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说,聂华苓文学馆建在风景秀美的广水市印台山文化生态园中,我也曾带着对聂先生无限敬仰的心情专程前往文学馆朝圣,可惜时机不对,那日文学馆没开门,但门楣上方高高悬挂着的王蒙先生题写的“聂华苓文学馆”匾额还是吸引着我,围着文学馆环视了一番。文学馆坐西向东,背靠一个小山坡,面向一个空旷的小广场。四周绿树成荫,草坪如毯,北侧的小池塘里小荷初露,水波不兴。这秀丽的环境、静谧氛围与文学馆的“气质”浑然一体,让我对文学馆更有了向往之心。因此,27日一大早,我就匆匆赶来参加活动。
纪念活动由聂华苓文学馆的发起创办人、聂华苓研究者、“文化义工”杨建忠主持。他带领大家向聂华苓铜像敬献花圈并三鞠躬,表达对聂先生深深的缅怀之情。随后,就和文学馆讲解员一起引导我们参观文学馆。
文学馆收藏了3000多件珍贵的图片、手稿、信札资料以及聂华苓捐资的书籍和物品,展现了聂华苓的生平、文学成就和为推动中国及世界文学事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让我了解了聂先生“三生三世”的传奇人生。在大陆历经战乱、颠沛流离、艰难求学;在台湾事业、婚姻双双遭遇重创,饱受困苦;在美国收获美满爱情、创办享誉世界的“国际写作计划”、赢得“世界文学组织之母”称号。无论何时何地,聂先生对生活、对文学、对故土都充满了认真而深切的热爱,正像聂先生所言:“我活的认真、爱的认真,无怨、无悔、无憾。”——看到展馆墙壁上纪录的这句话,泪水一下子充盈了我的双眼。
最让我震撼的,是聂先生和丈夫安格尔以深远的目光、博大的胸襟、超世的气魄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不畏艰辛筹集资金,创办了“国际写作计划”,自1967年至2023年,先后有1400多名世界各地的作家,到这里学习交流,其中,大陆及港澳台作家多达150余人。展板上列出的参加“国际写作计划”的中国大陆和港澳台作家名单,不乏有如雷贯耳的一代文豪萧乾、丁玲、艾青、王蒙、汪曾琪、等人,有正活跃在当今文坛的文学大家冯骥才、王安忆、迟子建、莫言、余华、毕飞宇、苏童、池莉等等,还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费利特-奥尔罕-帕慕克、莫言、韩江。
爱荷华的安格尔寓所,被作家们称为“安寓”,也成为了“国际写作计划”作家们的“家”,是他们文学交流、文化交融和人际交往最温馨、最开心、最活跃的场所,让很多人结下了一生的情缘。1976年,世界各国300多名作家联合提名聂先生夫妇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迄今为止,聂先生也是唯一提名诺贝尔和平奖的华人女作家,她当之无愧!
最让我感动的还有,聂先生虽身处异国他乡,却始终心系祖国。她说:“离开祖国愈久,也就愈关心她的处境,可以说到了魂牵梦萦的程度。”她也始终在为祖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做贡献,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也让世界认识中国。由于聂先生对祖国的眷顾,“国际写作计划”邀请的华人作家人数最多,以致被其他国家作家抱怨她“太偏心中国”;她翻译的《毛泽东诗词》,先后在美国、英国、法国出版,受到广泛欢迎,却因此招致了台湾当局斥责她“不忠不孝”的骂名,但也丝毫没有影响先生对祖国的爱恋之情。1978年,先生重返阔别30余年的祖国,她是那样地欢愉:“明亮的火车,喜乐的人,柔和的汽笛——我们兄妹三家九个人,就这样子一同从广州回武汉”“黑土也好,红土也好,黄土也好——反正是中国的泥土,叫人看着就觉得很亲”。——她的文字,道出了她满满的赤子之心。
我对聂先生的敬仰,不仅源自先生在文学上的非凡成就和巨大贡献,也源于作为先生家乡人,我们的祖辈曾山水相邻、共饮过一河清水,还源于家父与先生年龄几近,同样经历过国破家亡的苦难时代、也同样有着矢志不渝的对祖国的热爱之心和不遗余力为家乡奉献的深深情结。我对聂先生、对所有为国家和人民默默奉献的人永远深怀敬意。
伫立在大厅里聂先生的铜像前,我久久不愿离去。先生虽已远走天国,但先生高贵的精神品质永在!
我相信,广水的“聂华苓文学馆”将会像爱荷华的“安寓”一样,成为文学交流和文化传承的灵地,成为追慕先生的文学后来者的精神地基,成为所有深爱先生的人们缅怀她、仰望她、致敬她的圣洁殿堂。
作者
简介
李大元,男,广水市人,退休公务员,广水市作家协会会员。
审核:肇 阳
免责申明:
本公众号所发表作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责自负。因作品侵犯他人著作权和侵害他人权益所发生的纠纷与法律责任,均由投稿者承担全部责任,与本平台无关。文章描述过程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请及时联系我们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文中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网络,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聂华苓文学馆
关注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