大地。




在村庄的四周,是大地。


某种程度上说,村庄只是海上的一座孤岛。


我把大地比喻成海的平面是有依据的,在我的老家,唯一的地貌就是平原,那种广阔的、无垠的、平整的平原。


这是横平竖直的平原,每一块土地都一样高,没有洼陷,没有隆起的地方,没有石头。你的视线永远也没有阻隔,如果你看不到更远的地方了,那只能说,你的肉眼到了极限。


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你的每一次放眼都可以抵达极限。极限在哪里?在天上。天高,地迥;天圆,地方。

我想我很小就了解了什么是大。


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这个大不是沙漠的大,也不是瀚海的大,沙漠和瀚海的大只不过是你需要跨过的距离。


平原的大却不一样了,它是你劳作的对象。每一尺、每一寸都要经过你的手。“在苍茫的大地上”——每一棵麦苗都是手播的——每一棵麦苗都是手割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插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割的。这是何等的艰辛,何等的艰辛。


不能想,是的,不能想的。


有些事情你可以干一辈子,但不能想,一想就会胆怯,甚至于不寒而栗。农业文明时代,为什么统治者的基本策略都是愚民?有道理的——只有愚民才能使农业文明有效地延续下去。


农业文明是不能允许农民有“个体”、有“思想”的,不能。一旦有,大地就会摇晃。所以,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和电气化,而摆脱农业文明的根本却不在“机械化”和“电器化”,而在不再愚民。

(有一年的大年初一,下午,家里就剩下了我和我的父亲。


我们在喝茶、吸烟、闲聊,其乐融融。我的父亲突然问我,如果把“现在的你”送回到“那个时代”,让你在村子里做农民,你会怎么办?


我想了很长时间,最后说:“我想我会死在我的壮年。”

父亲不再说话,整整一个下午,他不再说话。我说的是我的真实感受,但是,我冒失了,我忘记了说话的对象是父亲。


我经常犯这样的错。


父亲是“那个时代”活下来的人,我的回答无疑戳到了他的疼处。


我还是要说,父亲“活下来”了,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壮举。


他老人家经常做噩梦,他在梦里大声地呼叫。我能做的事情就是把他老人家叫醒,赶紧的。我相信,每一次醒来他都如释重负。


他老人家一定很享受大梦初醒的轻松和快慰。)

庄稼人在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地改变大地上的色彩。


最为壮观的一种颜色是鹅黄——那是新秧苗的颜色。


我为什么要说新秧苗的鹅黄是“最壮观”的呢?


这是由秧苗的“性质”决定的。秧苗和任何一种庄稼都不一样,它要经过你的手,“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插下去。


在天空与大地之间,无边无垠的鹅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地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庄稼人的指纹。

鹅黄其实是明媚的,甚至是娇嫩的。因为辽阔,因为来自“手工”,它壮观了。


我想告诉所有的画家,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

我估计庄稼人是不会像画家那样注重色彩的,但是,也未必。


“青黄不接”这个词一定是农民创造出来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上最注重色彩的依然是庄稼人。


一青一黄,一枯一荣,大地在缓慢地、急遽地做色彩的演变。


庄稼人的悲欢骨子里就是两种颜色的疯狂轮转:青和黄。

青黄是庄稼的颜色、庄稼的逻辑,说到底也是大地的颜色、大地的逻辑。


是逻辑就不能出错,是逻辑就难免出错。在我伫立在田埂上的时候,我哪里能懂这些?


我的瞳孔里头永远都是汪洋:鹅黄的汪洋——淡绿的汪洋——翠绿的汪洋——乌青的汪洋——青紫的汪洋——斑驳的汪洋——淡黄的汪洋——金光灿灿的汪洋。


它们浩瀚,壮烈,同时也死气沉沉。


我性格当中的孤独倾向也许就是在一片汪洋的岸边留下的,对一个孩子来说,对一个永无休止的旁观者来说,外部的浓烈必将变成内心的寂寥。

大地是色彩,也是声音。


这声音很奇怪——你不能听,你一听它就没了,你不听它又来了。


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穗,流水在浇灌,这些都是声音,像呢喃,像交头接耳,鬼鬼祟祟又坦坦荡荡,它们是枕边的耳语。麦浪和水稻的汹涌则是另一种音调,无数的、细碎的摩擦,叶对叶,芒对芒,秆对秆。


无数的、细碎的摩擦汇聚起来了,波谷在流淌,从天的这一头一直滚到天的那一头,是啸聚。


声音真的不算大,但是,架不住它的厚实与不绝,它成巨响的尾音,不绝如缕。


尾音是尾音之后的尾音,恢宏是恢宏中间的恢宏。

还有气味。


作为乡下人,我喜欢乡下人莫言。


他的鼻子是一个天才。我喜欢莫言所有的关于气味的描述,每一次看到莫言的气味描写,我就知道了,我的鼻子是空的,有两个洞,从我的书房一直闻到莫言的书房,从我的故乡一直闻到莫言的故乡。

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里说过:“大自然充满诗意的感染,往往靠作家给我们。”这句话说得好。


不管是大自然还是大地,它的诗意和感染力是作家提供出来的。


无论是作为一个读者还是作为一个作者,我都要感谢福楼拜的谦卑和骄傲。

大地在那儿,还在那儿,一直在那儿,永远在那儿。这是泪流满面的事实。



结束语:当我们感叹大地壮观,天空辽阔的时候,有一群正在被忘记的人,它们曾用双手双脚,摸爬滚打过脚下的每一片土地。当他们毫无思想地走完自己人生的时候,文明得以延续,得以繁荣。他们,默默地隐入大地,仿佛从来没有出现过。


感谢您收听我的分享,我是潮羽,每天和您一起读书,明天见。



END


作者:毕飞宇   中国当代作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南京大学特聘教授,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小说创作,发表了《明天遥遥无期》《雨天的棉花糖》等小说。1998年2月,小说《哺乳期的女人》获第一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2004年12月,小说《玉米》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2011年8月,凭借长篇小说《推拿》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3年10月,出版首部非虚构作品《苏北少年“堂吉诃德”》。2017年1月,出版文学讲稿《小说课》。2020年12月,当选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2022年3月,出版《毕飞宇文集》十二卷本。2023年7月,出版长篇小说《欢迎来到人间》。



音频配乐:

  1.  Mendelssohn - Lied ohne Worte op. 109;

  2. Robert Bonfiglio - Never My Love;

  3. Key Sounds Label - いちばんのたからもの (一番の宝物より);

  4. Ebi - つかぬまのアンチ・テーゼ(L)。




365读书
读书人的聚集地。潮羽读书|电台|生活|文艺|情怀|书和远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