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在富回村“诗画富回”乡村振兴示范点,竹子郁郁葱葱,挺拔而立。
自古以来,竹子常被用来编制成各种器具,它们铺垫了农人的生活。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农村,竹椅、竹席、竹笼、竹篮、竹箩筐、竹笠、竹箕等更是成为每家每户必备品。随着社会的发展,那些曾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传统篾具逐步被塑料、不锈钢制品取代,传统的竹编手艺人也越来越少。在富回村玖华琅村民小组,有一位老人,不管世事沧桑如何变化,仍坚守传统竹编技艺,用独有的篾编手法串起小村里的悠悠岁月,用双手“编”出乡村振兴新画卷。她就是乡村退休教师——李翠霞。图为李翠霞编制的竹制品
“竹编是耗时的细活,需要掌握砍、锯、切、剖、拉、编、削等等工序。”从一根竹子到一件器物,要历经10多道工序,十分耗神。翠霞老师感叹:“这是一门手艺活,也是一门辛苦活。现在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吃那份苦头,学这门手艺。”她从10多岁就开始跟她的伯父学用竹篾编织箩兜、簸箕等生产生活用具,到现在已经有50多个年头了,而这门手艺,也曾一度成为她养家糊口的收入来源之一。夕阳西下,一根根竹篾在翠霞老师手中上下翻飞、来回穿梭,一根平淡无奇的竹子,固执而缓慢地重复着精细的手艺,编织出生活的琐碎与美好。
图文:镇党建办
编辑:谭湘龙
审核:林斌华 黄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