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八,中国工程院院士开年首访,便直奔睢宁这些地方……

时事   2025-02-06 19:40   江苏  

2月5日,是新春后的第一个工作日,

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教授张洪程

便赶赴睢宁,深入田间地头,

查看小麦长势以及机械化播种成果情况。

张洪程,1951年出生于江苏南通,是我国著名的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教授。他长期从事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教学、科研及推广工作,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部级重大或重点课题30多项,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发表论文279篇,出版著作18本,在农业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曾荣获“中华农业英才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诸多荣誉。





新春伊始,万象更新,

当大多数人还沉浸在春节的喜庆氛围中时,

张洪程院士已马不停蹄地奔赴睢宁,

深入岚山、庆安等田间地头

查看小麦长势与机械化播种成果。

张洪程院士把新春调研的第一站放在睢宁,

与睢宁前期在农业生产发展

取得的成绩及特殊的地理区位是分不开的。


从睢宁自身的农业发展状况来看,我县在小麦种植领域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连续多年的高产数据便是最好的证明。特别在去年,睢宁县现代农业(稻麦)科技综合示范基地的“徐麦185”大豆茬实割亩产801.4公斤,王集田河示范片亩产707.1公斤,岚山陈集示范片亩产665.9公斤。这些傲人的产量数据,不仅是睢宁农业发展的荣耀勋章,更是睢宁县农业产业现代化进程的有力见证。

在实现高产的过程中,睢宁坚持“良田、良种、良法、良机”的有机结合,在农业科技应用方面走在了前列。像李集镇生产的布谷鸟全功能联合播种机等新型播种机械的大力推广,让睢宁在机械化播种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种创新与实践相结合的农业发展模式,为张洪程院士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样本。通过对睢宁的实地考察,他能够深入了解农业科技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效果,总结成功经验,发现潜在问题,进而为农业科技的进一步优化和推广提供现实依据。

张洪程院士作为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领域的权威专家,其长期从事的教学、科研及推广工作与睢宁的农业发展需求高度契合。他先后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部级重大或重点课题,涵盖了农业生产的多个关键环节。他所取得的一系列科研成果,包括授权发明专利、发表的论文以及出版的著作,都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而睢宁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正是张洪程院士研究的重点方向。例如,如何进一步提高机械化播种的精准度和效率,如何根据不同的土壤、气候条件优化播种参数,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睢宁作为全国产粮大县,无论是在粮食产量、生产技术,还是在产业模式上,都有着鲜明的代表性和卓越的示范性。

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强的特点,新春时节正是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此时的管理和指导对于小麦的最终产量至关重要。张洪程院士深知这一点,他第一时间来到睢宁田间地头,为当地的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每到一处田块,他都俯身蹲下,仔细观察着麦苗的密度、高度,以及叶片的颜色,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其间,他还与技术人员、种植大户探讨交流种植经验,分享自己的见解与心得。交谈过程中,他着重强调了农机与农艺深度融合对于提升小麦种植效益、保障粮食产量的关键意义。他用实际行动、身体力行,不仅为我县的小麦种植事业提供了精准且有力的技术指导,更是为守护粮食安全大局精准把脉、贡献力量。

近年来,睢宁县大力推广新型播种机械,像李集镇生产的布谷鸟全功能联合播种机,一次作业就能完成旋耕、碎土、镇压、播种、施肥等多道工序,不仅降低了耕作成本,还提高了播种质量,布谷鸟全功能联合播种机采用精准排种技术,配合北斗导航数字化精确控制,让播种深浅一致,出苗整齐,去年使用该机器的农田亩产量达到1300斤,且每亩节省种子20斤





记者丨袁增德 顾森

编辑 | 话梅

一审 | 李璇

二审丨袁增德

三审丨仝勋

监制丨刘砾

总监制丨鲁晓波

📞“无线睢宁”商务合作:13815355808(微信同号)



扩散一下
↓↓

无线睢宁
睢宁县融媒体中心出品。最权威、最及时、最全面的新闻报道,尽在无线睢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