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梧州历史》: 红色传承 故事龙窝

文摘   2024-09-08 20:31   广西  
梧州市龙圩区新地镇龙窝村, 距离新地镇政府约1.2公里,岑苍高速路、玉梧二级公路贯村而过,交通条件十分便利,而且这里山清水秀,地灵人杰,千百年来,在这里演绎了一段段轰轰烈烈、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本期节目,我们就来了解龙窝村的故事吧。
古风悠悠
这株高耸苍劲、外型奇特的古树,矗立在梧州市龙圩区新地镇龙窝村村委旁,因自古以来为白榕抱樟同长之奇树,村里人称 “鸳鸯树”,树冠蔚绿,荫地五百平方米。据考证,樟树树龄不少于五百年,榕树至少三百年,为龙窝村民敬若神明之古树。
数百年来,古树见证了龙窝村的沧海桑田,也陪伴着村民们的炊烟袅袅。然而,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却有着更为久远和辉煌的一段传奇。
龙窝村旧属之苍梧县新地乡,为原须罗、平乐合称,从汉元鼎六年 (公元前111年)设苍梧郡广信县(治所在今梧州市)建乡以来,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1921年至1935年新地称须罗乡,1936年至1953年新地改称新地区,管辖五个乡,其中龙窝属永平乡。而关于龙窝村的得名,村民们祖辈相传都是满满的自豪。
龙窝村原村支书黄远生讲述龙窝村的得名和历史沿革:“根据历史记载和传说,是因为位于新地河旁边,山势像蛟龙一样,所以龙窝村的得名,是因为山势而取名。”
龙窝自然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山势蜿蜒盘旋,宛如蛟龙出海。李姓始祖肇庆公,看中此地,明末清初一家人从广平上合村迁至龙窝安居,其后子孙后代辛勤耕耘而繁荣昌盛,富甲一方。相传清代临桂大儒陈宏谋、陈继吕本籍为苍梧人,现新地往古卯公路约3公里处的蜘蛛山上,还留存有陈宏谋先祖墓,雄伟壮观,对研究名人历史和当地葬俗文化有较高价值。
如今,在村里,依然散落留存有数栋雕梁画栋的古建筑。据村里老人相传,它们大多已有数百年历史。雕刻精美的窗木,栩栩如生的壁画,色彩鲜艳的灰塑,历经百年风雨,依然向我们述说着龙窝村的那一段段故事。
红色印记
今天的龙窝小学,校园整洁,书声琅琅,然而,在那风云变幻的革命岁月里,这里,曾经是一个隐蔽而又活跃的革命场所。
龙窝小学,前身是苍梧县戎城区须罗乡龙窝村长宁学校创建于1908年,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由于长宁学校的位置得天独厚,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年代,曾在长宁学校设立梧州地区中共地下党秘密联络站,很多地下党员以老师、学员的身份隐身于此,投身革命工作。
作为革命老区村,龙窝村有着悠久的革命传统,革命的浪潮一直在龙窝村汹涌奔流。
戴锡禄(1903—1927),新地回龙村人, 1926年4月,他和刘铁雄、区建新等五人,被中共梧州地委选送到毛泽东任所长的第六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毕业后回苍梧领导南五乡农运工作,组织农民协会十九个和农民自卫军,农民协会总部设在长行乡调村和须罗乡龙窝村定光寺庙里,原挂有“农民协会会旗”,解放后上交上级有关部门珍藏。
1935年9月,中共上海组织派党员庞敦志回广西梧州。10月,庞敦志吸收苍梧华里小学教师梁梅恩,龙窝小学校长卢耀松人团,成立共青团梧州支部。12月,庞敦志把梁梅恩、卢耀松由团转党,并吸收永平乡龙窝村农运骨干李挺然入党,建立中共梧州支部,庞敦志任书记。1936年1月,梁梅恩、卢耀松在永平乡建立农村支部——中共永平支部,隶属中共上海组织领导。
在村子里一间旧房子的旁边,别看它普普通通,但是它在梧州解放前夕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大家知道具体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吗?
眼前的这位老人,叫李明,是龙窝村村民。虽然现在已经跟随儿子在城区里居住,享受天伦之乐,但他还是时不时会回到村里的这栋老房子看看。已经荒芜破落的泥墙,有些陈旧发朽的窗户,却满载着他的童年记忆,以及从他父亲口中不止一次听到的那段惊心动魄的往事。
龙窝村村民李明讲述当年在老房子发生的故事:“这间旧屋是我原来祖父建的牛栏,后来是我父亲李扬生重建的。当时梧州解放前夕,作为地下党的联络点用的。”
李明的祖父,就是李挺然。1937年,李为梅(字挺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接受组织安排,在龙窝成立地下党的工作联络站,选址在1927年须罗乡农民协会会址定光寺。而李家的这个牛栏,正是当年李挺然等地下党员特殊情况下的秘密联络点,他们,也不止一次地在形势危急之际,从这里向后山转移撤退,化险为夷。
最为龙窝村民值得回忆与骄傲的是,1949年11月初,李挺然委托其子李扬生化装成牛贩子,经广平转入广东都城,把有关梧州市区敌方布防的重要情报,送到解放军手中,使解放军选择了最为有利的线路顺利进军梧州,为解放梧州立下大功。
渡槽记忆
经过一段难走的山路之后,终于到达了上世纪70年代新地镇所修建的工程量浩大且修建过程相当艰辛的水利工程。它还有一个有趣的名字,大家知道它叫什么吗?
高大的槽墩、笔直的槽面,壮观中显出几分苍凉。然而,它却见证了一段热火朝天的岁月。
上世纪70年代初,为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新地东渠建设开始,计划从新地罗寨建筑容量2000多万立方的水库,将水渠(东渠)一直修筑到今天的龙圩林水村,渡槽就是整个工程的其中之一。渡槽落于龙窝村铁扇关门,建于1975年,南北走向,三拱跨渡,长250米,宽4米,高43米,槽墩、槽身均为花岗岩石凿制为方砖,水泥浆灰筑砌。由于当时主要由女民兵组织专业队打造石砖、扎木架组建而成,因而被称为“娘子军渡槽”。时至今日,说起当年那段艰辛而激情洋溢的岁月,每个建设的亲历者还依然热血沸腾。
龙窝村原村支书黄远生讲述“娘子军渡槽”建造过程中的故事:“建造工程的人员规模大概有三千多人,成立了‘娘子军’团,有个指挥部。‘娘子军’分连、排、营,女同志大概都有一千多人,每个都很勇敢,男同志能办的事,女同志也一样能办得到。”
高大雄伟,凌空飞架的槽墩,正是当年的青年女民兵,硬是从一堆巨石中凿出一块块石砖,用一段段直木搭起架子砌叠而成。气势恢弘的“娘子军渡槽”,是那个年代大兴水利的见证物。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渡槽最终未能发挥作用,但是,当年的劳动者们,用激情造田造地,用双手改造世界,创造了如此壮观的水利工程,那份冲天斗志,至今依然令人听之敬佩,见之感动。
古村新貌
每天,当晨光唤醒古老的村落,这里的人们,大都喜欢用一碗豆豉粥,开始一天的劳作。龙窝豆豉,据传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因为这里水质好,气候适宜,手工制作出来的豆豉,有着纯正的咸香味道,不仅是当地人钟爱的美食,还出口港澳地区,成为龙窝村物产丰沃的一张名片。
山清水秀,气候适宜的龙窝村,有着发展种养的先天优势。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引导下,龙窝村积极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党员先行,成为带动产业发展的“领头雁”,党员李军全、吴家清成立新富辉果蔬专业合作社,优先招录脱贫户到合作社工作,实现抱团发展、互惠共赢,2019年1月被自治区妇联认定为“全区巾帼科技示范基地”;六堡茶产业正逐步发展壮大,带动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探索出一条以茶助脱贫、以茶促振兴的发展新路径。
新地新富辉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军全讲述如何继承红色传统,带领村民致富:“我们在这里设立了一个合作社,种植有700多亩的沙田柚,40多亩的鱼塘养了些鱼。作为一名党员,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带动村民走上致富道路,为村民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
整洁崭新的村舍乡居,掩映在青山绿水间;设施齐全的特色民宿,也成为访客到这里游玩体验的憩息之选,一幅生态宜居的乡村新颜值已经呈现,人居环境整治的新格局也已经日趋完善,展望明天,在龙窝村这片革命热土上,必将继续焕发出无限的活力与希望!
“自治区和谐村屯”“自治区卫生村” “自治区文明村”“自治区三星级农村基层党组织”“梧州市绿色村屯”等一系列荣誉称号,正是龙窝村描绘出的浓墨重彩的华丽篇章。(黄盈俊 陈浩 陈智明 陈郭睿 张朝)
来源:最老友客户端

龙圩区新地镇人民政府
为您展示一个全新的新地镇
 最新文章