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了解一位历史名人——蔡锷

教育   2024-10-03 00:00   河北  

蔡锷(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原名艮寅,字松坡,汉族,湖南邵阳人,中国近代政治家、军事家、民主革命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蔡锷为秀才出身。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后入上海南洋公学求学,并东渡日本,先后入东京大同高等学校、横滨东亚商业学校。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参加自立军起义,失败后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等校学习。

光绪三十年(1904年)回国,先后在江西、湖南、广西、云南等地训练新军。宣统三年(1911年),擢云南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

武昌起义爆发,与云南讲武堂总办李根源在昆明发起重九起义,使云南脱离清廷管辖。随后建立军政府,任云南都督。随后进行一系列改革,颇见成效。民国二年(1913年)被大总统袁世凯调至北京,仅任虚职,受其监视。民国四年(1915年)设计潜出北京,并在云南发起护国运动,起兵讨袁。他抱病出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在川南与北洋军鏖战。

袁世凯死后,蔡锷出任四川督军兼民政长,旋即因病赴日本就医,于民国五年(1916年)不治逝世,年仅34岁。北洋政府为其举行国葬。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蔡锷为革命烈士。其遗著被编为《蔡松坡先生遗集》。 

蔡锷在一生“反清、抗袁、拥孙”,顺应历史潮流,投身革命运动,并在军事理论和战争实践方面都作出了较突出的贡献,被称为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因发起、领导了护国战争,当时及后世多视其为“再造共和”或“再造民国”之人。

名人名言

1.吾人以一隅而抗全局,明知无望,然与其屈膝而生,毋宁断头而死。此次举义,所争者非胜利,乃四万万众之人格也。  

2.事若不济,吾齐死之,绝不亡命;若其济也,吾齐引退,绝不在朝。 

3.不求战而治兵,其祸尤为不可收拾。  

4.惟诚可以破天下之伪,惟实可以破天下之虚。

5.治天下之真病莫于察吏!

6.彰人之功,不若拯人之命也!  

7.各奋愚公之愿,即可移山;共怀精卫之心,不难填海。  

8.民心之向背、地势之得失,此胜败之大原因,未战之先已可见及。

历史评价

孙中山听闻蔡锷去世噩耗,赠挽联道:“平生慷慨班都护(班超),万里间关马伏波(马援)。”在《中国革命史》中,孙中山又给予他高度评价:“及乎洪宪宣布,僭窃已成。蔡锷之师,崛始云南,西南响应,而袁世凯穷途末路,众叛亲离,卒邰郁以死。民国之名词,乃得绝而复苏。” 

蒋百里在蔡锷死后,由日本发回国内的蔡锷遗电后附加按语说:“一年以来,公恶衣菲食以戕其身,早作夜息以伤其神。临终之际,犹以未能裹尸为恨。然蔡公身虽未死于疆场,实与阵亡者一例也。” 

康有为:“微君之躬,今为洪宪之世矣。思子之故,怕闻鼙鼓之声来!” 

轶事典故

与小凤仙

蔡锷与名妓小凤仙结识于青云阁的普珍园。蔡锷与小凤仙的故事被许多野史所记载,也曾多次拍摄为影视作品。对其真实性说法不一。

一种说法是,蔡锷曾在北京青云阁的普珍园结识小凤仙,并多次在普珍园小酌,普珍园的名菜辣子凤节倍受小凤仙喜爱,从而演绎一段名流千古的爱情故事。蔡锷逝世后小凤仙因无法忘怀,又来到青云阁找寻蔡锷的记忆,并又在此遇到她的丈夫,因为她的丈夫长相很像蔡锷,之后她便隐姓埋名,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20世纪80年代在青云阁原址拍摄的电影《知音》是根据蔡锷与小凤仙的爱情故事改编的。

另一说,蔡锷被诱进京师软禁,终日无所事事,内心烦闷,后在八大胡同走,结识了歌妓小凤仙。小凤仙识英雄、重英雄,两人心生爱意。后小凤仙帮助蔡锷逃离北京。

蔡锷去世后,据传小凤仙也白马素车,到灵堂致祭,并由易顺鼎代撰挽联,回忆二人交往道:“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那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一梦;十年北地燕支,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已,桃花颜色亦千秋。” 还有说法称由方尔谦代撰挽联:“不幸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 在葬礼结束当晚,小凤仙写下遗书,乘火车去天津。她本想在车上自杀,但因列车事故而放弃了轻生的念头。1951年,她被安排在东北人民政府机关幼儿园当保健员,1954年在沈阳病逝,终年54岁。还有一种说法是,小凤仙死于1976年。

忧心国事

据说蔡锷临终前,由护士勉强扶起来,凭窗瞭望日本飞机演习,又一次受到刺激。他对蒋方震说∶“我早晚就要和你们分手了。我们建设国防尚未着手,而现代战争已由平面而转立体,我国又不知道落后了多少年!”然后又感慨地说∶“不死于对外作战,不死于疆场马革裹尸,而死于病室,不能为国家作更大的贡献,自觉死有余憾。” 

一日一条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