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香河通商务合作13932655868
网络上,五花八门的广告很吸引眼球,对防范意识淡薄、社会经验不足的青少年来说具有诱惑力。寒假期间,一些孩子被不法分子盯上,掉进电信网络诈骗陷阱。市反诈中心对涉及学生常见的电信网络诈骗类型进行梳理,提醒家长不仅要教育孩子增强防骗意识,也要管理好个人账户的支付密码。
涉游戏类电信网络诈骗
情景一:小雅用母亲手机玩游戏时结识了一名网友。网聊后,对方发来一张图片,谎称让小雅解除游戏账号限制,否则她家长银行卡会被扣6万元并坐牢。小雅在对方的诱导下,下载远程控制软件并开启屏幕共享功能,将母亲的微信、支付宝、银行账户一一展示给对方。在对方的接连恐吓下,小雅向对方发送母亲的支付验证短信,被诈骗2万余元。之后对方引导小雅将聊天记录删除,继续要求她在线操作,小雅发觉被骗,停止和对方联系,但不敢告知父母。第二天晚上,母亲发现其信用卡被刷走2万多元,才赶紧报警。
情景二:徐同学在游戏“蛋仔派对”上看到“加好友送游戏皮肤”的广告。徐同学添加对方为好友后,点击对方发来的链接填信息领皮肤。待信息填写提交后,对方发消息称,因为徐同学是未成年人,不能参与活动,如果不按照要求操作,就要报警联系家长。徐同学十分害怕,同意配合操作。对方拨通QQ语音电话,引导徐同学用父亲手机在微粒贷内申请贷款,并将收到的银行验证码告知对方。随后,父亲的手机收到了银行短信,徐同学这才意识到被骗,父亲的银行账户被转走3万元。
情景三:郑某想卖掉游戏账号,通过QQ群得知了一款游戏交易平台APP,下载好后将账号信息挂在APP内,没多久就有人跟其私聊,并约定好购买价格,其将链接发给对方后,对方称已经付过款了,但需扫二维码解绑游戏账号。后在APP指引下,郑某用QQ添加平台客服好友,客服称需要缴纳5000元违约金。郑某缴纳违约金后客服称账户被冻结,需要再转账10000元,郑某转账10000元后发现对方联系不上买家,在官方APP内联系客服,客服称并不需要缴纳违约金,郑某感觉被骗报警。
刷单返利类电信网络诈骗
情景一:学生小杨在某悬赏群看到一则网络刷单兼职信息,遂添加了对方的微信。对方告知是淘宝刷单业务,并提供了刷单步骤的操作视频,视频显示在拍下商品后会出现企业代付界面,但小杨根据对方提供的步骤下单后,并未出现企业代付界面,而是直接从支付宝转走了799元。小杨立即联系对方要求退款,对方让小杨添加“客服”微信,该“客服”解释操作失败是因为系统冻结,现需要刷单激活才能退款。小杨信以为真,遂进行了第二次操作刷单1000元,以便激活“账户”。“账户”激活后,小杨再次联系对方要求退还1799元,对方告知需要通过银行流水才可退款,并让小杨向他的银行卡转账4000元。此时,急于退款的小杨未经思索,再次向对方转账4000元,转账成功后对方便不再回复任何信息,小杨才意识到被骗。
情景二:学生小王用父亲的手机浏览网站时,看到一个买药退税的广告。小王给爷爷买了32.8元的钙片,随后收到了32.8元的“退税”。几单操作后,小王发现这个店能实现“买得多,返得多”。在店家的诱导下,小王先后把父亲手机银行内的钱转到店家的账户,但在“退税”环节,提示“退税失败”,需要再转账给店家,才能获得“退税”。眼看父亲手机银行的余额不足了,小王在店家的诱导下用手机银行贷款转账,因人脸识别没有通过而未获得贷款。小王向爷爷要钱,想继续转账给犯罪分子,被父亲知晓后叫停。至此,小王已将父亲手机银行卡内的2万元钱转到诈骗分子的账户,减去收到的“退税款”,累计损失1.8万元。
涉明星类电信网络诈骗
情景一:张某在QQ上被陌生人拉入一个售卖明星签名照的群聊。随后,一位自称“调查员”的陌生人添加了张某的QQ好友,声称买卖明星签名照侵犯了明星的隐私权,并以此为由对张某进行恐吓,暗示其可能面临牢狱之灾。张某年纪尚幼,深感恐惧,完全按照对方指示行事。对方通过QQ视频远程操控,指导张某使用父母的手机在某APP上进行支付操作,共计35笔款项,涉及金额15842元。支付完成后,张某发觉受骗,但对方已将其QQ好友拉黑。张某只能向家长坦诚相告并报警。
情景二:李某在刷快手视频时,收到陌生人私信,对方称添加群可以获取喜欢明星送的礼物。李某入群后看到群公告称:捐款0.15元,填写信息和地址就能收到明星送的礼物。按照对方指引,李某点击了捐款链接并填写了个人信息。随后,对方私聊说因未成年人捐款需要辅助认证,如不配合就要从父母银行卡或者微信扣取违约金。李某害怕父母的钱被扣,就同意配合对方进行“辅助认证”。在与对方语音通话时,李某拿父母手机将钱转到自己微信上,然后分8次将钱转到对方账户内。李某父母看到银行发来的余额变动提醒短信,询问李某后才得知被骗。经统计,李某共向诈骗人员转账39万元。
情景三:钱同学加入了一个追星群。入群后,管理员发私信给钱同学,对方自称公安民警,说该追星群有人违规发明星照,泄露了明星的隐私,需要钱同学配合调查,如果不配合将面临牢狱之灾。钱同学十分害怕,表示愿意配合调查。随后,对方通过视频引导钱同学拿父母手机将钱转到“安全账户”内,并声称后续调查清楚后,转进“安全账户”的钱会原路返还。钱同学按照对方要求分两次转入24万元,被对方拉黑后才意识到被骗。
提高孩子防骗意识
市反诈中心民警刘宇航提醒家长,要告知孩子不轻信任何宣传免费送游戏皮肤或游戏道具的消息,不与陌生人私下交易,不随意进行转账充值等操作;不轻信网络上故意搭讪的陌生人,不轻易添加陌生好友,被拉入陌生群时应立即退群。切勿与陌生人视频通话和屏幕共享;不轻信网络上所谓“无门槛”“高收益”的兼职广告,要求先付款后入职的皆是骗局。
家长要管理好自己的支付密码,定期查询网络消费记录、支付账单等,核实是否有充值、转账行为发生。如有大额不明支出,要及时保留相关记录,并向有关平台维权或者诉诸法律途径。平时引导孩子合理规划玩游戏时间,避免其长时间沉迷于游戏中。家长需要与孩子保持密切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网络世界的活动,告知孩子不要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不随意向陌生网友透露真实姓名、地址等重要信息。孩子如果遭遇威胁或恐吓,应第一时间向父母或老师反馈,寻求帮助。
有些兼职不要碰
此外,要警惕以下这些兼职。
帮助诈骗分子取现:不少不法分子为了快速转移赃款,会雇用人员帮其在线下取现并转移资金。有些兼职工作是帮其买贵金属等,并许诺高额报酬,其实这些工作就是充当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行为洗钱的“工具人”。
买卖银行卡手机卡:出租、出借、出售自己的电话卡、物联网卡、电信线路、短信端口、银行账户、支付账户、互联网账号等,或是充当线下“卡头”“卡贩”,会成为诈骗分子的帮凶,因此承担严重的法律责任。
诈骗引流:有些诈骗团伙会招募“话务员”,要求入职者按照设定好的话术,按照非法获取到的公民信息名单拨打电话或发送短信,引导受害人添加上游诈骗分子的联系方式。这种工作就是诈骗引流行为。
线下推广引流:多以赠送小礼品为诱饵,要求事主扫描二维码或是用拉人建群、发送虚假广告来免费领取小礼品。这些所谓的兼职工作其实是帮诈骗分子进行地推式引流,为诈骗分子下一步实施诈骗做准备。
香河通商务合作13932655868
内容来源:廊坊都市报;我们致力于好文精选,部分文章参考了相关材料,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联系方式:13932655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