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公元1500年资本主义在欧洲出现时,世界上存在着四大文明地区,可称为四大文明圈。每一个文明圈都有其发展的轨迹,也有其核心价值体系。最东面是东亚文明圈,这是个巨大的文明圈,不仅包括中国,也包括亚洲东部许多地方,受中华文化影响很大,其核心价值体系是儒学。往西、偏南是南亚文明圈,存在于印度次大陆,它的标志是婆罗门教-印度教,以及受前者影响产生的佛教。东亚文明圈和南亚文明圈之间有一个过渡地带,一度被称为“印度支那”,意指处于印度和中国之间的地带。今天人们不说那个地方叫“印度支那”,今天人们称之为“东南亚”,但从字面上看,它仍然在东亚和南亚之间。这个地方兼具东亚和南亚两种文明的特征,是交混的,直到今天仍然如此。
再往西就进入一个庞大的文明圈,它的特点非常显著,就是伊斯兰文化。伊斯兰教在公元7世纪形成,它的出现将中东这个地区许多古老的文明整合为一。现在学术界公认,人类最早的文明是在中东地区出现的,许多古代文明都在这个地区发源,包括两河文明、尼罗河文明,古波斯文明、赫梯文明、犹太文明甚至早期基督教等等,都产生在这个地区;但一直到伊斯兰教创建之后,才形成共同的文明特征和价值取向,形成了我们今天熟悉的西亚北非文明圈。最西面的文明圈是欧洲文明圈,它的价值观体系是基督教。但基督教又一分为二,分为东部和西部。东部以东正教为特征,西部是天主教。宗教改革以后从天主教中分裂出新教。新教有许多派别,但从文明圈角度看,它属于欧洲西部亚文明圈,和欧洲东部亚文明圈在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方面有明显的差异,这也为以后不同的历史发展道路预设了前提。有趣的是,古罗马历史上曾经把罗马帝国分为两个管辖区,分别由两组行政机构管辖,而东、西罗马之间的界线,与后来东欧、西欧的地理分界线大体重合。东亚文明圈和南亚文明圈之间有一个过渡区,即东南亚,刚才已经说过了。南亚文明圈和西亚北非文明圈之间也有过渡区,在今天阿富汗和伊朗东部一带。阿富汗曾经是佛教区,留下很多佛教遗址,但后来这个地区被伊斯兰化了,整个中亚都是这样。在今天的印度和巴基斯坦这两个国家,既有穆斯林,也有印度教徒,这就是交叉带,历史上有过很多变化。伊斯兰文明圈和基督教文明圈之间也有交叉带,最典型的是巴尔干半岛,两种宗教在这个地方犬牙交错,情况非常复杂。历史上这里经常打仗,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在这里被点燃的。最近一次是科索沃战争,战争导火线是不同宗教背景的族群之间的冲突;而美国利用矛盾谋取地缘政治利益,对南联盟进行了数十天的狂轰滥炸,延续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之间一千多年的冲突。当时就有人说,这是新的十字军东征。东亚文明圈和伊斯兰文明圈之间也有交叉带,那就是古代中国人所说的“西域”,今天所谓的“中亚”。那里的居民有些比较像蒙古人,另一些更像雅利安人;文化上也是这样,丝绸之路遗留的古迹,有些来自东方,有些来自西方。怛罗斯之战是古代著名的战役,战后基本上确定了东亚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之间的界线。除了这四大文明圈,地球上其他地方很少有文明存在。中美洲、南美洲曾经有过正在生长的文明,包括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长期处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完全成熟。非洲西部也曾出现过正在生长的文明,以加纳、马里、桑海等古国为代表。这些地区的古代文明后来都被西方殖民者摧毁了。除此以外,在地球其他广大地区,如亚欧大陆北端、非洲撒哈拉以南、北美洲全部、大洋洲全部等等,直到资本主义产生时大体上不存在文明。各文明之间是隔绝的,彼此联系非常少,地理障碍经常是主要因素。比如中国和印度之间有喜马拉雅山,中国和东南亚之间有热带雨林、“瘴气”弥漫;欧洲和中东被海洋分割,中亚则是大片沙漠和戈壁滩。美洲与亚欧大陆相隔大西洋,人们并不知道美洲的存在;大洋洲情况更是如此,它在我们这个地球上,其实就是漂浮于大洋中的一个孤岛。人们当时的技术水平很难克服这些地理障碍,因此地区与地区之间的隔离、文明与文明之间的隔离是正常的事,几千年都是这样。然而,15世纪以后情况发生变化,地理障碍逐渐消除,隔绝的状态慢慢改变,不同地区和不同文明之间的人开始有所了解,来往也多了。人们渐渐意识到,人类有一个“世界”,世界逐渐形成。从那以后,地区和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广泛,越来越频繁,直到今天成为“地球村”。如今,世界上任何地方发生的事,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事,都可以被轻而易举地记录下来,然后传向全世界。这样一个“世界”是很晚才出现的,从15世纪开始算起,到现在也只是600年左右。所以,在“世界”尚未出现之前怎么会有“世界大国”?“世界大国”是一个特定概念,并非一般的“大国”。前面提到的那些地方,罗马帝国、中华帝国、奥斯曼帝国、阿拉伯帝国诸如此类,虽然是“大国”,却不是“世界大国”;因为它们不可能发挥世界性作用,无论它们的影响有多大,都不可能影响全世界。但是从15世纪开始,能够影响整个世界的国家出现了,这些才是“世界大国”。世界大国是一个很晚才出现的新现象,我们讨论的世界大国就是指这些国家,大国兴衰问题也只能从那个时候开始,从“世界大国”出现的时候开始。
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形成起,对世界的整体发展和格局变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国家。定义中有两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是“世界体系”。世界体系在资本主义出现之前不存在,如上文所说,各种文明在几千年间相互隔离,彼此联系很少。然而从15世纪开始世界逐渐连为一体,形成同一个体系,即世界体系。世界体系是资本主义的产物,也是资本主义的属性,到20世纪才有所变化。世界体系的出现引导出“世界大国”的出现,每一个时代都会产生它那个时代的“世界大国”;而任何一个时代的“世界大国”都和那个时代的世界体系相关,体现着那个时代的特征。第二个关键词是“重大影响”,这是“世界大国”定义中的核心要义。如果说第一个关键词是交代时间和空间,那么第二个关键词则是交代本质——“世界大国”一定是在世界整体变化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国家。换言之,它们改变世界。一个国家一旦发挥这种作用,这个国家就成为世界大国;改变世界是“世界大国”最基本的特征,而这些大国的兴与衰、崛起与没落,就标志着时代的变迁。用这个标准衡量,世界上有九个国家曾经是或现在是世界大国,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苏联;美国请注意标点符号,每个分号代表一个时代,这些国家分别体现着不同时代的特征。
后记
本书是我在北京大学开设的“大国崛起”课程的讲课录音整理稿,可视为《西方那一块土》的姊妹篇。2012年我第一次开设这门课,完全是因为学生的兴趣太高,要求太强烈。我在“开课申请表”关于“基本目的”这一栏是这样写的:“通过对世界九强的大国兴衰史的考察,了解近代以来世界格局的变化,了解‘世界强国’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考察‘大国兴衰’的时代机制和规律性特点,更深刻理解国家兴盛的条件与过程,总结经验,反思教训,为中国现代化提供有益的思考。”国人对这个题目的高度关注一直让我印象深刻,显然,这是时代的铸造。每次我开这门课,教室都塞得满满的,到处是人。听同学说,为了抢一个位子,他们会提前几个小时到教室,或者在桌上留一个书包、附一张纸条,算是“先来拿票”。我第一次开这门课设定150个选课名额,显然大大低估了同学的热情,结果把教室“挤破了”。后来每次开课我都增加名额,最后提高到500个,这是最大的座椅容量了,但走进教室却发现:地板上、台阶上、窗台上都坐了人,还有学生站着听课。我一直为北大学生这种“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致所感动,这是北大的传统,也是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情怀。有一个小小的花絮借此“后记”与读者分享:一次学期结束之后,网上出现这样一本“书”,厚厚的102页,每一页密密麻麻的五号小字,“封面”上写着:“2012 — 2013年秋季学期课堂笔记《大国崛起》,钱乘旦教授口授,燕园33楼632宿舍出品”。作者是法学院2010级一位学生,内容是这位学生的听课记录。让我诧异的是,这位学生呈现给我们的不是简单的课堂笔记,而是对笔记进行整理,插入自己的思考,而后用自己的文字加工出来的一本真正的“书”。在“前言”中作者这样写道:这是钱乘旦老师2012—2013年秋季学期在北京大学开设的通选课“大国崛起”的笔记。这个学期是钱老师第一次开设这门通选课,每节课都相当火爆,人满为患。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钱老师讲课通俗易懂,有感召力,像讲故事一样,能满足大家了解历史的好奇心。这一点上,大家喜欢听钱老师的课大概跟很多人喜欢听《百家讲坛》是一样的。但我觉得钱老师的课之所以讲得好,还有更重要的原因。这门课可以让大家了解近代以来的历史框架,搞清一些我们经常接触却又实际上不甚了了的概念,乃至于思考一种历史观。什么是民族国家,什么是世界体系,它们的本质是什么,对世界的影响是什么,这门课可以帮助我们去除一些表面共识。大国崛起有没有规律,历史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呢?在讨论课中很多同学涉及了这样的思考,钱老师也给出了他的看法。这些思考或许是我们能够从这个学期的课程中获得的更深层次的收获。教师能够从学生那里听到这样的反馈,应该是很受鼓舞的。很显然,这位学生开始思考了,而且思考得很深,这就是我开设“大国崛起”课程的初始目标。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是教师的第一要务,讲一门课,传授知识是必要的,但仅仅传授知识是不够的,需要让学生学会思考,跳出人云亦云。教师的思考只是帮助学生思考,而不是灌输自己的思考。我很高兴有学生说,我帮助他们进行思考。确实,有许多我们经常接触的概念,是需要思考和再思考的;历史是一个流动的过程,历史思考也需要和历史同时流动。在历史的长河中一切都在变,而理解历史之变,才能稳稳把握当今之变。中国古代先贤们早就明白这个道理了,所谓“知古明今”即为此意。把课程内容转写成这本书,也是这个目的,它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大国兴衰的机理。几百年来,大国兴衰来去往复,其中规制何在?这是许多人关心的事。我的答案是,领一个时代之先的国家是这个时代的“大国”,丢失领先能力就丢失大国地位。历史长河无休无止,大国兴衰也是不断演绎的历史剧。书名《风起云飞扬》出自刘邦《大风歌》,而《大风歌》一唱两千年,见证了多少风起云落。燕园培文为本书的出版提供最优越的支持,在此表示最诚挚的感谢。于铁红和张文华两位编辑为本书付梓付出辛勤劳动,她们是书的真正栽培人。钱乘旦,于北京
【内容简介】
本书以钱乘旦教授开设的颇受北大学生欢迎的“大国崛起”课程为蓝本,讲述15世纪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苏联、美国等九个世界大国崛起的历史。本书讲大国崛起不仅讲基本故事,讲一些有趣的情节,更着力于将大国问题、大国兴衰的机制讲清楚,寻找普遍规律和共性。跟随钱教授的讲述,读者能够明白:所谓“世界大国”是什么?这个现象何以出现?在每一个历史阶段,“世界大国”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一些国家崛起,另一些国家衰落?大国兴衰的内在动力是什么?
【作者简介】
钱乘旦,历史学博士,英国考文垂大学荣誉文学博士,英国皇家历史学会通讯会士。现为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国家社科基金专家评审组成员,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历史研究院学术委员,曾任第4—6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召集人。著有《在传统与变革之间》《工业革命与英国工人阶级》《西方那一块土》等;主编《英国通史》(6卷)、《英帝国史》(8卷)、《世界现代化历程》(10卷)等。曾担任中央电视台12集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的学术指导。
【目录】
第一讲 总论:什么是世界大国 003
什么是世界大国 004
世界大国的共同特征 011
第一篇 重商主义大国
第二讲 葡萄牙、西班牙:“世界”的发现者 019
地理大发现 020
对世界的影响 034
为什么是葡萄牙、西班牙 042
第三讲 荷兰:重商主义的高峰 057
低地之国 058
民族独立 060
商业霸权 063
“荷兰的世纪” 068
第二篇 早期工业化大国
第四讲 英国(上):统一国家的形成 079
文明边缘的海岛 080
中世纪的遗产 085
民族国家的起点 092
第五讲 英国(下):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099
寻找新的政治制度 100
引领工业化发展方向 112
为什么是英国,及英国的失误 120
第六讲 法国(上):艰难的立国之路 129
从“高卢”到法国 130
混沌的中世纪 135
由战乱到稳定 138
专制主义典范 147
第七讲 法国(下):革命改造世界 155
专制主义的危机 156
革命的逻辑 159
战争与革命 169
革命的惯性与终结 175
第三篇 资本主义强权大国
第八讲 德国(上):破碎的德意志 191
日耳曼,德意志,“德国” 192
从强大皇权到皇权虚悬 195
分裂,分裂,更分裂 199
第九讲 德国(下):赶超现代化 213
奥地利的盛衰 214
普鲁士的突起 219
德国统一与崛起 225
第十讲 日本:东亚帝国梦 241
“拿来主义”与“屏蔽效应” 242
“公武并立”与幕府政治 247
明治维新与军国主义形成 250
帝国梦的破灭 259
第四篇 20世纪超级大国
第十一讲 苏联(上):俄罗斯的前世今生 269
俄罗斯国家的形成 270
俄罗斯帝国的崛起 274
向现代世界靠拢 288
西方还是东方?292
第十二讲 苏联(下):社会主义世界大国 299
战争、改革与革命 300
社会主义国家道路 306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314
苏联解体及其后 322
第十三讲 美国(上):从美国到美帝国 329
美国特殊论:虚构的理论 330
美国独立:国家的出现 336
美国发展:强国的形成 345
美国扩张:帝国的道路 352
第十四讲 美国(下):当代资本主义集大成 363
政治制度演变 364
经济体制转型 369
美国的现在和未来 380
结语:世界新变局 389
后记 393
北大医学部教授:如何活得长、病得晚、老得慢、死得快?东亚巨变500年——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与现代世界的关系 梦见坠落、掉牙、被追赶……这10种梦隐藏着你的哪些秘密?
|
从《诗经》到《红楼梦》:10位复旦顶尖教授带你读50堂国学经典课 《统一与分裂》之后,葛剑雄又提供了哪种看懂中国史的方法?葛剑雄:读懂人口,才能读懂中国历史西方政治史上最重要的 25 本书,都在这里了
诺奖得主揭晓背后,人类的终极问题是什么?周濂·西方哲学思想100讲 20世纪思想的启示与毁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