郓城乡风民俗:传统节日

民生   2025-01-29 20:14   山东  

春节(过年)

过年是人们最重视的传统节日。腊月(农历12月)十五左右便开始杀猪宰羊,值办年货,作过年准备。二十日左右开始加工制做过年食品,腊月三十(或二十九)贴对联、门神,在堂屋当门悬挂家堂(俗称“主”),并整理房间,打扫院子。晚饭吃水饺、放鞭炮。入夜,堂屋家堂前桌上要摆满鱼、肉、鸡等供品,再点上香火腊烛以敬祖先。一般人家都设辞岁酒宴,全家团聚,燃放鞭炮,有的彻夜不眠。正月初一凌晨,家家户户放鞭炮,吃水饺,祭神主,晚辈给长辈拜年(磕头),长辈给孩子们压岁钱,然后邻里间相互拜年。从正月初一至十四日为亲友拜年期。

建国后,春节期间烧香拜神活动渐废,春节前新增拥军优属和慰问离退休老干部活动,春节后城乡开展文体活动,其余习俗没有大的变化。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叫元宵节,历有观灯习俗,所以又叫灯节。入夜,家家院中、大门口彩灯高悬,所有室内皆点燃蜡烛。白天进行耍狮子、踩高跷、跑旱船活动,晚上进行放云灯、放烟火等娱乐活动。男女老少一般都上街观灯、看景。建国前姑娘们在元宵节用五色纸和秫秸篾子扎“花树”、“花姑娘”,“花姑娘”臂挎花篮,篮内装棉花一团,“花树”插在粪堆上,以示棉花丰收之喜。老年妇女扎灶王奶奶两个,待十六日早饭后,由两人用劈开的秫秸支撑着,求问当年的庄稼收成。建国后,各种迷信活动逐渐废止,其余习俗仍盛行。

二月二

郓城县有俗语“二月二,龙抬头”,所以,历有在农历二月初一晚上将石磨撑起,二月二不准用磨的习俗。并且家家户户在二月初二的日出前用草木灰在院内及打谷场上围成仓库图案,称“围仓”,“仓”中间埋一把杂粮,旨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农家还将事先用盐水泡好的大豆炒焦或煮熟,名曰“蝎子爪”。早饭习食水饺、粘糕。

清明节

郓城县亦称“寒食”,家家门旁插柳条,上坟烧纸添坟。早饭习食小米饭和鸡蛋。建国后,习俗基本未变。清明节与前不同的是,县城与距烈士墓较近的村镇,每逢清明节,组织职工、干部、学生拜扫烈士陵墓,缅怀革命先烈的英雄业绩,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1974年,全县统一平去坟头后,清明节添坟者基本绝迹。80年代坟头又堆起,清明节上坟烧纸者增多。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传统的端午节,也叫端阳节,传说是纪念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城乡人民有吃粽子的习俗。乡村中,有的在日出前将枣、桑、石榴等叶子捋下加工成土制茶叶。

六月初一

农历六月初一,麦收、夏种基本完毕,农民为喜庆丰收,早或午饭习食水饺以改善生活。并在其前后带着油条、麻花、糖糕走亲探友。

乞巧节

为姑娘们在农历七月七日向织女乞求智巧的节日。建国前,乡间姑娘自由结合,7人一组在一块包水饺、蒸菜馍等,夜间摆上瓜果、甜酒,烧香焚纸向织女祈祷,以使自己心灵手巧。传说即日夜晚是牛郎、织女相会之时。建国后,神话传说仍在民间流传,但姑娘们的乞巧活动已逐年减少。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规模仅次于春节的传统节日。节前亲朋之间赠月饼、水果、酒等礼品。节日家家改善生活。夜晚以月饼、水果等祭月,并有全家设宴月下饮酒赏月的习俗,谓之“圆月”。建国后祭月已废,其他习俗犹存。

冬至

二十四节气之一,为“一九”的开头一天,人们习惯食水饺,有“冬至不吃扁食(水饺)冻掉耳朵”之说。

腊八

农历腊月初八,民间早饭习食枣米饭(俗称腊八粥)。

辞灶节

迷信传说,农历腊月二十三是灶君上天之日,称辞灶节。晚上家庭主妇于灶前烧香、磕头,供灶糖(用粘米、麦芽发酵制做的糖),并祷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然后把灶君像从墙上揭下来,与纸马一起焚烧,意为灶君升天。建国后,贴灶君的渐少,辞灶习俗渐废,但仍有从腊月二十三日起,开始洗刷炊具打扫厨房,做过年准备的习惯。80年代起,在农村贴灶君者又增多。

来源:郓城县志





水浒好汉
水浒网络达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