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下午,温州市廊桥文化学会组织发起了吴松弟教授口述泰顺村落与宗族历史访谈,作为一次民间学术交流活动,对吴松弟进行访谈的嘉宾为泰顺文化书籍《时间的记忆·库村口述历史》作者任中亚,这次口述也将成为她关于泰顺千年库村的第三部口述历史书籍中的部分内容。
任中亚与吴松弟(右)探访现场
吴松弟为泰顺库村吴氏后人,曾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所长和中心主任,中国城市史学会副会长,著作多次获上海市和教育部的学术一等奖。2011年,由吴松弟领衔主编并兼宋元卷主编和主要作者、60余名学者共同参与的《温州通史》启动编纂,历时10年完成。记者在访谈现场了解到,作为一名从泰顺走出去的学者,吴松弟幼年时代,因父母早早离世,靠着生产队的粮食补助与母亲留下的老宅每月收租2元钱生活,寒暑假寄住于同父异母的姐姐家,由于姐夫在书店工作,吴松弟接触到大量书籍,从那时候起,读书成了他唯一的爱好。求知若渴的吴松弟在初二停学后的几年时间里,博览群书,那时候他就觉得读书让他快乐,至于什么用处,他并不知道。20岁当兵那年,他随身带了一本《中国地图册》开始部队生活,这本地图册上的每一座城市名,每一条河流湖泊,他都熟记于心,也让他对历史地理方面的兴趣悄悄萌芽。参加全国高考统考那年,他凭借自己丰富的知识储备,考上东北师大,并在老师的鼓励下,进入复旦大学攻读研究生,把自己的研究方向定为宋代东南沿海丘陵的经济开发。2006年暑期,吴松弟与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PETER K BOL(包弼德)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建筑系刘杰副教授,共同率领复旦大学、哈佛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以及中国台湾华梵大学师生组成的泰顺历史文化考察队30多人,在美国EARTHWATCH基金会的资金与志愿者的支持下,考察泰顺县历史文化。同年,在美国哈佛大学中国地方史(Chinese Local History)的教学网络上,刊出了泰顺县古廊桥、古民居等数十幅全景式照片和相关文字介绍。至此,泰顺县成为继我省金华市等地后,哈佛大学中国地方史教学的3个个案之一。对故乡的深入了解,吴松弟表示,很大部分便起源于那次考察。在对泰顺地方历史的研究和深挖的过程中,他几乎走访了泰顺所有的村落,对各个宗族文化进行了深度探访,特别是对南浦溪镇库村文化进行了考察和溯源,而后出版了《浙江泰顺历史文化的国际考察与研究》,为家乡泰顺走入国际视野,做出自己的贡献。今年6月25日下午,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为吴松弟举办了“吴松弟教授荣誉退休仪式”。他说,数十年的学术生涯中,他带出的40多位博士、硕士生,成了他人生中的挚友,“我常说,做学问不能保证发大财,但我可以保证认真做学问可以得到快乐。”如今,吴松弟还有个心愿,希望结合泰顺每个家族每个村庄的故事,写成一本书,收录每个村庄的历史内容和各个家族的时代变迁。他表示,这份工作将继续下去,未来十年或许还有更多灵感。他寄语后辈,学习不能怕苦,再苦的生活也苦不过过去年代的生活。他也希望家乡这本有温度的史书,能一直写下去。另,库村口述历史书籍《时间的记忆·库村口述历史》于2022年末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并于日前亮相了第十届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年度项目大展。受泰顺县南浦溪镇政府委托,库村乡土文化挖掘工作室的任中亚、翁彧两位作者,自2021年便开始了库村古村落口述历史的先期探研。为尽可能真实地“还原”与“再现”久远而仍依稀保存于村民记忆中的历史,呈现千年古村库村在时间上的悠久性以及空间上的丰富性,以文学勾勒古村变迁,他们阅读了相关的当地文史资料以及库村古村落两大住民——包氏与吴氏家族涵盖千年历史的各版本族谱,大致梳理了包氏与吴氏迁居泰顺及此后在库村古村落繁衍生息的脉络,并在这个基础上,历时数月进行田野调查,采访口述历史的主要讲述人,走访相关村民,与他们交流,通过将他们的回忆与史料相结合的方式,以库村村为创作对象,展现包括家族的遭际、建筑的故事、时代的变迁、个人的身世与经历,以及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如今已渐渐式微或已消失的手作与民俗文化在内的历史。如今,任中亚、翁彧两位作者继续接受南浦溪政府的委托,对《时间的记忆·库村口述历史》进行深入和延展,通过阅读相关历史专著,搜集相关历史资料,并重新翻阅宗谱,将库村的历史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梳理,重点关注因其事迹而被记录但往往被忽视的女性形象,以库村历史中的人物或事件为脉络,梳理库村包、吴两氏在历史长河中经历的悲欢荣辱,折射出他们所处各个时代以及家族的概貌和特征,写成的《女性的力量·大时代下的库村》也即将于近期出版。
马上扫码加小编微信,拉你入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